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元年三月,邺城的风沙比往年更烈。黄褐色的尘暴卷着枯草碎石,狠狠抽在邺郡城头的残破雉堞上,夯土簌簌往下掉,发出呜咽似的声响。郭子仪拄着半截长枪站在敌楼前,手里攥着刚从斥候处传来的军报,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史思明亲率三万大军,裹挟着范阳的契丹铁骑,已在城北二十里的洹水畔扎下营寨,连营数十里,黑旗如墨林般铺开,遮得半边天都是阴的。
“郭帅,风刀子割脸,您回帐暖口热茶吧。”副将李光弼上前半步,抖开带着霜气的斗篷,却被郭子仪反手按住。这位平定安史之乱的老将望着城外翻滚的烟尘,声音像被风沙磨过般沙哑:“邺郡城墙年久失修,东北段的夯土都被雨水泡松了,手指一抠就能带下块来,骑兵根本没法依托防守。史思明的契丹铁骑日行百里,明日破晓,怕是就要兵临城下。”一旁的建宁王李倓闻言,眉头微蹙,目光扫过残破的城头,若有所思。
敌楼的阴影里,李倓已俯身站在石桌旁的邺城舆图前,指尖蘸着茶水在城墙标记处反复圈点,留下深色的湿痕。他刚带着亲兵跑完东北段城墙,玄色皮甲上沾着风沙与泥点,鬓角的汗水混着尘土结成硬块,听到郭子仪的忧虑,他直起身,掌心在舆图上重重一按,声音沉稳如磐:“郭帅放心,晚辈已查勘过全城防务,倒有一整套布防之策,可阻契丹铁骑于城下。”
郭子仪转头看向他,浑浊的老眼中闪过一丝期许。李倓虽年轻,却在先前的平叛之战中屡献奇策,以少胜多的战绩早已让这位老将刮目相看。一旁的李光弼也抬眸看来,拱手道:“末将方才查勘,也觉得东北段城墙是心腹大患,愿听殿下高见。”
李倓抬手点在舆图上的城墙外侧,指腹划过壕沟预定位置,声音清晰如叩甲:“第一层,以壕沟阻敌。以城墙为界,向外拓三丈深、两丈宽的壕沟,沟底交错埋设削尖的硬木橛子,顶端淬上松脂毒液;沟沿用夯土夯实筑牢,再在沟外五十步设三道拒马,马尖朝外倾斜,专克骑兵冲锋。契丹铁骑虽迅猛,但若陷进这连环屏障,便如困兽入笼。”他指尖移向城头,“第二层,以强弩拒敌。建宁弩每五步架设一架,弩手分两班轮换,弓上弦、箭上膛,七十步内可破重甲,史思明的轻骑根本近不了城墙。”
李光弼上前半步,看着舆图上的兵力部署标记,眉头微蹙:“殿下计策精妙,只是咱们全军仅两万出头,挖壕沟、架弩箭再加上四门值守,兵力怕是捉襟见肘。”
“这便是第三层——以辅军补缺口。”李倓的目光转向城西南的降兵营,那里的帐篷歪歪扭扭,透着惶惶之气,“前几日收降的两千叛军,多是被安庆绪裹挟的河北农户,田宅被烧、亲人遭难,本就无心为逆。晚辈打算将他们编为‘辅军’,不配兵刃,只负责挖沟、运粮、修补城防这些后勤活计。如此既能省出主力兵力,又能试探其忠诚度——真心归顺者,便是助力;若有二心,正好借机肃清。”
郭子仪盯着舆图沉默片刻,突然重重一拍石桌,震得桌上的茶碗都跳了跳:“好!就依殿下之计!光弼,你全力配合殿下调度,步兵营归殿下节制,监督降兵挖沟架弩,务必在今日日落前完成主体工事,军法从事!你则协助安抚降兵情绪,他们的人心向背,至关重要。”
军令一下,邺城内外立刻动了起来,号子声、铁锹撞击声、兵器拖拽声混在一起,压过了风沙的呼啸。李倓带着亲卫登上东北段城墙,这里的城墙果然如郭子仪所言,多处裂着指宽的缝,最严重的一段夯土已剥落,露出里面的碎石枯草。几名倭国武士正扛着建宁弩往城头上运,木弩撞在城砖上发出闷响,为首的正是吉备建雄的族弟吉备真彦,他看到李倓,立刻放下弩机大步上前见礼,口音带着浓重的唐腔却字字清晰:“殿下!建宁弩已运到八十架,弩箭三万支,足够覆盖东北段城墙!武士们试过了,七十步外能射穿双层皮甲!”
