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沧海遗梦:从洪荒至现在 > 第159章 三监既亡关东乱,周公布局谋更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9章 三监既亡关东乱,周公布局谋更深

三监余孽既灭,镐京暂得安宁,然大周的根基并未因此稳固。

武庚覆亡,管蔡余党伏诛,表面上大周宗室的隐患已清除殆尽,但朝堂上下皆心知肚明:三监之乱只是试探,真正的风暴还未到来。

关东诸侯在此前的骚动中,已显露了不臣之心。

齐、宋、燕、郑诸国虽未公然举兵,却在暗中储械聚粮,修筑城垣,动作频频。此举虽未被宣告为叛逆,但其势若水下潜流,随时可能翻涌而出。

周公旦对此心知肚明。

他于朝中言道:“三监既亡,天下表面安定,然诸侯之心未必安服。此时若我等一味休兵,便会纵其自强;若我等仓促用兵,又将自伤元气。唯有仁政与威势并行,方能使之不敢妄动。”

于是,他一面下令赈济关东百姓,派使者宣告大周王室承天而治,宽以待人;一面暗中命姜子牙统兵东巡,既是护卫赈粮之名,实则震慑不臣之国。

这一套手段,使得大周上下渐渐呈现出“恩威并济”的态势。

——

关东的局势却并未因此彻底平息。

齐侯表面上对周公恭顺,遣使进贡,言辞恭谨,但私下里却不断召集谋士。

有人献策道:“周公权重,幼主年幼。此局若长久,天下必有变。若大周再度兴兵于东方,我齐国岂能久安?”

齐侯沉吟片刻,低声答道:“是以我等须早做准备。若周室真有一日衰弱,关东合力,或能再塑旧局。”

在这样的心思下,齐国暗中修炼兵马,城邑间昼夜操练声不绝于耳。

宋、郑等国亦各有异动,或联络旧臣,或招揽亡命之徒,皆心怀异志。

——

而在镐京城内,朝堂之上,群臣的争论依旧不断。

有人认为:“三监虽灭,然天下已疲,百姓流离,此时当以修养为先。若再动兵戈,恐民不堪命。”

也有人主张:“关东诸侯早怀异志,若不先发制人,待其合势,则我大周恐难应对!”

朝堂气氛一时僵持,剑拔弩张。

周公却只是静静听着,眉宇间不显怒意,直到群臣争论稍歇,方才开口:

“诸侯之心未定,吾亦深知。但此事不可急于一时。民心尚可抚,天命尚可顺。若我大周能以德怀远,以礼制邦,则彼虽怀逆志,却不得不屈从于大义。待其露出獠牙,再以兵伐之,方可师出有名。”

此言一出,群臣顿时安静下来。

周公的谋局,已不仅在战阵之上,而在更深远的天下大势之中。

——

与此同时,姜子牙率兵东巡,途经关东数国,所过之处,士卒不扰民,军容肃然。

百姓见之,皆敬仰大周军纪,暗中传颂“周师仁义”。

此举无形之中,削弱了诸侯挑拨的力量,使关东不少百姓心向大周。

齐、宋诸侯虽心中不甘,却不得不暂时偃旗息鼓,以免落人口实。

然而,暗中的谋划并未停止。

三监虽亡,其遗余的党羽散落各地,如星火未灭,隐隐有再聚之势。

他们或投靠诸侯,或潜入乡野,皆在暗中传播谶言,挑动人心。

“周公擅权,幼主无威,大周迟早倾覆!”

这样的声音,悄悄在关东、在民间扩散开来。

周公对此早有耳闻,却并未急于打压,而是低声对姜子牙言道:“人心之患,不可仅凭刀剑来解。须以大局稳之,以恩义化之。待时机一到,再以迅雷之势扫荡,方能彻底平定。”

他的目光深邃,已然越过眼前的纷争,看向了更远的天地。

关东风声虽被周师一时压下,但潜流暗涌,却愈加汹涌。

三监的残余党羽,不仅未消散,反而如落叶归根,依附于关东诸侯。

那些在镐京、在雒邑、在各地被逐的宗室旧党,纷纷暗投齐、宋、燕等国,带去了关于镐京的谶言与流言。

“周公擅权,幼主无主,天下人心不归!”

