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涅盘枭凰 > 第147章 山河同悲 - 自然的葬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7章 山河同悲 - 自然的葬礼

黎曼卿安然离去的消息,宛如秋日里最轻柔却又最沉重的一片落叶,在不经意间,悄无声息地飘落于云岭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那片叶子,带着季节更迭的静谧,又似承载着无尽的哀愁,轻轻地落在这片土地上,就如同黎曼卿的离去,虽不张扬,却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顾泽楷没有立刻通知任何人。他只是静静地坐在她的身旁,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他的手紧紧地握着她的手,那双手曾经温暖而有力,如今却渐渐失去了温度。他就这样静静地坐着,目光温柔而深情地落在她的脸上,看着那熟悉的面容,回忆着他们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他不愿相信眼前的一切,希望时间能够停留,希望她只是睡着了,很快就会醒来。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那最后一丝余温也慢慢地消散在秋日的阳光里,就像她的生命,渐渐地远去。直到夕阳将天际染成一片与她离去时面容同样安详的橘红,那温暖的色彩,仿佛是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温柔。

他缓缓地拨通了秦风的电话,声音异常平静,却带着仿佛被抽空所有力气的沙哑。那声音,仿佛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带着无尽的疲惫和哀伤。

“小风,回来吧。你妈妈……她睡着了。”

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太多的情感,有无奈,有不舍,有深深的悲痛。

没有使用任何关于死亡的冰冷词汇,那句“睡着了”,已然道尽一切。这简单的两个字,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心中对黎曼卿的美好回忆,也让人们在悲痛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秦风带着妻儿连夜赶回。一路上,他的心情无比沉重,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母亲的身影。当他终于回到云岭,看到庭院摇椅上母亲那如同沉睡般安详宁静的遗容时,他的脚步仿佛被定住了。母亲静静地躺在那里,面容是那么的安详,仿佛只是睡着了一样。他的目光落在他膝头诗稿上那最后一句“我愿化作风,吹过每片我爱过的田野…”,那是母亲的心声,是母亲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这个已至中年的男人,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他“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身前,失声痛哭。那哭声,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悲痛,仿佛要把这么多年来对母亲的思念和爱都释放出来。整个“归耘居”被一种巨大而克制的悲伤笼罩着,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哀伤的气息。

然而,悲伤并未带来混乱。顾泽楷和秦风,几乎是立刻,便以一种近乎执拗的冷静,开始执行黎曼卿《清单》上关于身后事的明确嘱托。他们深知,这是母亲的意愿,他们必须尊重。

“不设灵堂,不举行追悼会,不立墓碑。”

顾泽楷对闻讯赶来的李晓峰和村委会干部重复着这句话,语气不容置疑,

“这是曼卿的意愿,我们必须尊重。”

他的眼神坚定而执着,仿佛在告诉大家,这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任务。

这个消息传出,在云岭乃至更广的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不解与波澜。许多受过黎曼卿恩惠的人,那些被她从失学边缘拉回的孩子和家庭,他们永远记得黎曼卿的帮助,是黎曼卿让他们重新回到了校园,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那些因她而重拾技艺与尊严的老人,他们在黎曼卿的鼓励下,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那些在她的平台上实现梦想的返乡青年,是黎曼卿给了他们实现梦想的舞台;那些被她调解了矛盾、重归于好的邻里,他们感激黎曼卿让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他们都渴望能有一个场合,能让他们表达最后的哀思与感激。官方层面,也有意为其举办一场配得上她贡献的隆重追悼会,他们认为黎曼卿为云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得到这样的尊重。

质疑和恳求的声音通过各种渠道传来。

“顾教授,黎顾问为云岭,为大家做了这么多,怎么能就这样悄悄走了?这让我们心里怎么过得去?”

一位被黎曼卿帮助过的老人拉着顾泽楷的手,老泪纵横。他的声音颤抖着,充满了不舍和悲痛。

“黎主席是我们云岭的魂啊!不让我们送送,这……这不合规矩,也不合情理啊!”