李倓点了点头,扶着城垛往下望去。城外空地上,降兵们正在挖沟,李光弼骑着枣红马在旁巡视,马鞭时不时抽向地面,呵斥着动作迟缓的人。人群中,一个穿破旧灰袍的老卒格外扎眼,弯腰挖两锹就直起身子喘气,握铁锹的手不停发抖,眼神躲躲闪闪不敢看城头,正是前几日投降时趁乱欲逃,被亲卫按回来的王二柱。
“下去看看。”李倓转身下城,玄色袍角扫过城梯的碎石。吉备真彦立刻跟在身后,腰间佩刀撞得甲叶叮当响。走到壕沟边,李光弼见他过来,翻身下马抱拳禀报道:“殿下,这些降兵里有十几个老弱,王二柱这老东西更是虚得像根草,怕是撑不住挖沟的活。”
李倓没接话,径直走到王二柱面前。老卒吓了一跳,铁锹“哐当”掉在地上,黄土溅了一裤腿,扑通一声跪下去,头埋得快贴到地面:“殿下饶命!小的不是偷懒,是昨晚受了凉,胸口发闷,实在没力气……”肩膀不停颤抖,声音里带着哭腔。
“抬起头来。”李倓的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怒意。王二柱迟疑着抬头,露出布满皱纹和冻疮的脸,眼角还挂着泪。“你是河北人?”李倓问。老卒连忙点头,喉结滚动:“回殿下,小的是魏州人,去年史思明破魏州,抓小的独子当壮丁,烧了小的家,小的没办法才跟着叛军……”
“可知今日守邺郡,是为了什么?”李倓蹲下身,掌心的老茧蹭过老卒粗糙的衣料,“史思明在魏州烧杀抢掠,你家房是他烧的,儿子是他抓的,你跟着他,就是帮仇人害自己人。如今你挖的这道壕沟,挡的不是唐军,是毁你家园的豺狼。守住邺城,你是在赎罪,更是在保城里的百姓——他们和你一样,有要护的家,有盼归的孩子。”
王二柱猛地一震,眼泪砸在满是老茧的手背上。他想起被叛军烧死的老伴,想起儿子被抓走时的哭喊,拳头慢慢攥紧,指节泛白。“殿下说得对……小的错了!”他捡起铁锹猛地插进土里,翻起一大块黄土,“小的就算累死,也要把壕沟挖好!史思明敢来,小的第一个跟他拼命!”
周围降兵听到这话,动作都下意识快了几分。有个二十来岁的年轻降兵高声道:“王大叔说得对!咱们都是被胁迫的,跟着殿下才有活路!”李倓站起身,对李光弼道:“光弼兄,把降兵分三队,老弱负责运土烧水,青壮挖沟,傍晚给他们加一碗糙米饭,再发两个麦饼当干粮——人心都是肉长的,用好了就是守城的力量。”李光弼拱手领命:“殿下思虑周全,末将这就去安排。”
回到城头时,吉备真彦正带着倭国武士调试建宁弩。一名武士扎着马步,单手扳动弩机,“咔嗒”一声扣合,紧接着“咻”的一箭射出,穿透五十步外的皮甲靶,牢牢钉在榆木柱上,箭尾嗡嗡颤动。“殿下请看!”吉备真彦脸上满是自豪,拍了拍弩机,“这建宁弩威力比倭国大弓强十倍!有这些弩箭,契丹人来多少死多少!”
