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 > 第197章 思想洗礼,红色科学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7章 思想洗礼,红色科学家

为易中海夫妇进行的治疗初步显效,让张彬在履行个人承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内心更多了一份踏实与安宁。然而,时代的洪流从不因个人的些许成就而停歇。第七研究所内,按照上级统一部署,一场深入而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与思想教育活动全面展开,旨在让科研工作者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与国家命运、人民福祉的深刻关联。

学习活动以党支部为核心,分组进行。不再是枯燥的文件宣读,而是结合国家发展的现实成就与挑战、国际斗争的严峻形势以及科研工作者的亲身经历,进行深入的讨论与反思。张彬被分在一个由老中青三代研究人员混合组成的学习小组,组长是一位严谨而富有激情的党支部书记。

最初,一些年轻技术人员,包括张彬团队里的小王等人,对此有些不以为然,觉得这可能会挤占宝贵的科研时间。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尤其是当讨论与国家正在经历的困难、与西方世界的技术封锁、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联系起来时,会议室里的气氛逐渐变得凝重而热烈。

张彬坐在人群中,安静地聆听着。他听到一位来自农村的同事,动情地讲述家乡如何因为缺乏良种和高效农具,乡亲们依旧在土里刨食,看天吃饭,眼中充满了对农业科技的渴望。他听到老专家们回忆建国初期一穷二白,是如何靠着“勒紧裤腰带”的精神,在废墟上建立起初步的工业体系。他听到党支部书记结合近期国际形势,分析尖端科技如何成为大国博弈的筹码,没有核心技术的独立自主,就没有真正的国家安全。

这些话语,像一记记重锤,敲打在张彬的心上。他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这一年多的经历:高原哨所官兵在严寒中守护国土的艰辛,他们对“雪域星光”望远镜那发自内心的珍视;龙牙战友王根生信中提及新装备提升战斗力的自豪,以及执行特殊任务时的义无反顾;易中海夫妇被病痛折磨时的无助,以及治疗初见成效后那焕发希望的眼神;还有“南风项目”启动时,那份沉甸甸的国家托付与历史使命……

这一切,都与他脑海中那些超越时代的知识、与他日夜钻研的技术图纸、与他奋力攻克的科学难题,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科技,从来不是孤立存在于实验室和论文里的符号,它最终要作用于人,服务于国。它可以是守护边疆战士手中的利剑与坚盾,可以是拯救垂危生命的良药,可以是提升亿万人生活质量的工具,更应该是支撑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脊梁!

轮到张彬发言时,他没有准备华丽的辞藻,而是结合自己最切身的体会,谈起了正在参与的“南风项目”。他的声音平稳,却蕴含着力量。

“各位同志,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八个字。”他目光扫过在场的同事,“在我们‘南风项目’的论证中,关于技术路径,有过激烈的争论。是跟随别人的脚步,引进消化,还是敢于走自己的路,哪怕这条路布满荆棘?我想,答案就在我们身边。”

他提到了苏联专家来访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交流,可以学习,但最核心、最关键的技术,永远不可能靠别人恩赐。他们对我们的计算器感兴趣,对我们的材料样段多看几眼,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真正的强大,源於自身的创造能力。‘南风’追求的,不是简单的模仿和追赶,而是在弄通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空天之路!这条路注定艰难,可能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持续奋斗,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将国家安全的主动权、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深沉:“我们的计算,不是为了纸面上的公式优美;我们研发的新材料,不是为了发表几篇高水平的论文;我们设计的空天飞机,更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机器。它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战士能更安全地守卫国土,让我们的同胞能生活在一个更安定、更富足、更有尊严的国度。这,就是我认为的‘科技报国’最朴素的含义。”

他的发言,有具体的项目支撑,有真实的国际感触,有深沉的家国情怀,瞬间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强烈共鸣。年轻的小王等人眼神变得明亮而坚定,那位农村来的同事连连点头,老专家们投来赞许的目光。党支部书记更是激动地记录着,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交流。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思考框架)】

一套关于科技发展如何与社会伦理、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乃至人类长远未来相协调的系统性思考原则、风险评估方法和价值判断框架涌入脑海。这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可行性,引导他思考技术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潜在风险以及科研工作者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这次签到来得恰逢其时。张彬开始运用这个框架,反思自己过去和正在进行的项目。微型计算器提升效率,但未来计算能力普及是否会带来新的社会结构变化?新能源电池助力发展,但其生产、废弃过程是否对环境友好?空天技术探索未知,但其军事化应用是否可能导致新的战略失衡?他开始系统性地思考技术发展的边界和其长远影响,意识到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不仅要有攀登科技高峰的勇气,更要有审视技术后果的良知与远见。

他将这些思考,尤其是“科技最终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团队日常管理和项目导向中。他鼓励团队成员在专注于技术突破的同时,也要思考其社会价值和应用前景,让科研工作更具人文关怀和现实温度。

学习活动结束后,钱所长特意找到张彬,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老所长欣慰地看着他,语重心长地说:“张彬啊,看到你今天的成长,我真的很高兴。你不光技术上是尖子,思想上也能跟得上,看得远,想得深。这才是我们国家需要的‘又红又专’的科学家,是真正可靠的接班人。记住,永远不要忘记你今天的思考和誓言。”

张彬郑重地点了点头。这次思想洗礼,如同一场及时的春雨,涤荡了他因快速成功而可能产生的些许浮躁,让他科研报国的信念更加纯粹、更加坚定。他深知,前路漫漫,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与人民的宏大事业,他的知识、他的才华、他的生命,才能迸发出最璀璨、也最持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