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科幻小说 > 家族之星际指挥官 > 第113章 高压下的坚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医护人员迅速赶到,将重伤的张岚和其他轻伤者抬上担架。林枫瘫坐在控制台前,脸色惨白如纸,双眼失神地望着大厅中央那个已经消失、只留下一个扭曲凹陷和烧灼痕迹的灾难现场,嘴唇哆嗦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团队的成员们或呆立原地,或掩面抽泣,陷入了巨大的震惊和自责之中。

陈教授在一群学生的搀扶下赶到现场,看着眼前的惨状,这位老教授痛心疾首,老泪纵横,他指着苏婉和林枫,声音颤抖却带着无比的愤怒和失望:“看到了吗?!这就是你们要的突破!这就是急功近利的代价!我早就说过!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贸然触碰我们无法理解的力量,就是玩火自焚!现在好了,设备毁了,人伤了,我们得到了什么?除了一个更大的烂摊子和血的教训,我们什么也没得到!”

他的怒吼在空旷而混乱的大厅里回荡,每一个字都像鞭子一样抽打在苏婉和林枫的心上。质疑和指责的目光从四面八方射来,不仅来自陈教授一派,甚至一些原本中立的研究人员,此刻也露出了不满和恐惧的神情。

苏婉站在一片狼藉的实验室外,隔着破损的观察窗,看着里面忙碌的救援人员和那触目惊心的破坏痕迹,她的脸色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失败的阴影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她。这次失败,不仅仅是浪费了宝贵到极点的战略资源和数月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它彻底引爆了团队内部积累的矛盾,沉重打击了本就因进展缓慢而低落的士气,并且为外部那些质疑“破壁计划”的声音提供了最有力的攻击弹药。

内部的质疑和士气低落,如同第三重汹涌的巨浪,狠狠地拍打在她已然不堪重负的身上。她感到一阵眩晕,几乎站立不稳。

“深渊之眼”高能实验失败的详细报告,如同一声沉闷的惊雷,尽管苏婉极力控制消息的传播范围,但其冲击波还是不可避免地迅速扩散到了联盟的最高权力层。如此重大的事故,涉及顶尖科研人员的伤亡和巨额资源的损失,根本无法完全掩盖。

王晨星的加密通讯在事故发生后数小时内便接了进来。全息投影中,新任执行官的面容依旧沉稳,但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他没有询问具体的技术细节,也没有任何形式的责备,开口第一句便是:“苏婉博士,人员伤亡情况如何?伤员是否得到了最好的救治?”

这优先关注人命的姿态,让正处于巨大压力下的苏婉心中一暖。她简要汇报了张岚研究员重伤(但已脱离生命危险)及其他轻伤情况,并强调了安全系统在最后关头起到的作用,避免了更灾难性的后果。

王晨星仔细听完,点了点头,语气沉稳而有力:“人员安全是第一位的。请务必确保伤员的后续治疗和康复。至于实验本身……探索未知的道路上,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关键是总结经验,理清原因。”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后续的善后和处理,由你全权负责,按既定规程执行。需要任何支持,可以直接向我汇报。”

通话简短而高效,王晨星展现出了对苏婉的绝对信任和对科研探索固有风险的理性认知。然而,苏婉清晰地感受到,在这份信任和支持的背后,是同样沉重的期待。王晨星没有说出口,但她明白:联盟承受不起第二次这样的“挫折”。这份信任,既是支持,也是无形的压力,要求她必须尽快带领“破壁计划”走出困境。

更直接的压力,来自联盟庞大的官僚体系和资源分配机构。几乎是在事故报告归档的同时,资源调配办公室对“破壁计划”下一季度的预算申请审核,骤然变得无比严苛。以往一些可以通融的、用于探索性研究的模糊项目,现在被要求提供极其详尽的可行性报告和风险评估。审核官员的语气虽然依旧客气,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需要看到更明确、更可控的进展”的暗示。

一份来自后勤总署的非正式质询函甚至直接提到了事故,措辞谨慎但意图明显:“鉴于近期‘深渊之眼’项目出现重大资源损耗事件,为确保联盟整体资源分配效率,请贵单位就后续研究计划的资源需求优先级和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补充说明……”

