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那边那片地怎么没耕种呢?”刘珠儿指着不远处一片闲置的土地,那里长满了杂草,看着倒挺平整。

一提这事,老农夫的脸色就沉了:“那是刘德发家的地!他是咱们这儿的地主,以前租他的地,地租要收七成,比别人家高两成。种一年地,收的粮食刚够交租,要是遇上灾年,交不上租就得卖儿卖女!咱们都叫他‘刘阎王’!”

“刘阎王?”小李赶紧问,“他做过啥坏事啊?”

老农夫叹了口气,声音压低了些:“前年村东头的老郭家,租了他三亩地,秋天收成不好,交不上租。刘德发就带人去老郭家,把老郭的大儿媳妇抓走了——说他那七十岁的老爹牙口不好,要让郭家儿媳妇去当奶娘,给老爷子喂奶!大儿媳妇刚生了娃,自己的孩子只能喝米汤,饿得天哭,咱们看着都心疼,可谁敢管啊?”

“还有这种事?”刘珠儿气得攥紧了拳头,“刘德发还做过别的坏事吗?”

“多了去了!”另一个农夫说,“他还让十六七岁的小媳妇给他陪睡,不给钱就抢人家的地!前几年有个小媳妇不愿意,他就把人家男人抓去县衙,说人家偷东西,关了半个月才放出来。”

刘珠儿越听越气,对小李说:“走!去县衙!会会这个张县令!”

几人顺着田埂往下走,没一会儿就看到了县衙——一座不算大的院落,门口放着一对石狮子,大门敞着,里面传来读书声。守门的衙役见他们穿着官服,赶紧跑进去通报,没一会儿,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青色官服的人就迎了出来。

这人三十来岁,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手上还沾着点泥土,一看就是刚从地里回来的,根本不像当官的。他见到刘珠儿,赶紧拱手:“下官张大民,见过大理寺刘大人!不知大人今日前来,有失远迎。”

“张县令客气了。”刘珠儿笑着说,“本官是来查案的,听说有人告你抢了刘德发的地?”

张大民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大人是说刘德发啊!他确实告过我好几次,您快请进,下官给您看证据。”

进了县衙后堂,张大民拿出一摞卷宗,还有一本厚厚的登记册:“大人您看,这是周县所有土地的登记册,刘德发家的地只有山脚下那两百多亩,还是他爷爷那辈买的,县衙都有记录。山上的梯田都是前年百姓们开的荒地,下官上任时查过,这些都是无主闲置的地,才让百姓们开荒,种些耐旱的作物,先暂时填饱肚子。”

他缓了缓又说:“我是农民出身,知道土地对百姓的重要性,就鼓励大家开荒种地,早日摆脱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他又拿出一叠诉状:“这是刘德发告我的状纸,每次都说是‘抢他的地’,可他拿不出地契。下官还查过,前几任县令收了刘德发的钱,把百姓开的荒地都划给了他,所以他才以为现在这些梯田也该是他的。”

刘珠儿翻看着登记册,上面清清楚楚记着每块荒地的认领人、开荒时间,还有百姓们的签名画押,根本与刘德发没关系。

“张县令,你上任后还做了哪些事?”刘珠儿问道。

“也没做啥。”张大民挠了挠头,“就是见百姓们缺水,就教他们用竹筒引水;见土地薄,就从外地买来玉米、土豆种子;还办了个学堂,让孩子们免费读书。去年秋收,百姓们的收成比往年多了一倍,大家才吃饱了饭,甚至能吃上猪肉、给孩子做新衣裳了。”

刘珠儿点点头,心里已经有了数:“走,咱们去会会刘德发,还有其他地主。”

张大民让人把刘德发和周县的几个地主都请到了县衙。刘德发一进门,看到张大民站在刘珠儿身边,就嚷嚷起来:“青天大老爷!您看他还敢站在这儿!快把他抓起来!”

“你闭嘴!”刘珠儿冷冷地说,“本官已经查清楚了,山上的梯田是百姓们开的荒地,根本不是你的地!你还敢诬告张县令?”

刘德发脸色一白:“不……不是的!那些地以前是我祖宗留下的!”

“你祖宗的地?”刘珠儿拿出登记册,“那你拿地契出来!本官查过县衙旧档案,你家的地只有山脚下那两百多亩,还是你爷爷用不正当手段买来的!”

刘德发没了底气,支支吾吾说不出话。这时,刘珠儿又拿出几张纸:“还有,本官查到你逼老郭家的儿媳妇当奶娘,强占佃户的妻子,收的地租高达七成,这些你认不认?”

刘德发吓得腿一软,跪在地上:“大人饶命!草民……草民再也不敢了!”磕磕巴巴的,勉强挤出几个字。

“饶你可以,但必须赎罪!”刘珠儿沉声道,“第一,罚你纹银五百两,赔偿给被你欺负的百姓,尤其是老郭家,要多赔二十两;第二,你家闲置的两百多亩地,必须按市价低一成出租,不许闲置,要是明年还没人租,就再降一成,以后每年降一成;从今天起,周县所有地主的地租都不能超过三成,闲置三年的土地,一律上交国家,分给百姓开荒!”

其他地主一听,赶紧点头:“我们愿意!我们明天就降地租!”

“好了,你们都退下去,赶紧回去商量怎么把地租出去。”

刘珠儿又对张大民说:“张县令,你把上任以来的做法整理成文书,上报给各州城府县,让他们都学学你的经验——怎么引水、怎么选种子、怎么管土地,让更多百姓能吃饱饭。”

张大民拱手:“下官遵旨!”

回到京城后,刘珠儿把周县的事写成奏折,递交给秦子宇。御书房里,秦子宇看完奏折,高兴得一拍龙案:“好!好一个张大民!咱们朝廷就缺这样为民办事的官!”

刘耀祖站在旁边,笑着说:“皇上,张大民不仅会种地,还会管百姓,把周县治理得井井有条,是个难得的人才。”

“传朕的旨意!”秦子宇站起身,“把张大民调到东陵府任知府,统领下辖二十三个县衙!县令由他自行任免,但必须公平公正,要是发现买官卖官,定斩不饶!再赏他纹银五百两,表彰他的功绩!”

旨意很快传到了周县。张大民接到旨意时,正在田里帮百姓插秧,百姓们听说他要升知府,都围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