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科幻小说 > 家族之星际指挥官 > 第110章 理论的荒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份申请,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被层层递交,最终无可避免地放到了他的案头。支持与反对的理由都极其充分,利弊权衡的天平似乎处于一种危险的平衡状态。批准,可能带来突破,也可能带来毁灭;否决,看似安全,却可能错失良机,让联盟在黑暗中继续盲目摸索。

王晨星闭上眼,试图将纷乱的思绪理清。脑海中,不由自主地闪过关于父亲的记忆碎片。他想起当年面对虫族女皇不可战胜的威压时,父亲在绝大多数人要求死战的情况下,毅然下令撤退,保存了文明的火种。那是何等的决绝与承受骂名的勇气。他又想起父亲力排众议,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时期,毅然启动耗资巨大的“火种计划”,当时多少人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逃亡主义,如今看来,却是最具远见的生存之策。

父亲的形象是如此的巨大,他的决策往往在最初不被理解,却被时间证明是正确的。自己是否应该模仿父亲的“稳”,像军方建议的那样,以绝对安全为首要,否决这项计划?或者,应该效仿父亲的“闯”,像科学家们期望的那样,敢于冒险,寻求突破?

但他很快意识到,简单的模仿是行不通的。父亲当年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基于彼时彼刻独特的局势、拥有的资源和面临的威胁做出的。如今时移世易,联盟的处境、面临的敌人(“收割者”的特性与虫族截然不同)、内部的结构都已发生变化。他不能一味模仿父亲的“稳”而变得保守僵化,也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的“新”而陷入冒险主义。

他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一种基于对现状冷静分析、对风险精确评估、对未来审慎展望的决策模式。他重新坐直身体,调出了所有关于“深空之眼”计划的附属报告:技术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报告、应急预案、甚至包括主要申请人和反对者的背景及其潜在动机分析。他逐字逐句地阅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询问自己:

技术风险是否可控?侦察舰的隐匿技术是否足够先进?被发现的可能性能否量化到可接受范围?应急预案是否周全,包括最坏情况下的自毁程序能否确保不泄露关键信息?

潜在收益是否足够大?获取“收割者”直接信息的价值,是否足以抵消潜在的风险?这项情报能否带来战略层面的根本性改变?

是否有中间路线?能否在降低风险的同时,部分实现侦察目标?例如,调整航线,增加跳跃点,采用更保守的侦察模式?

经过长达数小时的反复权衡,他将意识沉入联盟的超级计算机模拟系统,进行了多次风险推演。推演结果显示,如果采取最极端的隐匿方案并预设多重保险,侦察舰被直接追踪到联盟位置的概率可以控制在极低水平,但并非为零。而一旦成功带回有效信息,其价值确实可能是巨大的。

最终,王晨星睁开了眼睛,目光中没有了犹豫,只剩下冷静的决断。他拿起权限密钥,在那份关系重大的申请文件上,庄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决定:

【批准执行。执行等级提升至‘绝密’。航行路线需经过最高指挥部与科学理事会联合组成的专家小组进行双重加密核准,并增设至少三个冗余跳跃点及误导航迹。侦察模式采用‘接触即离’原则,严禁任何形式的主动交互。应急预案授权等级提升至最高,舰长拥有在遭遇不可控风险时启动终极协议的完全权限。】

这是一个典型的“王晨星式”决定。他选择了支持冒险,体现了对科学探索和突破性情报的重视,展现了他不愿因噎废食的开拓精神。但同时,他给这次冒险套上了层层枷锁,将风险控制到了当前技术和管理水平所能做到的极致。这不是鲁莽的赌博,而是一次经过精密计算的、谨慎的开拓。

