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电力设计院的日常 > 格局大了,事就小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办公桌上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像一只永远赶不走的恼人飞虫。吴飞宇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视线从电脑屏幕上那密密麻麻的电路图上抬起,落在窗外阴沉沉的天色上。已是晚上八点,设计院的办公楼里依然零星亮着灯,如同散落在黑暗中的萤火。

“还在改龙岗区的电网规划图?”同事林强端着两杯咖啡走过来,将其中一杯放在吴飞宇手边,“你都折腾半个月了。”

吴飞宇接过咖啡,苦笑着抿了一口。凉透了,想必林强早就泡好,自己却忙得忘记喝。他指了指屏幕上错综复杂的线路:“这里,还有这里,居民区负荷增长远超预期,按原方案,两年后必定过载。”

“那不是我们该操心的事。”林强不以为然地耸肩,“我们的任务就是按流程走,按标准画。超出范围的问题,自有上面的人解决。”

这是电力设计院里再平常不过的对话。吴飞宇五年前硕士毕业进入这里,从助理工程师做到主力设计师,早已熟悉这套工作哲学——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多事,不越界。然而这次的龙岗区电网改造项目,却让他心里结了个疙瘩。

第二天清晨,吴飞宇被紧急召往项目会议室。一推门,压抑的气氛便扑面而来。

“龙岗区上周又有两处变电站过载跳闸。”项目经理王志坚面色凝重地指着投影屏,“这才五月份,用电高峰还没到,问题已经接二连三。”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吴飞宇悄悄翻开自己带来的文件夹,里面是他这半个月加班完成的修改方案——不仅解决了当前过载问题,还预埋了未来十年的扩容空间。但他清楚,这方案意味着要推翻已经审批通过的原设计,重新走流程,增加预算。

“王总,我认为问题出在——”

“问题出在设计保守,跟不上发展速度。”一个声音从会议室后排响起,打断了吴飞宇的话。众人转头,看见一位身着深灰色西装的中年男子站起身。吴飞宇认出那是院里新聘的顾问,陈远道。

“龙岗区不只是居民负荷增长,还有三家科技企业将在明年入驻,他们的用电需求被严重低估。”陈远道走到前面,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停在吴飞宇身上,“我听说,你们设计部有位年轻人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吴飞宇身上。他深吸一口气,打开文件夹:“是的,我做了备用方案。”

会议结束后,王志坚把吴飞宇单独留下。

“你的方案很好,但太理想化了。”王志坚点了支烟,语气缓和了些,“推翻重来意味着之前的工作全部作废,责任谁承担?预算超支谁负责?”

吴飞宇握紧手中的方案:“可是正确的方案,不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正确?”王志坚轻笑一声,吐出一团烟雾,“在职场,正确与否从来不是唯一标准。”

那天晚上,吴飞宇加完班已是深夜十一点。走出办公楼,初夏的晚风带着一丝凉意。他掏出手机,看到母亲两小时前发来的消息:“周末回家吃饭吗?你爸的老毛病又犯了,社区医院说可能是电压不稳导致他用的呼吸机偶尔断电。”

吴飞宇的心猛地一沉。父亲依赖呼吸机已有三年,从未出过问题。他立刻拨通家里电话:“妈,怎么不早告诉我?”

“怕影响你工作。”母亲的声音透着疲惫,“就上周停了两次电,虽然马上恢复了,但你爸的机器重启后数据乱了,吓得他够呛。”

挂掉电话,吴飞宇站在空荡荡的停车场,忽然觉得手中那些图纸的分量变得无比沉重。每一根线条,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

第二天,吴飞宇请求加入龙岗区项目核心组。王志坚勉强同意,但明确表示不允许他擅自修改已批准的方案。

“你负责配合陈顾问做数据分析,不要节外生枝。”王志坚特别叮嘱。

陈远道倒是很欢迎吴飞宇的加入。两人一起分析负荷数据,走访变电站,很快发现情况比预想的还要严峻。

“就像一条只能容纳两车道的大路,硬塞进了四车道的车流。”站在龙岗区最大的110千伏变电站外,陈远道比喻道,“表面看还能运行,实际上任何一个波动都可能导致全线崩溃。”

