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资金警报的余音尚未散去,高层关切的压力如同悬顶之剑,张彬没有片刻耽搁,立即将“寓军于民”的战略构想转化为雷霆行动。在他的强力推动和钱所长的全力协调下,一个直属第七研究所、却挂着轻工业部门下属厂牌幌子的“民用技术转化小组”迅速成立。小组的核心任务,便是在最短时间内,将张彬规划中的三款民用产品之首——晶体管收音机,从图纸变为能够出口创汇的实物。

时间紧迫,资源有限,一切都要遵循“多快好省”的原则。张彬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务实的决策:充分利用现有军品产线的边角料和未能达到严苛军工标准、但在民用领域仍属优质的次品元件。这些原本可能被回炉或封存的“废料”,在张彬眼中,却是快速撬动民用市场的宝贵初始资本。

他亲自坐镇临时划拨给转化小组的一个旧仓库改造的车间,这里很快响起了不同于科研院所精密实验室的、更加喧闹却充满生气的声响。张彬将脑海中的【工业设计基础手册】与【半导体器件小型化工艺】知识发挥到极致。他没有设计复杂华丽的外形,而是追求一种简洁、坚固、符合人机工学的实用美学。手掌大小的塑料外壳,线条硬朗,握持感舒适,调谐旋钮和音量开关的位置经过精心计算,便于单手操作。

在电路设计上,他摒弃了当下民用收音机常见的电子管方案,全面采用基于半导体晶体管的放大和检波电路。利用【半导体器件小型化工艺】,他优化了晶体管的布局和连接,尽可能减少元件数量,降低功耗,同时确保接收灵敏度和音质清晰度。所有的设计都指向一个目标:在有限的成本和物料条件下,做出性能超越市面同类产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东西。

车间里,从附近电子厂借调来的工人们,在张彬和几名核心技术人员手把手的指导下,学习焊接那些微小的晶体管和电阻电容。电路板焊接女工们戴着简易放大镜,小心翼翼地让焊锡浸润每一个接点;注塑工操作着老旧的机器,压制出一个个尚带毛刺却结构牢固的收音机外壳;包装工则用简单的纸盒和泡沫,将成品仔细封装。整个流程虽然粗糙,却高效地运转起来。

张彬穿梭在生产线之间,他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检测仪,随时指出焊接的虚接、外壳的合模线问题,或是某个电容的选型可以进一步优化以降低成本。他将严格的质量控制意识灌输给每一个工人,尽管是民用产品,但“红星”这个牌子,不能从一开始就砸了。

短短数周,第一批五百台标着“红星701”字样的晶体管收音机正式下线。它们外观朴素,甚至带着手工制作的痕迹,当接通电源,调谐旋钮,清晰洪亮且背景噪音极低的音质传出时,在场所有参与研制和生产的人都露出了惊喜的笑容。耗电极低,仅用两节五号电池就能持续收听数十小时,这在此时的民用收音机领域,堪称惊艳。

样品被立即送往广交会筹备处。外贸部门的专员和广交会的样品审核员早已翘首以盼。当他们看到这款体积小巧、做工扎实,尤其是听到那远超预期的音质和了解到其极低的功耗后,几位见多识广的外贸干部也忍不住连连点头。

“好!这东西拿得出手!”一位负责轻工产品出口的外贸专员用力拍了拍收音机结实的外壳,“音质比很多进口货都不差,还省电,体积也小,方便携带。定价合理的话,肯定有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和拉美那些地方,电力供应不稳定的地区,这低功耗就是大优势!”

初步的好评反馈回来,让转化小组和第七研究所都松了一口气。这第一步,似乎走对了。民用创汇之路,看到了曙光。

然而,就在张彬准备着手推进电子计算器项目时,外贸部门通过机密渠道转来一份简短却引人警觉的反馈信息。信息显示,有参加样品预展的外商,在详细查验“红星701”收音机后,对其内部使用的几种特定型号的微型晶体管和一款高精度微调电位器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超出商业范畴的兴趣”,反复询问这些元件的具体供应来源和制造工艺细节,其追问的深度和专注点,不像普通的采购商,反倒像是……技术情报人员。

这份反馈像一滴冷水,滴落在刚刚因初步成功而略显升温的气氛中。张彬看着那份报告,目光沉静。他意识到,“红星”驶向市场的航路,在迎来商业曙光的同时,也可能已经引来了隐藏在波涛之下、觊觎技术的不速之客。这些源于军工技术降维使用的微型元件,虽然在他眼中只是“次品”和“边角料”,但在外界看来,或许已经代表了某个领域令人垂涎的技术水平。

民用航船刚刚启航,远方的海平面下,已隐约可见鲨鱼的背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