村干部们也极力劝说,他们觉得黎曼卿是云岭的骄傲,应该有一个隆重的送别仪式。甚至连上级领导也亲自来电,表示可以承办高规格的纪念活动。

面对这一切,顾泽楷和秦风展现出了惊人的坚定。他们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向所有人解释黎曼卿的初衷。他们知道,这是母亲的遗愿,他们不能违背。

“曼卿说过,”

顾泽楷的声音虽然疲惫,却带着一种源自理解与爱的力量,

“她来自这片土地,最后也要彻底回归这片土地。她不需要仪式来定义她的一生,也不需要石碑来镌刻她的名字。她的名字,刻在云岭的每一寸山水间,刻在每一个因她而改变的生命里。喧哗与形式,是对她最终选择回归宁静的打扰。”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母亲的理解和尊重,他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母亲的心意。

秦风也红着眼圈对前来询问的媒体和朋友说:

“妈妈一生,从轰轰烈烈到归于平凡,她最后的愿望,就是像一阵风一样,静静地来,静静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只留下她吹拂过的、充满生机的田野。我们作为子女,唯一能做的,就是完成她这最后的心愿。”

他的声音哽咽着,却充满了坚定。

他们的坚持,最终化解了所有的阻力,也让所有人开始真正思考黎曼卿这份遗愿背后所蕴含的、超越世俗的生死观与生命境界。

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完全遵从逝者意愿的“自然葬礼”,在云岭静默地筹备着。

黎曼卿的遗体被火化后,盛放在一个她生前亲自挑选的、用云岭本地青竹编织的、极其朴素的小小骨灰盒里。那个骨灰盒,散发着淡淡的竹香,仿佛还带着母亲的气息。

出发的那天清晨,天色微熹,山岚未散。参与这场最后送行的,只有《清单》上指定的寥寥数人:顾泽楷、秦风一家、李晓峰,以及两位黎曼卿视为子侄的早期“星火”学员。没有哀乐,没有花圈,没有黑纱。众人皆穿着素净的日常衣物,如同只是陪同她去进行一次寻常的山林漫步。他们的心情沉重而又平静,他们知道,这是他们陪母亲走的最后一段路。

顾泽楷亲手捧着那只竹编的骨灰盒,他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仿佛捧着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秦风捧着她那张未写完的《山居笔记》和与家人的合影,那本笔记里记录着母亲的心声和生活的点滴,那张合影是他们一家人幸福的回忆。李晓峰则带着一小篮她生前收集的、各种树木的种子,那些种子,是母亲对未来的希望。

他们选择了一条黎曼卿生前最钟爱的登山路线,从“归耘居”后山开始,向着云岭的深处走去。那条路线,充满了母亲的回忆,她曾经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欢笑和足迹。

而就在他们出发后不久,奇迹般的,云岭的村民们,以一种自发而无声的方式,参与了进来。没有人组织,没有广播通知。仿佛心有灵犀一般,当晨光彻底驱散山岚,村民们发现顾泽楷一行人已然入山后,他们默默地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长长的、鲜黄色的丝带。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敬意和不舍。

从村口开始,沿着顾泽楷他们行进的山路,村民们扶老携幼,默默地将这些黄丝带,系在了沿途的每一棵树上——无论是路旁挺拔的松柏,还是山崖边倔强的杂木,抑或是溪涧旁摇曳的杨柳。他们的动作轻柔而虔诚,仿佛在为母亲祈祷。没有喧嚣,没有哭喊。只有沉默的行动,和眼中无声流淌的泪水。一条蜿蜒的、金色的丝带之路,随着送行队伍的足迹,在青翠的山林间悄然延伸,在晨风中轻轻飘动,如同一条流淌着的、悲伤而温暖的河流,又如同云岭为它最深爱的女儿,披上的一条无声的挽纱。

与此同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另一场规模浩大的悼念也在同步进行。

李晓峰在出发前,遵照黎曼卿不扰民的意愿,并未发布公开讣告,但仅在涅盘书院和几个核心项目的内部平台上,发布了一条极其简短的消息:“黎曼卿女士,已于今日,遵其夙愿,安然回归大地。”

