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谍战之镜界孤灯 > 第4章 初泛涟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青石记》首演那晚,天蟾舞台座无虚席。

锣鼓一响,大幕拉开,云老板婉转的嗓音和精湛的身段很快便抓住了所有观众。起初,人们为才子佳人的缠绵唏嘘,为舞台上的悲欢离合动容。李景安坐在二楼包厢里,手指轻轻打着拍子,眼中满是欣赏。

直到那场“月下思乡”。

台上,饰演石生的老生演员一段【二黄原板】,声腔苍凉悲壮:“望边关,月如钩,照我征衣透…非是俺贪生恋故土,怕的是山河破碎金瓯缺…”

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远征士兵对故土的眷恋,对家园安宁最朴素的渴望。台下渐渐安静下来,许多观众敛了笑容,眼神变得复杂。一些年纪稍长的,更是悄悄抹了抹眼角。这情绪无关当下,却又仿佛处处映照着当下。

李景安脸上的陶醉也淡去了几分,他微微直起身子,目光凝重地盯着台上。这唱词,这情怀,让他心里某个地方被轻轻触动了。

紧接着是“血战断后”一场,石生为掩护主力转移,孤身诱敌,最终力战殉国。临终唱段字字千钧:“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青石不朽魂长在,护我华夏好山河…”

“好!”台下不知谁先喊了一声,随即掌声雷动,压抑许久的情绪仿佛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这掌声,既是为戏中人的气节,也为演员的精彩演绎,或许,也夹杂着一些不便明言的东西。

李婉清坐在楼下散座,默默观察着周围的反应。她看到有人兴奋,有人沉思,也有人目光躲闪,匆匆离场。她知道,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

接下来的几天,《青石记》成了申城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茶楼酒肆里,人们议论着云老板的唱功,议论着戏文的精彩,也难免会带上几句“那石生,真是条好汉!”“戚家军,当年可是把倭寇打得够呛!”

这些议论,如同水面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开来。自然也传到了小野寺辉的耳中。

文化舆情科的办公室里,小野寺看着下属汇总上来的市井舆情简报,手指在其中关于《青石记》的几条记录上点了点。简报里记录的多是“演出精彩”、“情节动人”等评价,并无过激言论。

“一出戏,能有这么大反响?”小野寺语气平淡,听不出情绪。

“主要是云老板的名气和戏本身确实好。”下属谨慎地回答,“而且,我们监测到,议论多集中在戏曲本身和演员身上。”

小野寺不置可否,他拿起那份当初被归为“无显着问题”的《青石记》戏本,再次仔细翻阅起来。这一次,他看得更加仔细,目光在“山河破碎”、“捐躯赴国难”、“护我华夏”等字句上反复流连。

他闭上眼,靠在椅背上。他不是粗鄙的武夫,他懂得文学的力量。这些词句,单独看并无问题,但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由一位名角唱出,在成千上万人心中激起的共鸣,就未必那么简单了。这是一种更高级、更隐蔽的“编码”。

“查一查,”他睁开眼,吩咐道,“这出戏最初的口碑是怎么起来的?除了报纸上那篇剧评,还有没有其他推手?重点查查,有没有人在刻意引导舆论,尤其是…引导向那些不该被联想的方向。”

他敏锐地感觉到,这看似寻常的文化涟漪之下,似乎潜藏着一股暗流。

与此同时,在同仁堂密室里,陈朔也在听取沈清河的汇报。

“反应比预想的要好。”沈清河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振奋,“码头上的弟兄说,工友们休息时都在聊这出戏,都说‘石生’有骨气。几个大学里的‘点’也反馈,不少学生私下讨论,认为这戏‘有格调’、‘不媚俗’。”

陈朔仔细看着沈清河带来的更详细的舆情记录,问道:“敌人那边有什么动静?”

“小野寺的人开始在戏园和茶馆附近增加便衣了,也找几个活跃的戏迷问过话,但目前看,还只是常规调查。”

苏婉清补充道:“我们的几个传播节点都反馈,近期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说话比以往更谨慎了。小野寺的审查网正在收紧。”

陈朔点点头,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通知所有节点,暂时停止对《青石记》的主动议论,让它自然发酵。把水搅浑,让弟兄们多散播些其他话题,明星绯闻、商业八卦什么的,分散一下敌人的注意力。”

他走到药柜前,拉开一个装着“蝉蜕”的抽屉,捏起几片干燥透明的蝉壳。“我们的第一步,就像这蝉蜕,壳已经留下,动静也已发出。接下来,要看蝉本身能否安然潜入更深的地下,积蓄下一次破土的力量。”

他松开手,蝉壳轻轻落回抽屉。“《青石记》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大半。它证明了这条路走得通。现在,我们要准备下一步了。”

“下一步是?”苏婉清问。

“小野寺不是要建立他的‘文化界名录’吗?”陈朔眼中闪过一丝锐光,“那就帮他一把,给他送几个‘合适’的人选上去。让他把精力,放在我们为他挑选的‘目标’上。”

涟漪已起,暗流将生。这盘于无声处布局的棋,才刚刚落下第二子。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