“佛影虽退,天命已改,大周之基,终将倾覆!”

这些低语,最初只在酒肆与田间窃窃私语,但不出数月,竟在关东郡邑间化作大声疾呼。

——

齐侯本心虽有戒惧,但见舆论渐起,心中暗喜。

他在密议之中低声道:“大周远在镐京,力不能及,周公虽智勇,却难顾四方。若我关东诸国合而为一,以三监旧党为号召,未必不能与西土分庭抗礼!”

此言一出,左右皆附和。

宋、郑亦有使者往来,暗示“若天下再乱,诸侯或有机缘”。

三监党羽正是借此机会,潜入诸侯宫廷,以“辅佐兴国”为名,实则煽动诸侯心志。

——

消息传入镐京,朝堂再度震动。

有大臣忧心忡忡:“三监虽已伏诛,但其余孽未尽。若关东诸侯真被其蛊惑,再起兵戈,则大周必再陷血火。”

有人则主张:“当先发制人,调兵东征,以雷霆之势荡平齐宋,方可绝其根源!”

然而,周公却并未随声附和。

他在殿上缓缓言道:“三监余孽,不过余烬,若非诸侯收纳,焉能翻起风浪?关东诸侯,心未齐一。彼此之间暗怀忌惮,不足成气候。吾若仓促出兵,反令他们合势。此事当静待时机,以计破之。”

此言虽令主战派失望,却让稳重之臣暗自点头。

——

然而,关东的挑衅并未因周公的忍让而消停。

齐侯在宋、郑等国的默许下,悄然召集三监余孽,设祭立誓,号称“复兴周室正统”。

这场祭礼并非公开之举,却被暗中的细作探得消息,连夜送至镐京。

周公闻讯,立刻召姜子牙入宫。

“关东诸侯果然不安。三监之祸,尚未绝根,竟敢于此时祭天誓乱。”

姜子牙冷笑:“自取死路。殿下若愿,臣可整军东征,一鼓荡平!”

周公摇头:“此时尚不可。大周方兴,镐京未复。若贸然东征,恐人心未附,反失大义。然彼既敢祭天,便是自露獠牙。待其更进一步,便是我等出兵之机!”

姜子牙拱手领命,却在心中暗暗蓄势。

——

关东的暗潮,很快演化成试探。

齐国边军数度侵扰周境,抢掠百姓,声称“惩治周公不德”。

宋、郑则在边界修筑城垣,公开操练兵卒,似乎在为大举用兵作准备。

镐京震动,民心再度浮动。

周公却不慌不忙,反而下令赈济边境百姓,调兵设防而不主动出击。

他的声音冷静如铁:“彼若真敢合兵,我大周便师出有名。若彼只敢试探,终将自陷乱局。”

正如他所料,齐宋之间虽然表面联合,但在利益分配上暗藏裂隙。

宋国担心齐国独大,暗中拖延粮草;郑国顾虑周军威势,不敢先出头。三方虽祭天誓言,却终究难成合力。

三监党羽虽竭力挑拨,却在这种疑心下,难以完全得逞。

——

然而,边境的小规模冲突却不可避免。

齐军一次突袭,焚掠百姓村庄,声称“为天命复仇”;周军亲将奋起抵抗,将其斩杀于阵前,血染边境。

这一战虽不算大规模,却已将暗流推到正面对撞。

镐京闻讯,群臣皆惊,纷纷请命:“请周公下令,东征伐乱!”

周公沉声道:“时机已近,不必急躁。待诸侯再犯,便是我等大义出师之时!”

他目光冷峻,手中谋局,已将关东的暗流牢牢握在掌心。

——

这正是:

三监虽亡余孽动,关东诸侯暗心同。

刀兵初试血将溅,大义未彰谋已成。

——

话说关东诸侯暗潮虽起,然未能合势,大周军心渐稳。

然阴火未绝,试探方兴,在这乱世潜流之下,又将会酝酿出何等更大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