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科幻小说 > 家族之星际指挥官 > 第121章 疏导与希望工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文明的火种若想长久保存,不仅需要物理上的隐匿,更需要精神上的凝聚与希望。因此,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他精心策划并推出了一系列旨在疏导情绪、重塑认同、激发内生动力的“希望工程”。

这项计划被命名为“星火”,寓意在无尽的黑暗中,为分散的孤岛点燃一丝连接的光亮。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是构建一个覆盖全联盟、高度加密、完全内网的大规模沉浸式虚拟现实网络。

技术实现与安全壁垒:“星火”网络的建设是技术上的巨大挑战。它需要超高速的量子内网链路连接各主要殖民地,以及足以支撑数十亿人同时在线的超级服务器阵列。但最大的难点在于安全。网络必须与外部宇宙完全物理隔离,绝不能泄露任何可追踪的信号。为此,工程师们设计了多重保险:数据流仅在联盟内部的光纤和量子通道中传输;所有接入终端经过严格硬件级审查;网络协议采用最先进的动态加密技术;并设有全天候的网络安全部队监控,防止任何内部数据外泄或恶意篡改。这是一座建立在堡垒内部的、宏伟的虚拟世界。

虚拟世界的构建:在“星火”世界中,联盟投入了巨大的艺术和科技资源。人们可以:家人、朋友即使相隔数个星域,也能在虚拟空间中“面对面”相聚,极大缓解了因物理隔绝带来的孤独感。开放了经过精心设计的虚拟星际航行体验,让生于“深潜”一代的年轻人,也能感受到驾驶飞船探索星海的壮阔(尽管是模拟的);重建了母星地球着名城市的数字镜像,让人们可以“漫步”在历史中,增强文明认同感。举办虚拟音乐会、艺术展、学术讲座,打破了各殖民地的文化壁垒;建立庞大的虚拟图书馆和在线课程系统,使教育资源得以公平共享。设立了大型虚拟协作项目,如共同设计未来城市、解决复杂的科学难题等,让民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有释放的渠道。

心理疏导作用与潜在风险:“星火”计划确实起到了重要的“安全阀”作用。它为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避风港和出口,有效缓解了压抑和迷茫。然而,王晨星和苏婉也意识到潜在风险: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可能导致人们对现实更加疏离和不满;虚拟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可能加剧失落感;此外,维持如此庞大的网络本身也消耗着本已紧张的能源和算力。

为了将民众的注意力从对外部封锁的抱怨,转向对内部生存环境的积极改善,王晨星巧妙利用了之前设立的“殖民地创新发展基金”,发起了全联盟范围的“家园建设”主题竞赛。

竞赛主题与导向:竞赛明确聚焦于解决“深潜”生活中的具体痛点:鼓励设计更节能、更舒适、更具美感的地下居住空间,改善通风、光照(模拟自然光技术)和社区布局。征集方案以提高水、空气、食物的循环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提升系统可靠性。支持发展高产、低耗能的垂直农业、水培和气培技术,保障食物供给的多样性和自给率。鼓励创建社区互助模式、开发有效的心理疏导程序等。

激励与参与机制:设立高额奖金和荣誉称号,获胜方案将在全联盟推广。竞赛面向所有公民、科研团队和社区组织开放,鼓励基层创新。此举将“深潜”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生存状态,转变为一种主动的、可以建设和优化的“家园守护”行动。人们开始更关注如何让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好,而不是一味地渴望无法企及的星空。

效果与局限:竞赛激发了广泛的参与热情,确实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创新方案,改善了部分殖民地的居住条件,也提升了民众的成就感。但它主要惠及的是有一定技术和资源基础的殖民地,对于那些真正偏远、资源匮乏的殖民地来说,效果有限,可能反而加剧了不平等感。

王晨星深知,长期的绝对封闭会磨灭军人的斗志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因此,他顶住安全部门的压力,批准了极其严格的“有限度开放”政策。

