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逍遥兵王的战斗 > 第279章 雪下的暖窝与信笺的温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9章 雪下的暖窝与信笺的温度

界门的冬夜带着凛冽的清,雪粒子敲打着竹屋的窗棂,发出细碎的声响,像谁在窗外轻轻叩门。念杨坐在灯下,手里捏着写给秦老后人的信笺,笔尖悬在纸上,却迟迟没有落下。烛火在信笺上投下晃动的影,将“界门”二字照得格外清晰。

“奶奶说,写信要像说话一样,心里有什么,纸上就该有什么。”她对着烛火轻声自语,指尖拂过信笺边缘,粗糙的纸面带着草木的气息——这是用听风草的纤维制成的纸,是界门特有的物件,带着草叶的韧性,也藏着风的絮语。

银团首领趴在桌角,尾巴圈成个暖窝,里面躺着几只刚出生的幼崽,粉嫩的小身子蜷缩在一起,发出细弱的啾鸣。它抬眼看了看念杨,喉咙里发出低柔的声响,像是在鼓励她。

念杨笑了,提笔写下:“今晨去看常青胡杨的新芽,银团的幼崽们用身子给它们焐了个暖窝,雪再大,窝里也是热的。忽然想起秦老手札里说,‘万物皆有护犊心’,原来不止人如此,兽如此,连草木也如此——新芽顶着雪要往外钻,是想看看这让它们拼命生长的世界,究竟有多暖。”

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她写下共生崖的牵丝藤如何在雪下积蓄力量,写下雾萤的光巢如何在寒夜里亮得更炽烈,写下孩子们堆的雪人怀里总藏着给雪兔的胡萝卜,写下小石在镇界石旁新刻的“暖”字……这些细碎的日常,在烛火下渐渐连成一片温暖的图景,像界门的雪地里,那片被幼崽们焐热的方寸之地。

“胡杨屯的常青芽也该怕冷吧?”她忽然想起什么,在信末添了句,“附上听风草的种子,种在芽旁,风一吹就唱歌,能给它们做伴。”

写完信,天已微亮。念杨将信笺折成胡杨叶的形状,放进个竹制的信筒里,筒口用岩隙花的干瓣封好,带着淡淡的香。银团首领立刻叼来信筒,往雾中跑去——它要托迁徙的雪雁将信捎往胡杨屯,这是界门与外界传递消息的老法子,可靠得像胡杨的根。

雪还在下,念杨站在门口,看着银团的身影消失在雾中,忽然觉得这封信像只小小的鸟,载着界门的温度,要穿过风雪,飞到千里之外的胡杨屯。她仿佛能看见秦老的后人拆开信时的模样,能看见他们捧着听风草种子时的惊喜,能看见胡杨屯的孩子们围着同源碑,听大人念诵信里的故事。

上午,孩子们在学堂里学写“暖”字。小徒弟的笔尖总蘸太多墨,写出来的字像个胖乎乎的雪团,引得众人发笑。“先生说,‘暖’字左边是日,右边是爱,有太阳有爱的地方,就暖和。”他举着字纸,认真地说,“就像银团的暖窝,有妈妈的爱,幼崽就不冷。”

念杨望着孩子们的笑脸,忽然明白信里该写的,其实就是这个字。界门的守护,从来不是冰冷的职责,是无数个“暖”的瞬间——是银团用体温焐热的窝,是孩子们藏在雪人里的胡萝卜,是雾萤在寒夜里不熄的光,是跨越千里的信笺上,那些带着呼吸的字句。

午后,雪停了,阳光穿透云层,在雪地上洒下金斑。念杨带着孩子们去给常青胡杨的新芽换暖窝,银团的幼崽们已经在雪地里刨出片更大的空地,用干草和羽毛铺了层软垫,几只胆大的幼崽甚至趴在新芽旁,像群尽职的小卫士。

“你们看,新芽又长高了!”一个孩子惊呼,嫩绿的茎秆上抽出了第二片叶,叶片边缘泛着淡淡的金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念杨蹲下身,指尖轻轻碰了碰新叶,忽然感到一阵细微的震动——是听风草的种子在土里苏醒了吗?还是胡杨的根在地下与同伴打招呼?她想起信里写的“想看看这世界有多暖”,忽然觉得,这株新芽已经找到了答案。

傍晚,守界馆的炊烟与雾中的水汽交融,在暮色里凝成朦胧的白。小石带着人在共生崖旁搭起座新的石屋,“给来年的岩隙花做个家,”他笑着说,“李药婆的后人说,花也怕冷,得有个遮风挡雪的地方。”

念杨望着石屋的轮廓,忽然想起秦老后人信里可能会写的话——胡杨屯的同源碑旁,是不是也搭起了类似的暖棚?那里的常青芽旁,是不是也有孩子在堆雪人时,特意留下个小小的通道?

夜色渐深,雾萤的光巢在镇界石旁亮了起来,比往常更密,像为那封远行的信照亮归途。念杨坐在灯下,重新翻开《界门志》,在空白的页脚写下:“暖非独火能生,心之向暖,雪亦为春。”

她知道,这封信的回音或许要等很久,但没关系。界门的暖,从来不是靠信笺传递的,是靠常青胡杨在雪下的生长,靠银团幼崽在窝里的啾鸣,靠每个守护者心里那团不熄的火,在时光里慢慢焐热这片土地,也焐热远方的牵挂。

雪地里的暖窝还在,信笺的温度还在,界门的故事,就永远带着春天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