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单晶空心涡轮叶片实验室制备的成功与极低的合格率,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既昭示了下一代航空动力的璀璨前景,也揭示了通往量产之路的荆棘密布。张彬将提升合格率、攻克工程化难题的任务明确下达给航发与材料团队后,他的战略视野并未局限于军用领域的单点突破。一个强大的航空产业,不仅需要锋利的“矛与盾”,更需要能滋养整个工业体系、提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血脉网络”。他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蓝天之下,那片几乎完全被外国机型占据的国内民用航空市场。

一份由民航总局和几家主要航空公司联合提交的调研报告,用详实的数据揭示了严峻的现实:国内航线,尤其是连接中小城市的支线网络,极度缺乏合适且经济的国产客机。大量使用的老旧苏制飞机或价格高昂的西方二手飞机,不仅运营维护成本高企,更在备件供应和技术升级上受制于人,严重制约了民航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地方经济的互联互通。

在国务院一次关于交通运输发展的内部研讨会上,张彬在听取各方汇报后,提出了一个酝酿已久的构想:“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为军队打造利剑,也要为人民编织便捷的空中通途。我提议,立即启动国产支线客机的研发项目。”

他的提议立刻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激烈讨论。民航局的领导既期待又担忧:“张工,我们太需要自己的飞机了!但民机不同于军机,对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的要求极高,我们缺乏相关经验和人才储备。”

“经验可以积累,人才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张彬语气沉稳,他走到会议室前方的大型挂图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目前在‘白帝’项目和新型航发攻关中积累的气动设计、材料应用和系统集成经验。这就是技术溢出效应。”

他并未给出具体的飞机设计图纸,而是提出了指导整个项目的基本原则和设计准则。

“第一,安全性是压倒一切的生命线。”张彬用笔重重写下“安全冗余”四个字,“所有关键系统,包括飞控、液压、电气,必须采用多余度设计。发动机即使单发失效,飞机也必须具备安全返航或备降的能力。起落架结构强度必须留有充分裕度。这是我们区别于军机追求极致性能的核心差异。”

飞机设计师们认真记录着,这些原则将贯穿他们未来设计的每一个细节。

“第二,经济性是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他转向经济分析师和航空公司代表,“这意味着要在航程、商载、油耗和维护成本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要采用经过验证的可靠技术,而非一味追求尖端,以控制研发风险和制造成本。运营成本必须显着低于同级别进口飞机,才能形成市场竞争力。”

航空公司代表连连点头,这正是他们最关心的核心问题。

“第三,舒适性并非可有可无。”张彬补充道,“包括较低的客舱噪音、适宜的客舱压力高度、以及符合国人身材的座椅布局。这关系到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品牌形象。”

他明确了项目的发展路径:“鉴于我们目前的技术储备和适航经验,项目将采取‘先军用后民用,军民融合,逐步转化’的策略。初期可以发展军用运输型、要员专机型,在严格的军用标准和实际使用中验证可靠性、积累运行数据。待技术完全成熟,再推出民用客运型号,并同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适航认证体系。”

张高屋建瓴的构想和清晰可行的路径,最终说服了决策层。国产支线客机项目,代号“翔云”,正式立项。消息传出,航空工业系统为之振奋,飞机设计师们铺开了崭新的画板;机场规划人员开始思考如何适配未来国产机型的保障需求;一些得知风声的潜在乘客代表,更是充满了对乘坐自己国家制造的客机翱翔蓝天的期待。

在“翔云”项目的初步技术方案评审会上,一位年轻但思维活跃的飞机设计师,在讨论了常规气动布局和系统方案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张总,我们目前在为‘白帝’后续型号预研矢量推力技术。我在想,能否将这项技术进行简化,应用到‘翔云’客机上?不需要复杂的超机动,只需要在起降阶段,提供有限的俯仰或偏航控制力矩。这或许能在侧风起降、或者单发失效等极端情况下,显着提升飞机的安全裕度。”

会场出现了一阵短暂的寂静。这个想法很大胆,将顶尖军用技术尝试用于民机。

张彬沉吟片刻,没有立刻否定。他仔细权衡着利弊:“技术原理上,是可行的。通过控制发动机喷流方向来辅助控制,确实能提供一种不完全依赖气动面的控制手段,尤其在低速状态下效果可能更明显。”

他话锋一转:“但是,这涉及到增加复杂的作动机构和控制系统,必然会增加重量、成本和维护复杂性。对于追求经济性的民机而言,需要极其慎重的权衡。更重要的是,其可靠性必须经过最严苛的验证,任何在民机上的控制系统失效都可能酿成灾难。”

他看向那位设计师,眼神中带着鼓励与审慎:“可以将此作为一个长远的技术储备课题,进行先期研究和少量的地面台架测试,积累数据。但在‘翔云’的首飞型号上,暂不考虑应用。我们必须首先确保用最成熟可靠的技术,把飞机安全、经济地飞起来。”

设计师认真地点了点头,将张彬的指示记录下来。这个超前的设想,如同一颗种子被埋下,等待未来技术和需求都成熟时,再破土而出。

张彬知道,“翔云”项目的意义,远不止于填补一项产品空白。它将是拉动国内高端制造、材料、机载系统等无数产业链的火车头,是培养民用航空人才的摇篮,更是中国航空工业真正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竞争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