李倓走上前,手指抚过弩机冰凉的铜质机括,问道:“弩箭储备够不够?”“够!”负责军械的参军立刻上前,捧着账册躬身回话,“带来三万支,加上邺城府库存货共五万支,足够支撑三日激战。只是弩手不足,除了两百名唐军弩手,还需从降兵里挑选人手培训。”
“就从降兵里挑曾当弓手或猎户的,由吉备负责培训。”李倓指了指吉备真彦,“倭国武士精于精准射击,教他们正合适。”吉备真彦立刻挺胸抱拳道:“请殿下放心,日落前保证让他们学会上弦、瞄准、射击,应付冲锋绰绰有余!”李倓颔首,对身旁亲卫道:“你协助吉备筛选人手,务必确保可靠。”
忙碌间,城南传来急促马蹄声,如惊雷滚过街道。一名驿卒骑着快马奔来,马鬃沾满沙尘,到城下翻身滚落,被亲兵扶住时仍紧攥着火漆文书——印着安西都护府的印记。“郭帅!殿下!西域急报!十万火急!”
李倓快步走下城头,接过文书拆开,与闻声赶来的郭子仪一同查看,脸色渐渐沉了下来。文书是郭昕所发,墨迹仓促:吐蕃三万大军突袭龟兹,焚毁两处屯田,斩杀唐军三十余人,更暗中派使者游说回纥可汗,欲离间大唐与回纥盟约。末尾注着:回纥内部虽有动摇,但可汗仍守盟约未动,于阗王女阿依慕恐吐蕃再生事端,特派亲信赴唐,欲助我朝巩固与回纥的联盟。李光弼凑过来看完,眉头紧锁:“吐蕃这是想断我西域臂膀,殿下不可不防。”
“吐蕃人惯会挑拨离间。”李倓将文书折好,声音带着冷意,“回纥与我朝共讨安史叛军多年,盟约尚在,但经吐蕃这么一搅,西域商路怕是要受影响,粮草补给须早做打算。”郭子仪眉头皱成川字:“回纥可汗虽未背盟,但人心易变。这于阗王女阿依慕是关键——老夫在安西时听过她,通晓汉话,与回纥贵族素有往来,有她斡旋,盟约方能稳固。”
“正是。”李倓抬头望向西方,风沙吹得袍角猎猎,“她若能助咱们稳住回纥,便可绝吐蕃腹背夹击之念,咱们也能专心对付史思明。晚辈已让人传信沿途驿站,务必保障使者安全与体面。”他转头对吉备真彦道,“你兄长吉备建雄在倭国招募武士,若能早日带回,咱们驰援西域时也多份力量——邺城是根本,守住这里,才能护得西域盟约稳固。”
吉备真彦躬身道:“兄长临走前对我们说,三月内必带至少五百精锐武士回返。他在倭国跟着其父吉备真备打理军务,颇有威望,定不会让殿下失望。”
日落时分,夕阳将邺城染成一片金红,城外的壕沟终于挖好。三丈深的壕沟如一条黑色巨蟒,环绕着整座城池,沟底的木橛子闪着森然寒光,沟沿的夯土被踩得结实,连马蹄都踏不出印子。降兵们瘫坐在地上喘气,虽然疲惫,脸上却没了先前的惶惶,反而多了几分底气。王二柱拿着铁锹,在壕沟边来回巡视,看到有松动的夯土就上去踩实,俨然成了降兵的小头领。
当夜,邺城城头灯火通明,火把插在城垛上,将城墙照得如白昼。建宁弩架在城垛凹槽里,弩手分班值守,火光映着紧绷的脸。李倓和郭子仪在城头巡防,走到西南段时,听到整齐的号子声——“扳机!推箭!扣合!”吉备真彦正带着倭国武士和降兵弩手练习,降兵握弩的手还抖,但动作已有章法。
“殿下,您看!”吉备真彦指着一名皮肤黝黑的降兵,“他曾是安禄山军中弓手,臂力足,学得最快,刚才试射五十步外正中靶心!”那降兵看到李倓,立刻停下躬身行礼,眼神满是敬畏,没了先前的躲闪。李光弼在旁赞道:“殿下慧眼识珠,这些降兵果然可用。”
郭子仪拍了拍李倓的肩膀,声音满是赞许:“殿下,你这招‘以敌制敌’用得妙。这些降兵真心归顺,便是不可小觑的力量。”李倓点头,目光落在练习的降兵身上:“待邺城之战结束,晚辈打算将他们编为‘安西辅军’,带他们去西域——既补兵力,也让他们在战场赎罪,比流放戍边更有意义。”