军事层面:在确保隐匿的前提下,精心挑选位于巨大星云内部或稠密小行星带深处的绝对安全区域,允许小规模的特种舰队进行极短时间的、高度保密的协同训练。这些训练旨在保持官兵的实战技能、团队协作和对真实太空环境的适应能力,避免因长期闲置而战斗力退化。每次训练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计划周密,行动迅速,结束后立即撤回隐匿点。

科研层面:批准了一些风险极低、收益明确的科考项目。例如,对隐匿点附近的稀有矿物进行勘测;对星云内部独特的物理现象进行被动观测等。这些活动让一部分科学家得以接触真实的宇宙环境,维持其科研敏感性和前沿视野。

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这些活动都经过最严格的风险评估,参与人员经过严格审查,并制定了详尽的应急预案。王晨星认为,这点风险是必须承担的,以保持联盟核心武力和科研精英的“刀刃”不至于生锈。

王晨星推出的这一系列组合拳,如同一位高明的医生,对“深潜”带来的各种社会病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理和舒缓。

“星火”计划像一剂精神安慰剂,有效缓解了孤独感和压抑感。

“家园建设”竞赛像一剂强心针,将消极的躲避转化为积极的建设。

有限度的开放像一剂活血药,保持了关键力量的生命力。

这些措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情绪,凝聚了人心,让联盟在“深潜”初期最艰难的阶段得以维持基本稳定。民众对最高执行官的务实和关怀有了更深的体会,怨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

然而,王晨星内心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措施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缓解手段。它们无法解决最核心的矛盾:“深潜”生存模式与人类追求自由、探索和发展的天性之间的根本冲突。

真正的解药只有两种:要么,外部威胁(“收割者”)被证实消失或能被有效应对,联盟可以解除隐匿;要么,联盟的科技实力取得根本性突破,获得不再需要“深潜”的资本。而这两点,目前看来都遥遥无期。

“破壁计划”进展缓慢,“溯源计划”如大海捞针。联盟就像一名被围困在孤城中的守军,王晨星的这些措施,是在加固城防、疏导民心、激励士气,但能否解围,取决于城外的敌人何时退去,或者城内能否奇迹般地造出足以破敌的神兵利器。

王晨星精心推行的疏导措施,如同在暗流汹涌的湖面上投下几颗石子,虽然激起了一些希望的涟漪,却无法真正平息深处积累的巨大压力。社会矛盾如同被压抑的岩浆,终需寻找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出现在了一个几乎被联盟遗忘的边缘角落——“远星站”。

“远星站”并非一个正式的殖民地,而是位于一片贫瘠小行星带边缘的小型矿业前哨站。它的建立源于数十年前一次探测发现的稀有金属矿脉。这里环境极其恶劣:重力微弱,辐射水平偏高,完全依赖人造生态圈和外部补给生存。常住人口仅三千余人,大多是矿工及其家属,以及必要的技术支持人员。

在“深潜计划”执行前,“远星站”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尚能维持。联盟的补给船定期抵达,运来食物、水、氧气、设备零件,运走矿石。这里的人们怀着一个朴素的信念:现在的艰苦是为了联盟的未来,他们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然而,“深潜计划”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补给线的崩溃:由于严格的航行管制和资源优先级的重新划分,通往“远星站”的补给航线被大幅削减,从每月一次锐减到每季度一次,且运量压缩至仅能维持最低生存限度的水平。新鲜食物成为奢侈品,医疗物资严重短缺,设备老化无法及时更换。

生活条件的急剧恶化:生态圈维护因缺乏零件而变得困难,空气循环系统故障频发,水回收效率下降。长期缺乏维生素导致坏血病等疾病开始出现。希望被绝望取代,矿工们看不到未来,士气低落,生产效率也一落千丈。

管理层的腐败与无能:更糟糕的是,“远星站”的管理层,以站长陈凯为首,不仅没有有效应对危机,反而利用职权中饱私囊。他们克扣本已紧张的配给物资,在黑市上进行交易,并向上级虚报困难,企图获取更多资源后截留。基层民众的苦难与管理层相对优渥的生活形成了尖锐对比,不满情绪如同干柴,一点即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