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夜视仪在极低光照下出现的微弱干扰条纹,如同一个精密的仪器内部发出的、常人无法察觉的杂音,被张彬敏锐地捕捉并记录在案。他指示光电研究团队将此现象列为长期观察项目,尝试从材料纯度、电场屏蔽和信号处理算法等多个角度探寻根源与抑制方法。这细微的技术涟漪尚未平息,另一个关乎共和国空天利剑锋芒的重要课题,已随着“白帝”验证机项目的深入,提上了紧迫的日程。

“白帝”01号机在大气层内的卓越表现,早已通过绝密渠道震撼了所有知情者。但其流线型的黑色机体,在湛蓝天空或复杂地表的背景下,依然是一个过于醒目的目标。如何让这柄利剑在出鞘前更好地隐藏自身,甚至在突防时增加对方的发现和锁定难度,成为了“白帝”项目组下一步必须攻克的难题。一份来自空军指挥学院的战术评估报告明确指出,未来空天作战,生存力的首要保障之一,便是有效的隐身能力。

张彬在第七研究所的密室中,面对“白帝”的等比例气动模型,陷入了沉思。单纯的视觉伪装在高速状态下意义有限,而针对雷达波的隐身,则需要从气动外形和表面材料两个层面入手。气动外形的修型涉及结构大改,非当前阶段首选。那么,关键便落在了机体表面的涂层上。

他回想起之前应对“夜枭”时运用的【反侦察与伪装技术】,其中包含了对电磁波散射特性和红外辐射调控的深层原理。结合九转不灭体第五重带来的、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微观相互作用的超凡直觉,他开始在脑海中构建一种新型多功能迷彩涂层的理论模型。

数日后,他召集了负责航空材料的涂料工程师、参与“白帝”项目的气动外形专家,以及几名从防空雷达部队抽调来的、对目标反射特性有直观经验的雷达兵代表。

“我们要给‘白帝’换一身新衣服。”张彬开门见山,指向那具黑色模型,“这身新装,不仅要迷惑肉眼,更要能欺骗雷达波和红外探测设备。”

他在黑板上画出涂层的结构示意图:“这是一套复合涂层系统。底层,是含有特定磁性微粒和介电常数渐变材料的雷达波吸收层,其阻抗经过精心设计,能使照射到机体表面的雷达波能量尽可能转化为热能耗散,而非反射回去。中层,是视觉迷彩层,采用多波段变色龙理念,其颜料不仅包含适应不同地表背景的可见光色系,还掺入了对近红外波段有特定反射特性的微球,以对抗敌方可能装备的早期红外侦察设备。表层,则是高强度的耐高温清漆,确保涂层在高速气流和极端温度下的稳定性。”

涂料工程师飞快地记录着,眼中满是兴奋与挑战并存的光芒。张彬提供的并非具体化学配方,而是清晰的物理目标和技术路径,这需要他们进行大量的材料筛选和合成试验。

“雷达波吸收的效果,最终需要通过实测验证。”张彬看向雷达兵代表,“我们需要一个可控的测试环境。”

很快,一个远离城市、电磁环境纯净的野外测试场被选定。按照张彬的要求,一个巨大的、覆盖着待测试新型迷彩涂层的“白帝”机翼段蒙皮样本被架设在测试架上。远处,一部经过校准的警戒雷达开机,天线缓缓转动,波束聚焦于样本方向。

雷达兵紧盯着屏幕上的回波信号。当指令下达,撤去样本表面的标准反射板,露出新型涂层时,屏幕上的尖峰信号强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陡然下降!经过反复测试和数据比对,涂装后的蒙皮样本,其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在不同波段下,平均减小了约百分之六十五!这个结果远超在场所有人的预期,意味着敌方雷达的发现距离将被大幅压缩。

“效果显着!”雷达兵难掩激动,“这层‘漆’……太神奇了!”

气动外形专家也点头赞同:“在不改变外形的前提下,能取得如此效果,意义重大。这为我们后续真正隐身飞行器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彬对此结果并不意外,他平静地补充道:“这仅仅是第一步。雷达吸波只是隐身的一个方面,而且目前主要针对特定频段。下一步,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宽频段、高效能的吸波材料结构,比如结构型吸波材料与涂层结合,同时要大幅降低发动机尾喷口的红外特征。真正的隐身战机,必须是全方位的‘透明人’。”

成功的喜悦尚未散去,更严苛的考验接踵而至。涂装了一侧机翼和部分机身的新型迷彩涂层的“白帝”验证机02号,被秘密送入国家级高速风洞实验室,模拟高空高速飞行状态。

喷漆工按照严格的工艺要求,仔细地将新型涂料喷涂在机体表面。地勤人员将飞机精准定位在风洞中心。场站气象员提供了精确的环境参数。随着指令下达,强大的气流呼啸着穿过风洞,速度不断提升,模拟着“白帝”在不同马赫数下的飞行环境。

起初,涂层表现完美,视觉上与机体融为一体,光滑平整。然而,当风速模拟到接近“白帝”极限速度的百分之九十,并持续运行一段时间后,位于前缘翼根和垂尾顶部等气流冲击最猛烈、表面曲率变化较大的区域,监控摄像头捕捉到了细微的异常——几处涂层的边缘开始出现极其轻微的卷曲,随后,有芝麻大小的碎片被高速气流剥离,在透明的风洞中瞬间消失不见!

测试紧急暂停。经检查,虽然剥落面积很小,且未伤及底层结构,但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涂料工程师脸色凝重地检查着剥落区域,分析着原因:“附着力在极端的气动剪切力和持续振动下达到了极限……可能是底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界面,或者各涂层之间的层间结合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张彬看着那细微的剥落痕迹,目光专注。这暴露了涂层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耐久性问题。完美的隐身,不仅需要“看不见”的特性,更需要“撑得住”的坚韧。

“找到失效机理,优化结合层材料和喷涂工艺。”张彬对涂料工程师说,“我们需要一种能与机体‘骨肉相连’,即使在最严酷的飞行环境下也不会‘掉皮’的涂层。”

这个问题,如同之前枪管的寿命、夜视仪的干扰一样,再次指向了材料科学与工艺精度的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