三更时分,城头哨兵发出尖锐警报:“敌袭!东北方向!大量骑兵!”李倓和郭子仪立刻奔到东北段城墙,借着月光望去,黑暗中大片火把如流动星河涌来,马蹄声震得地面发颤,城砖都在嗡嗡作响。
“是契丹铁骑先锋!”李光弼按住腰间佩刀,目光锐利如鹰,“看火把数量,约莫五千人!”李倓立刻道:“光弼兄,烦请你去调南门步兵增援,防止他们声东击西。”
“传我命令!所有弩手就位!”李倓登上敌楼,拔出佩剑,剑刃映着月光寒气逼人,“没有我的命令不许放箭!待敌军进入七十步射程,听我号令齐射!”亲兵立刻提着令旗奔往各段城墙,火把光影在城头上飞快移动。
契丹铁骑来得极快,转眼间就到了壕沟外百米处。为首的将领披着黑色皮甲,挥舞着狼牙棒,高声嘶吼:“攻破邺城,烧杀抢掠三日!财物女人尽归你们!”身后的骑兵跟着嚎叫,马蹄踏得尘土飞扬,如黑色潮水般涌向城墙,眼看就要冲到壕沟边。
“放箭!”李倓的剑刃猛地指向敌军。刹那间,城头上建宁弩同时发射,密集弩箭如暴雨倾泻,尖锐呼啸盖过马蹄与喊杀声。冲在最前的契丹骑兵连人带马被射穿,惨叫着摔落,有的掉进壕沟被木橛子刺穿,尸体挂在沟壁;有的被射穿重甲,当场气绝。
“怎么回事?!”契丹将领惊怒交加,勒住马缰,看着前方倒下的一片尸体,眼睛都红了——他从没见过如此厉害的远程兵器。但骑兵的冲锋一旦发起,根本无法立刻停下,后续的骑兵收势不及,踩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冲锋,却在壕沟前停住了脚步——三丈宽的壕沟如一道天堑,跳不过去,也填不满,不少骑兵连人带马摔进沟里,发出凄厉的惨叫。
“第二队补射!”李倓高声下令。早已准备好的第二队弩手立刻接上,弩箭再次密集射出,如黑色箭雨。契丹骑兵成片倒下,尸体堆在壕沟边成了小丘,鲜血顺着沟壁流淌,在月光下泛着红光。
“撤!快撤!”契丹将领见伤亡惨重,急忙下令撤退。残余骑兵调转马头狼狈逃窜,不少人回头张望生怕被弩箭追上。城头上爆发出震天欢呼,降兵们尤其激动,王二柱举着铁锹高喊:“殿下威武!唐军威武!”这是他们投降后第一场胜仗,也是第一次靠自己击退敌人。
王二柱提着缴获的弯刀,跑到李倓面前单膝跪地:“殿下!让小的带人打扫战场,查探活口,还能捡些兵器补充军备!”李倓点头同意,派十名唐军士兵随行。不多时,王二柱押着两名绑结实的俘虏回来,兴奋道:“殿下,这是契丹小头领,知道史思明布防情况,他们说明日主力就到!”
审讯俘虏间隙,李倓走到吉备真彦身边。倭国武士正擦拭弩箭,不少人手臂被弩机磨出血泡却没人叫苦。“今日多亏了诸位。”李倓道。吉备真彦挠头笑道:“兄长说大唐与倭国一衣带水,保护大唐就是保护倭国。咱们跟着殿下,自然拼死效力。”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史思明的主力大军就抵达了邺城。三万大军连营数十里,黑旗上的“史”字在风中猎猎作响,遮天蔽日。史思明骑着一匹高大的黑马,在亲兵的护卫下到阵前观察邺城的防御,当看到城外的壕沟和城头排列整齐的建宁弩时,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嘴角的胡子都翘了起来。
“郭子仪什么时候有这么多厉害的弩箭?”史思明转头问谋士,语气不耐烦。谋士躬身道:“回大王,这是建宁王李倓带来的建宁弩,是唐军新造兵器,威力极大。昨日先锋五千骑兵,折损一千多才退回来。”
“一群废物!”史思明怒骂一声,马鞭狠狠抽在马屁股上,黑马吃痛跃起,“传令下去,今日午时,全力攻城!先用投石机砸开城墙,再派骑兵冲锋,就算填也要把那壕沟填平!”
