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矢量引擎试车暴露出的谐振痼疾与材料极限,如同两道深不见底的沟壑,横亘在空天战机“白帝”的征途之前。张彬将详细的故障分析报告与初步改进思路留给基地的攻关团队,自己则带着那份标记着异常频率的数据,返回了第七研究所。他知道,这种涉及基础设计与材料科学的硬骨头,需要时间与系统性突破,急不得。而就在他将主要精力投向这片艰难领域时,另一个被他寄予厚望的领域,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雏鹰”计划,这批他亲手筛选、倾注心血培养的年轻种子,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独立的、具有实战意义的挑战——承担“南天门”庞大体系下,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初步设计任务。这虽然是整个体系中的一个子模块,却直接关系到未来空天作战人员能否在严酷的太空环境中生存与战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张彬特意将项目的启动会,安排在了研究所那间充满学术气息、四壁摆满书籍的阶梯会议室。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抛出技术方案,而是运用【知识传递效率优化法】,将任务拆解成数个关键问题链,以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引导着这群年轻的大脑。

“我们为什么要再生氧气?除了压缩空气,还有没有更轻、更持久的方案?”

“太空中的失重环境,会对水、空气的分离带来什么挑战?如何在地面模拟?”

“废物的处理,仅仅是收集封存吗?能否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

他抛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荡起思维的涟漪。年轻的学员们起初有些拘谨,但在张彬有意识的【群体激励技巧】驱动下,会议室很快变成了思想碰撞的战场。有人引经据典,有人提出天马行空的设想,也有人因为观点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

张彬穿梭在他们中间,时而点头肯定,时而一针见血地指出某个构想中的物理悖论,时而又将某个看似荒谬的想法中的闪光点提炼出来,引导其走向可行的方向。他刻意收敛了自己先知先觉的视角,更多地扮演着一个引导者和边界设定者的角色,将探索的主体完全交给了这些“雏鹰”。

在这群思维活跃的年轻人中,“影子”的表现格外突出。他沉默寡言,却总能在他人在争论细节时,迅速抓住不同技术路径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将A方案的效率与b方案的可靠性进行整合的可行思路。他的技术整合能力强大得令人侧目,仿佛天生就是为了处理复杂系统而生。然而,张彬也敏锐地察觉到,在“影子”提出的一项关于利用高效催化反应快速分解代谢废物的方案中,对于反应可能产生的、具有神经毒性的副产物,他只是轻描淡写地标注了一句“需后续处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反应速率和能量回收效率上,对潜在的安全与伦理风险,流露出一种近乎漠然的态度。

真正的突破来自“小荷”。在连续几天的文献查阅和反复计算后,她带着满眼的血丝和掩饰不住的兴奋,找到张彬,在黑板上画下了一个全新的流程框图。

“张工,我认为我们或许可以跳出传统的碱金属过氧化物思路,或者改进国外的分子筛方案。”她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我查阅了大量化工和生物领域的文献,发现胺类物质对二氧化碳有极高的选择性吸附能力。我在想,我们能不能合成一种固态的、具有多孔结构的胺类复合材料?它可以在舱内循环吸附二氧化碳,然后通过简单的加热或真空条件,将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脱附出来,要么直接排空,要么……或许未来可以提供给植物舱或者进行碳还原反应!”

固态胺二氧化碳吸附!张彬眼中闪过一丝激赏。这个方案在原理上直指问题的核心——高效、可循环、低能耗,而且避免了液体吸收系统的复杂管路和潜在泄漏风险。这正是一个优秀的、颠覆性的原创构想!

“思路非常清晰,抓住了关键!”张彬毫不吝啬自己的肯定,“立刻组织一个小团队,围绕这个方向进行深入的理论计算和关键材料筛选。你需要哪些支持?”

“小荷”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立刻报出了几个需要的分析仪器和化学试剂。站在不远处似乎无意间听到他们对话的“影子”,也若有所思地看着黑板上的流程图,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虚点,显然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个吸附过程与整个生命保障系统的热管理、电力供应进行耦合优化。

看着这群迅速进入状态、开始自主规划分工的年轻面孔,张彬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欣慰。这是雏鹰第一次离开巢穴的试飞,羽翼虽未完全丰满,但展翅的姿态已初现锋芒。

然而,在欣慰之余,“影子”那对于技术潜在风险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漠视,像一根细微的刺,扎在了张彬的心头。他想起自己关于“力量与责任”的思考,想起技术伦理的争论。他意识到,在培养这些未来科技利剑的执剑人时,或许,磨砺他们对剑刃另一面的认知,与教导他们如何锻造剑锋,同等重要。

“影子,”张彬在会议结束时,看似随意地走到他身边,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问了一句,“你那个催化分解方案,效率很高。不过,如果……我是说如果,在极端情况下,那些未完全处理的副产物泄漏到了乘员舱,会怎么样?”

“影子”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张彬会突然问这个,他皱了皱眉,迅速心算了一下:“根据毒性数据,大概需要三到五分钟才会达到致命浓度。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启动应急隔离和净化程序。”

他的回答精准、高效,完全从技术应对的角度出发,却没有触及那个“如果”本身所蕴含的、对于生命安危的敬畏。

张彬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离开。心中那份关于“后代教育与环境安全”的思考,此刻又增添了一层新的含义——不仅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世界,或许,也需要确保塑造这个世界的人,心中常怀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