那条消息,虽然简短,却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

消息以惊人的速度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曾经受过“星火计划”资助、如今已遍布各行各业的学员们,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黎曼卿的帮助,是黎曼卿让他们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听过她“最后讲座”的孩子们和家长们,他们还记得母亲在讲座上的笑容和鼓励;读过《涅盘之路》、被她坦诚的失败经验点醒的创业者们,他们从母亲的经验中获得了宝贵的启示;购买过云岭手工艺创新产品、赞叹其背后故事的消费者们,他们感受到了云岭的魅力和母亲的心血;关注乡村发展、被“云岭模式”激励的专家学者和普通网民,他们从母亲的努力中看到了乡村的希望;甚至还有远在非洲、曾与她一同包饺子的考察团成员听闻消息后,也委托他人发来悼念……数以百万计曾被她直接或间接照亮过人生的人们,在不同的社交平台、论坛、群组里,自发地开始了静默的哀悼。他们没有转发讣闻,没有发表长篇大论的悼词,只是默默地更换了黑色的头像,或在各自的社交账号上,点燃一支虚拟的蜡烛,配上一句黎曼卿生前说过的话,或仅仅是“谢谢您,黎奶奶”、“一路走好,光永不灭”。这种跨越地域、超越身份、无声而统一的集体行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悲伤而温暖的网络暗流。没有官方组织,没有媒体推动,完全源于无数个体发自内心的感恩与怀念。这是信息时代,对一位真正“人民企业家”、一位乡村守望者,最独特、也最崇高的致敬。

山中,送行的队伍已抵达一处较高的山脊。这里可以俯瞰大片云岭的梯田、村落和远山,是黎曼卿生前最爱驻足远眺的地方。她曾经站在这里,看着这片土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顾泽楷停下脚步,打开那朴素的竹编骨灰盒。里面并非灰白的骨灰,而是黎曼卿生前要求混合了花瓣和草木灰的、更为贴近泥土颜色的物质。那是一种独特的颜色,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他捧起一捧,没有洒向空中,而是如同播种一般,极其轻柔地、缓缓地,让其从指缝间滑落,融入脚下的腐殖土,融入岩石的缝隙,融入深秋依然坚韧的草丛中。他的动作轻柔而虔诚,仿佛在为母亲寻找一个永恒的归宿。秦风、李晓峰和其他人,也依次上前,默默地、庄重地,将剩余的骨灰,分别撒向不同的方向——向着层叠的稻田,向着茂密的山林,向着潺潺的溪流。他们希望母亲的骨灰能够融入这片土地,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

李晓峰将那一小篮树木的种子,混合着骨灰,一起撒向了向阳的山坡。他希望这些种子能够在母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多的生机。

没有哭声,只有风过山林的低吟,如同自然的安魂曲。那低吟声,仿佛是大自然在为母亲送行。

顾泽楷最后将那份未写完的诗稿和合影,深深看了一眼,然后将其小心地埋在一棵他们夫妻二人常在此休息的古松树下。他希望母亲能够在这里安息,能够感受到他们的陪伴。

做完这一切,众人静立良久。他们的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思念,他们默默地感受着这片土地的气息,仿佛母亲还在他们身边。

然后,他们转身,沿着那条系满了飘荡黄丝带的山路,默默下山。金色的丝带在阳光下闪烁着,如同黎曼卿留下的、永不熄灭的点点光芒,指引着她与这片土地最终的融合,也象征着她的精神,已如同这些丝带一般,与云岭的每一棵树、每一寸土地,紧紧相连。

山河同悲,草木含情。云岭以其最朴素、最磅礴的方式,接纳了它的女儿,也为她举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自然而无垠的葬礼。没有墓碑,但整座云岭,都已成为她永恒的丰碑。她的骨血,化作了春泥;她的灵魂,融入了吹过田野的每一缕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