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逍遥兵王的战斗 > 第284章 同心木的光河与少年的课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4章 同心木的光河与少年的课本

界门的冬雾带着朦胧的白,将胡杨林裹成一片素净的剪影。契约石上的同心木却愈发明亮,木纹里的光点顺着石缝往下淌,在地面汇成细细的光河,像条银色的丝带,缠绕着常青胡杨的根部,往雾中延伸。念杨踩着薄霜,沿着光河往雾深处走,银团首领紧随其后,尾巴尖的灰白在光河上投下细碎的影。

“照夜兰的根果然没骗人。”她蹲在光河汇入灵泉的地方,看着光点在水面散开,像撒了把星星。李药婆的后人说,这光河是根须在传递“冬安”的消息,“就像人写信问‘添衣了吗’,草木也用自己的方式,惦记着远方的朋友。”

学堂的孩子们裹着厚棉袄,正围着新来的胡杨屯少年们读书。三个少年背着书包,书包上绣着小小的胡杨图案,与界门孩子们书包上的银尾鼠图案相映成趣。“先生说,界门的《界门志》比胡杨屯的抄本全,让我们把缺的补上。”领头的少年叫秦禾,是秦老后人的孙子,眉眼间带着胡杨屯人特有的憨厚。

小徒弟举着课本,指着上面的插画给秦禾看:“这是银团太奶奶献草的故事,你看它的尾巴,是不是跟现在的银团一样亮?”秦禾凑近看,忽然指着画角落里的胡杨苗:“这苗跟胡杨屯同源碑旁的一模一样!先生说,当年就是从界门带过去的籽。”

孩子们的笑声在教室里回荡,银团的幼崽们趴在窗台上,好奇地盯着胡杨屯少年们的书包,时不时用爪子扒拉一下,像是想看看里面有没有藏着胡杨屯的秘密。念杨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课本上的故事活了过来——那些印在纸上的胡杨籽、银团、守界令,此刻正通过这些孩子,在两个地方之间流动,变得有血有肉。

午后,秦禾拿出胡杨屯的《胡杨志》,里面记载着秦老道与界门的渊源,还有这些年两地通过风与根须传递的消息。“先生让我们把界门的故事抄进去,”秦禾指着空白的后几页,“说以后就不叫《胡杨志》了,叫《同源志》,把两边的事都记在一块儿。”

小石提着个木箱走进来,里面装着些奇特的工具——用胡杨木做的直尺,用银尾鼠的银粉混合炭黑制成的墨条,还有块刻着“同源”二字的印章。“这是给孩子们做的新文具,”他笑着说,“直尺上的刻度,一边是界门的寸,一边是胡杨屯的尺,合在一起才够量出两棵胡杨的距离。”

秦禾拿起直尺,对着窗外的老胡杨比划:“先生说,界门的老胡杨和胡杨屯的老胡杨,年轮数目一样多,就像双胞胎。”小徒弟立刻接话:“那咱们也是双胞胎!你看我的银团书包,你的胡杨书包,放在一起正好是‘家’字!”

孩子们的话让念杨想起契约石上的手爪印。她忽然明白,所谓同源,从来不是指完全相同,是像直尺上的两种刻度,像书包上的两种图案,像《同源志》里的两个地方,各自保持着模样,却能拼出完整的意义,彼此需要,彼此成就。

傍晚,雾中的金灯升了起来,这次的灯上画着两棵交缠的胡杨,一棵叶子是界门的翠绿,一棵是胡杨屯的金黄。秦禾和孩子们提着灯,往共生崖走去,他们要在那里种下新的常青胡杨籽——这次的种子,是用界门和胡杨屯的胡杨花粉杂交培育的,据说长出的树,叶子会随季节变换颜色,一半像界门,一半像胡杨屯。

“就叫‘双生杨’吧。”念杨蹲在埋籽的地方,看着秦禾和小徒弟一起盖上泥土,“让它记着,两个地方的根,早就长在一起了。”

银团首领叼来灵泉之水,浇在新埋的种子上,水珠里的光点顺着泥土往下渗,与地下的光河连成一片。照夜兰的新芽在旁边轻轻颤动,像是在为这株未来的双生杨唱着摇篮曲。

夜里,秦禾在日记里写道:“界门的风里有胡杨屯的味道,界门的孩子笑起来跟屯里的一样暖。先生说的对,根连在一起的地方,人也会像一家人。”他把日记放在同心木旁,木片上的光点立刻爬上纸页,在“一家人”三个字周围转了个圈,像给这三个字盖了个光的印章。

念杨站在窗外,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同心木的光河不仅在地下流淌,也在孩子们的心里流淌。那些通过风、根须、信笺传递的心意,最终都化作了此刻的理解与亲近,让“同源”不再是刻在石碑上的字,而是融在生活里的暖。

第二天清晨,双生杨的种子上方冒出了一点嫩绿。秦禾和小徒弟趴在地上,鼻尖几乎碰到泥土,眼睛里满是期待。念杨知道,这株嫩芽会像界门与胡杨屯的故事一样,在时光里慢慢长大,长出翠绿与金黄交织的叶,长出记录着双生缘分的年轮。

而光河会继续流淌,课本会继续增厚,孩子们的笑声会继续在两个地方回荡,让同源的故事,永远鲜活,永远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