签署完毕,他将文件发送出去,感觉像是打了一场艰苦的战役。他站起身,缓步走到巨大的观测窗前。窗外,暗影星云依旧混沌难明,遥远的星辰光芒微弱却坚定。父亲的影子依然巨大,矗立在联盟的历史和每个人的心中。但此刻,王晨星感受到的不再是压抑和束缚。那巨大的影子,仿佛化为了身后沉静而坚实的背景,一种经验的积淀和精神的传承。他知道,自己无法也无必摆脱它,只需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他明白,属于自己的时代,并非始于盛大的典礼,而是伴随着这样一个深夜里,独自面对深渊、权衡利弊、最终做出负责任的艰难抉择而悄然开启的。真正的权威,从来不是靠继承或任命就能完全获得的,它是在每一次无人可依赖的独处中,在每一次权衡文明福祉与个人声誉的抉择中,在每一次承担最终后果的觉悟中,一点点积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前路漫漫,黑暗依旧深邃,挑战必然接踵而至。但他已经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不仅是王浩的儿子,更是联盟的执行官王晨星。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肩头沉重的王冠,也感受着内心逐渐清晰的路径。他转身,走回那堆叠的文件前,继续投入无尽的工作中。

“深渊之眼”主实验室的环形观测台上,空气仿佛凝固成了肉眼可见的实体,沉重得压得人喘不过气。这里位于暗影基地地质结构最深处,厚重的岩层和能量屏蔽装置将其与外界彻底隔绝,本是为了防止任何一丝研究信息泄露,此刻却更像一座巨大的、令人窒息的坟墓,埋葬着人类最顶尖的智慧面对未知时所遭遇的挫败与茫然。

苏婉博士站在观测台边缘,身前是占据了几乎整个视野的巨型全息投影。投影上,无数道代表不同数据流的光带交织、缠绕、碰撞,又倏然消散,构成一幅庞大、混乱且不断变幻的星云状图像。这便是过去数月间,从“希望号”黑匣子、太阳系惨烈遗迹以及“信使号”用生命换回的残骸中,提取出的所有关于“收割者”的数据碎片总和。它们不像任何已知的物理信号,没有清晰的频谱特征,没有可辨识的编码规律,更像是一种……混沌的嘶吼,充满了无法理解的噪声和那些明目张胆违反着人类数百年来构建的物理定律的异常波动。

实验室的灯光被刻意调暗,只有全息投影发出的幽蓝和惨白的光芒,映照在苏婉和围绕在她身边的各学科带头人脸上。每一张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困惑,以及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苏婉本人,这位一向以冷静和坚韧着称的首席科学家,此刻眼窝深陷,原本锐利的目光也蒙上了一层难以驱散的阴霾。她身上那件白色的研究服,似乎也沾染了这凝重的气氛,显得异常沉重。

“我们已经集中了联盟最顶尖的算力,应用了所有已知的分析模型,甚至尝试了数百种基于猜想构建的逆向工程算法,”苏婉的声音在寂静的观测台上响起,带着一丝沙哑,一丝几乎无法掩饰的疲惫,更有一丝近乎绝望的沉重。“三个月了。整整三个月,我们投入的人力、资源,足以重建一支小型舰队。但收获……”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领域内泰山北斗般的人物,语气变得更加低沉,“……微乎其微。我们甚至无法建立一个最基础的、能够逻辑自洽地描述‘收割者’能量释放或运动特征的理论模型。任何试图套用现有框架的解释,都会在短时间内被数据本身证伪,或者陷入无法调和的内在矛盾。”

她的话音刚落,理论物理组的负责人,埃兹拉·索恩博士,一位头发银白、面容清癯的老教授,颤巍巍地向前迈了一步。他的手指向全息投影中一段尤其扭曲、如同痉挛般的引力波信号轨迹。索恩博士是广义相对论领域的权威,曾对黑洞合并引力波预测做出过里程碑式的贡献,但此刻,他的手指微微颤抖,声音里充满了与他年龄和地位极不相称的迷茫。

“苏婉博士说得对,我们面对的是一种……现象学上的噩梦。”索恩博士的声音低沉而缓慢,每个字都像是从沉重的岩石下挤出来的一样。“看这里,这段信号。它完全不符合广义相对论对任何已知质量体——无论是恒星、黑洞、中子星乃至暗物质团——运动的预测。它的波动没有惯性特征,没有引力辐射阻尼效应,甚至……甚至不遵循因果律的约束。它不像是一个物体在时空中运动产生的涟漪,更像……”他深吸一口气,仿佛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说出接下来的话,“更像是时空结构本身,在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外力作用下,在进行一种非自然的、违背其自身‘弹性’规律的痉挛式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