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逍遥兵王的战斗 > 第281章 根须的密语与风的信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1章 根须的密语与风的信使

界门的夏雨总带着草木的湿润,常青胡杨的叶片已长得巴掌大,翠绿的叶面上,金边在雨雾中泛着朦胧的光。念杨蹲在树旁,看着雨水顺着树干流淌,在根部汇成小小的水洼,根瘤菌在水洼里轻轻晃动,菌丝像银线般舒展,与胡杨的须根缠绕在一起,亲密得像在说悄悄话。

“它们又在传消息了。”念杨轻声说,指尖在湿润的泥土上画了个小小的圈,圈里正好圈住几根交错的根须。银团首领趴在旁边,用尾巴尖蘸了点泥水,在她画的圈外添了个歪歪扭扭的胡杨叶,喉咙里发出低柔的鸣叫,像是在补充注解。

小石扛着锄头从雾中走来,裤脚沾满了泥点,脸上却带着笑意:“李药婆的后人说,根瘤菌能让胡杨的根长得更快,照这势头,不出三年,就能赶上老胡杨的一半高了。”他蹲下身,指着泥土里隐约可见的须根,“你看这些根,往雾里伸的多些,怕是想跟雾深处的草木也打个招呼。”

念杨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雾中的草木郁郁葱葱,牵丝藤的绿蔓延到远处的石崖,岩隙花的紫点缀在绿意间,隐约能看见白鹿族群在灵泉边饮水,蝶鸟的翅膀在雾中闪着金辉。她忽然觉得,界门的土地下,一定藏着一张巨大的根须网,胡杨的根、听风草的根、牵丝藤的根……在看不见的地方紧紧相连,像无数条隐秘的路,让所有生灵的心意都能彼此抵达。

午后,雨停了,阳光穿透雾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学堂的孩子们提着竹篮,在听风草田里采集草籽。“先生说,这些籽要寄给胡杨屯,”小徒弟捧着满满一篮草籽,脸颊被阳光晒得通红,“让他们种在同源碑旁,说这样风从界门吹过去,胡杨屯的听风草就知道是咱们的问候了。”

孩子们的笑声在草田里回荡,银团的幼崽们追着蝴蝶跑进雾里,很快又叼着灵草回来,塞进孩子们的竹篮里,像是要给胡杨屯的朋友捎带些礼物。念杨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秦老后人信里写的“风里的调子”——原来风真的是最好的信使,不仅能带着草籽和灵草,还能带着笑声与鸣叫声,把界门的热闹,送到千里之外的胡杨屯。

傍晚,守界馆的灯亮了起来,照亮了石碑上新增的刻字——“根脉同源”。这是小石特意请教书先生写的,字体苍劲,与“无界碑”上的字迹遥相呼应,像在诉说着守护的另一种模样:不是站在界门旁阻挡什么,是让根须在地下蔓延,让善意在风中流动,让所有相连的生命,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温度。

“胡杨屯的同源碑旁,也该添新字了吧?”念杨望着刻字,轻声说。她仿佛能看见秦老的后人带着孩子们,在石碑上刻下“风语相通”,能看见那里的听风草在风中摇曳,叶片上的银纹组成界门的轮廓,能看见两个地方的孩子们,对着同一阵风,说着相似的话。

夜里,她坐在竹屋的灯下,给胡杨屯写第二封信。这次的信纸是用常青胡杨的嫩叶压制而成,带着淡淡的草木香。她写下根瘤菌如何让根须相连,写下孩子们如何采集草籽,写下银团的幼崽如何学着太奶奶献草,甚至写下听风草在雨夜里的歌声,带着几分调皮的湿意。

“……风从雾里来的时候,总带着灵泉的甜味,吹过听风草田,草叶就唱‘胡杨屯的朋友,你们好呀’。我想,等风到了胡杨屯,大概会变成‘界门的朋友,我们很好’吧。”

写完信,她把几片岩隙花的干瓣夹在信里,又放上一小撮根瘤菌的孢子。“让它们也认识认识,”念杨笑着说,像是在介绍老朋友,“以后在土里遇见,也好打个招呼。”

银团首领叼来信筒,尾巴尖的灰白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念杨把信放进去,看着它跑进雾里,将信交给等候的雪雁。雁群振翅的声音在夜空中响起,带着信笺的温度,渐渐消失在雾的尽头。

她站在门口,望着雁群消失的方向,听着听风草在夜里轻轻歌唱。草叶的沙沙声里,仿佛能听见根须在泥土里生长的声音,能听见根瘤菌的菌丝在传递着什么,能听见千里之外的胡杨屯,听风草也在回应着同样的调子。

念杨知道,根须的密语和风的信使,会把界门的故事一直传下去。而那些看不见的连接,会像常青胡杨的根一样,在时光里越扎越深,让“同源”与“共生”的信念,永远在土地深处,悄悄生长,默默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