七月的第一个周末,热浪席卷城市。吴飞宇正在父母家吃饭,突然手机接连响起——龙岗区发生大面积停电。

他立刻赶往现场。夜色中,整个片区漆黑一片,只有应急车的灯光在闪烁。居民们聚在街头,抱怨声、小孩哭声、发电机轰鸣声混杂在一起。

“负荷激增,保护系统启动,但连锁反应无法避免。”先到场的同事告诉吴飞宇。

在混乱中,吴飞宇看见一位老人正被搀扶上救护车——因为家用呼吸机断电,他不得不紧急送医。这一幕像针一样刺痛了吴飞宇的眼睛,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亲。

抢修持续到凌晨。回到办公室,团队气氛沉重。

“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陈远道出乎意料地出现在会议室,“而是要拿出解决方案。”

王志坚摇头:“重新设计至少要两个月,期间怎么办?”

“我有方案。”吴飞宇突然开口。在众人的注视下,他打开笔记本电脑,“其实这三周,我利用下班时间已经把详细设计完成了。”

会议室一片寂静。没有人想到,吴飞宇会在明知不被允许的情况下,私下继续他的修改方案。

“你——”王志坚刚要发火,被陈远道抬手制止。

“说说你的想法。”

吴飞宇连接投影仪,蓝色的设计图投射在幕布上。那不是常规的平面图,而是一个立体的、分层的电网架构,像城市的血脉与神经网络,既有主干通道,又有微网互联,宛如一幅精密的艺术品。

“这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重新规划。”吴飞宇开始讲解,声音平静而坚定,“我引入了分布式智能微网概念,将片区划分为八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连接的单元。任何一环出问题,都不会波及全身。”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我们还预留了30%的扩容空间,成本只比原方案增加5%。”

讲解完毕,会议室里鸦雀无声。终于,王志坚开口:“你知道擅自修改已批准方案是什么后果吗?”

“知道。”吴飞宇点头,“但如果明知道问题而不解决,那是设计师的失职。”

会后,吴飞宇被叫到院长办公室。他以为自己会被直接辞退,却看见陈远道和王志坚都在那里。

“坐。”院长李文明指了指沙发,“陈顾问极力推荐你的方案。”

陈远道微笑:“在职场,有时候正确的方案确实会带来麻烦。但更大的麻烦是,用了错误的方案。”

王志坚叹了口气:“年轻人,你有魄力,但也要明白,现实不是非黑即白。”

“我明白。”吴飞宇说,“但有些底线不能退让。比如人民用电的安全。”

最终,院里决定采纳吴飞宇的方案,由他主导修订工作。接下来的六周,团队日夜奋战。吴飞宇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格局”二字的含义——它不是简单的妥协或坚持,而是站在更高处,看清各方的合理诉求,找到那条最远的路。

项目完工那天,吴飞宇和陈远道站在龙岗区最高的建筑天台上,俯瞰下方灯火通明的城市。

“知道为什么你的方案最终能被接受吗?”陈远道问。

吴飞宇摇头。

“因为你跳出了设计师的角色,看到了更大的图景。”陈远道说,“电力设计不只是画图,是为人服务。你考虑到了居民的安全,企业的需求,甚至未来城市的发展。这就是格局。”

秋风渐起,吴飞宇被提拔为项目组长的任命也正式下来。他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外面渐黄的梧桐叶,想起父亲曾经说过的话:“无论在哪上班,记住这个道理,格局大了事儿就小了。”

他如今终于明白,所谓格局,不是虚无缥缈的胸怀,而是脚踏实地地理解每一个环节的难处,尊重每一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然后在错综复杂的约束中找到最优解。

桌上的电话响起,是新项目的启动会议通知。吴飞宇拿起笔记本,推开门,走向会议室。日光灯依然嗡嗡作响,但今天,这声音听起来像是前进的号角。

他想起那些在黑暗中重获光明的人们脸上的笑容,想起父亲呼吸机稳定运行的滴滴声,想起自己五年前刚入行时在笔记本扉页写下的那句话:

“每一度电,都是照亮生活的光。”

如今他可以再加一句:“而设计师要做的,是守护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