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陶瓷基复合材料中那无法解释的完美晶格,如同一个微缩的宇宙谜题,静静地躺在微观世界的深处,等待着未来某一天被彻底解读。张彬将这份深奥的疑问暂时封存,他知道,科学的边界之外总有暂时无法触及的领域,当前更紧迫的,是构建起支撑所有技术野心的血脉与神经——信息网络。

“白帝”蓝图对飞控算力的渴求,“烛龙之眼”专家系统数据交换的延迟,“南天门”体系未来各节点间瞬息万变的指令与反馈,乃至“星海拾遗”那微弱信号可能蕴含的海量信息……所有这些,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需求:一个高速、可靠、自主可控的信息传输与处理网络。不能再依赖点对点的缓慢数据链,或是效率低下的纸质文件传递。

深夜的办公室,张彬面前铺开一张巨大的绘图纸。他提起绘图笔,脑海中【信息论】的原理与【加密通讯技术】的脉络交织流动。他没有照搬任何未来的成熟网络架构,而是基于这个时代所能理解和实现的技术基础,开始勾勒一个名为“华夏网”的初级拓扑结构图。

笔尖落下,首先在京郊地图上圈出几个点:第七研究所、负责远程医疗网的协和医院、“南风”项目主要协作单位、以及刚刚在特种冶金上取得突破的厂区。这些,将成为网络的第一批核心节点。线条从这些节点延伸出来,并非采用昂贵且技术尚不成熟的光纤,而是指向了另一个看似普通却遍布各地的现有设施——电话线网络。

“利用现有电话线路,加载调制解调设备,进行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转换传输。”张彬在图纸旁边写下关键注释。这是一个务实的过渡方案,能最大程度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绕过铺设专用线路的巨额成本和漫长周期,尽管速率会受到限制,但足以满足初期的数据共享和远程指令传输需求。

更核心的部分,在于网络通信协议的自主设计。他调动【信息论】中关于信道容量、编码效率和纠错机制的知识,结合【加密通讯技术】中防止监听的加密算法,开始设计第一代属于共和国的自主网络通信协议。这套协议必须足够简洁,以适应目前有限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同时又必须具备足够的鲁棒性和安全性,能够抵御潜在的干扰与窥探。

几天后,一次小范围的高级别协调会议在第七研究所召开。与会者包括通信研究所那位对张彬早已闻名却初次见面的老所长,一位来自邮电系统、对技术细节不甚了解却手握资源分配权的代表,以及被张彬特意叫来、负责后续协议代码实现与安全测试的“影子”。

张彬将绘制好的网络拓扑图挂在墙上,用清晰而肯定的语言阐述了他的构想:“……因此,我们不必等待完美的条件。利用现有电话网,加上我们自行研制的调制解调器,完全可以在京郊这几个核心单位之间,率先搭建起一个初级的数据共享网络。关键在于这里,”他的手指点向协议架构图的核心部分,“我们必须使用自己设计的通信协议,从底层确保数据的可靠与安全。”

通信研究所所长扶了扶眼镜,身体前倾,仔细审视着图纸上的每一个细节,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妙啊!绕过专用线路,直接改造利用电话网!张工,你这个思路,等于是在别人的高速路还没修好之前,我们先想办法把现有的乡间土路升级成能跑汽车的简易公路!协议设计也很有见地,兼顾了效率和安全,虽然速率上限摆在那里,但解决有无问题,意义重大!”

邮电系统的代表则更关心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电话线路的租用和改造,需要和我们系统内多个部门协调。调制解调器的生产,也需要指定工厂。不过,如果上面下定决心,资源可以优先保障。”

“影子”则一言不发,目光死死锁定在那份协议草案的技术细节部分,手指在膝盖上无意识地模拟着敲击键盘的动作,显然已经开始在脑中构建代码框架和测试用例。

就在会议接近尾声,初步分工方案即将确定时,邮电代表似乎想起什么,补充了一句:“对了,张工,最近我们接到通知,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那边,似乎在酝酿一套新的国际通信标准草案,据说主要是由那边主导的。我们这边,是跟进还是……”

张彬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国际标准,这看似遥远的技术规则,实则蕴含着深远的影响力与控制力。一旦被动接受并依赖他人制定的标准,未来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和发展自主性,将处处受制于人。

他缓缓抬起头,看向在场几人,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国际标准,我们要了解,要研究。但‘华夏网’,必须从协议到硬件,完全建立在我们自己的标准之上。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未来网络空间的疆域划分。我们不能把通往未来的道路,铺设在别人设计好的轨道上。”

会议结束,“影子”立刻拿着协议草案副本,投入了紧张的分析与前期代码规划工作。张彬则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城市上空纵横交错的电话线。他知道,这些看似普通的铜线,即将承载起这个国家通往信息时代的第一次心跳。

而窗外更广阔的天地里,关于下一代通信国际标准的角逐,已然无声地拉开了序幕。这注定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关乎国运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