压力不仅限于文书往来。在一次非正式召开的联盟科学顾问团扩大会议上,气氛变得尤为微妙。会议原本的主题是讨论殖民地生态循环技术的推广,但话题很快便被引向了资源分配问题。

一位负责民生科技领域的官员,借着讨论资源紧张的机会,将矛头直指“破壁计划”。他并未点名,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联盟的资源是有限的,每一份能源,每一克稀有材料,都关系到成千上万民众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某些前沿探索项目,动辄消耗堪比一支舰队的资源,但如果长期看不到切实的、能够转化为实际效益的成果,甚至出现……嗯……重大的意外损耗,我们就不得不质疑,这样的投入是否明智?是否本末倒置?”他环视会场,声音提高了几分,“这些资源,如果用在改善殖民地水培农场的光照系统上,能多养活多少人?如果用在升级医疗中心的设备上,能挽救多少生命?”

这番话,虽然带着“建议”的外衣,但其质疑和指责的意味再明显不过。会场内响起一阵窃窃私语,许多与会者将目光投向了坐在角落、沉默不语的苏婉。那些目光中,有同情,有审视,有幸灾乐祸,也有深以为然。

苏婉能感觉到背后涌动的暗流。一些原本就对“破壁计划”占据过多资源不满的部门负责人,似乎找到了发难的契机。联盟内部关于“生存优先”还是“发展优先”的争论,因为这次事故,天平似乎正在向保守的一方倾斜。甚至科学界内部,也开始出现分化,一些原本中立的学者开始公开质疑“破壁计划”当前研究方向的激进和不可预测性。

外部的压力如同寒风般灌入“深渊之眼”,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内部的人心。实验失败的阴影尚未散去,张岚研究员的重伤更让团队笼罩在悲伤和自责中。以林枫为首的激进派成员士气低落,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而陈教授为首的保守派,虽然因为预言的“应验”而获得了更多话语权,但也并未感到高兴,反而对整个计划的未来更加悲观。

团队内部弥漫着一种焦虑和迷茫的气氛。下一次朝哪个方向走?还有没有勇气进行新的尝试?预算会不会被削减?项目会不会被叫停?各种猜测和流言在实验室里传播。

在这内忧外患的至暗时刻,苏婉展现出了作为领袖的坚韧和定力。她没有选择退缩,也没有急于辩解或推卸责任。

在事故后的第一次全体团队成员大会上,她站在讲台前,面对着下方一张张写满忧虑、疲惫甚至恐惧的面孔。她没有回避失败,而是开门见山:“我知道,大家现在心情都很沉重。张岚同事的受伤,设备的损失,还有外界的质疑,都像石头一样压在我们每个人心上。”

她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但是,我想请大家记住,我们从事的是什么事业?我们面对的敌人是什么?是‘收割者’!是一个科技水平可能远超我们想象、能够随意修改物理规则的超然存在!探索它的奥秘,本身就是在走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是在伸手触摸我们认知之外的黑暗!”

她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变得激昂:“失败,是探索未知的常态!一次失败,甚至十次失败,都不意味着终结!如果因为害怕失败就裹足不前,那才是对联盟、对文明最大的不负责任!我们现在流的血、付出的代价,是为了避免整个文明在未来流尽最后一滴血!”

她肯定了林枫团队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但也严肃指出了实验方案在安全评估和理论准备上的不足。她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强调:“重要的不是追究责任,而是我们从这次失败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得到了哪些宝贵的数据?哪怕是负面的数据,也帮助我们排除了一个错误的选项,让我们对‘收割者’能量的危险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她做出了明确的部署:“从现在开始,所有实验方案,必须经过理论组、安全委员会和我的三重审核,进行前所未有的严格审查和模拟推演,确保万无一失。同时,基础理论研究必须加强,陈教授,我希望您能带领团队,尽快就这次事故中观测到的空间塌缩现象,提出一个初步的理论解释框架。”

她顶住外部压力,坚持向王晨星提交了详细的报告和后续计划,并据理力争,强调“破壁计划”的长期战略价值,最终艰难地保住了核心预算没有被立即削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