午时一到,史思明的大营里响起了震天的战鼓声,如雷鸣般滚过旷野。数十架投石机同时发动,巨大的石块被甩向空中,如冰雹般砸向邺城城墙。“轰隆——”一声巨响,东北段的城墙被砸出一个丈许宽的缺口,夯土飞溅,烟尘弥漫,不少守城的士兵被震得摔倒在地。
“叛军攻城了!修补城墙!”哨兵高声呼喊。李倓立刻站到缺口旁,高声下令:“投石机反击!瞄准敌军投石机阵地!弩手集中火力,压制操作手!”城上唐军投石机立刻回应,巨石砸向叛军阵中,砸得骑兵人仰马翻。建宁弩箭精准射向操作投石机的叛军,每轮射击都放倒一片人,不少投石机很快没人操作。
史思明见投石机被压制,气得脸色铁青,立刻下令骑兵冲锋。一万名契丹铁骑如潮水般涌来,马蹄声震得大地发颤,连邺城的城墙都在抖动。这一次,他们带来了大量的木板和沙袋,显然是想填满壕沟,为后续冲锋铺路。
“放箭!别让他们填沟!”李倓挥剑高喊,剑刃划破空气。弩箭如暴雨射出,冲在最前的骑兵纷纷倒下,沙袋木板散落壕沟。但叛军人数众多前赴后继,还是有人冲到沟边扔沙袋。
“王二柱!带辅军上!用滚木擂石!”李倓高声下令。王二柱立刻带着两百名降兵,推着早就准备好的滚木和擂石冲到城墙缺口处。当叛军试图踩着沙袋越过壕沟时,王二柱大喝一声:“推!”巨大的滚木从城头上滚下,砸得叛军头破血流,惨叫连连。一名叛军士兵侥幸爬上城墙,刚露出半个身子,就被王二柱一铁锹拍在脸上,当场摔进壕沟里,没了声息。
“杀!”吉备真彦拔出佩刀,刀光如闪电般划过,带着倭国武士特有的悍勇,带着十名武士冲向缺口。他们动作迅猛,配合默契,刀刀致命,叛军士兵刚爬上城墙就被砍翻。一名武士被叛军的长矛刺穿了肩膀,鲜血染红了甲胄,却咬紧牙关,反手一刀砍断长矛,继续厮杀,直到砍倒三名叛军才力竭倒下。倭国武士悍不畏死的气势,让身边的唐军和降兵都受到了鼓舞,纷纷呐喊着冲向敌人。
李倓站在敌楼前,冷静指挥战局,声音穿透喊杀声:“左路弩手支援西南段!右路派五百步兵从南门杀出,袭扰敌军侧翼!”郭子仪站在他身边,看着他沉稳身影满是赞许——年轻皇子有如此胆识谋略,实为大唐之幸。李光弼带着增援步兵赶到,高声道:“殿下,南门援军已至!”
激战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太阳从头顶偏到了西边,史思明的叛军发起了五次冲锋,都被唐军硬生生击退。城外的壕沟里堆满了尸体和沙袋,城墙的缺口被临时用石块和木板修补好,建宁弩的箭雨成了叛军无法逾越的死亡屏障。傍晚时分,史思明见伤亡惨重,三万大军折损了近五千人,不得不咬牙下令撤兵。
城头上,唐军和降兵们爆发出一阵震天的欢呼,不少人激动得相拥而泣。王二柱抱着铁锹,坐在城墙边大口喘气,脸上沾满了血污和尘土,却笑得无比灿烂。吉备真彦靠在城垛上,肩膀的伤口已经重新包扎好,身边的武士们互相搀扶着,虽然疲惫,眼神却依旧锐利如刀。
“此战,我军折损两百人,斩杀叛军三千余,俘虏两百多,算是大胜!”李倓快步走到郭子仪面前,拱手禀报战果,“建宁弩威力远超预期,叛军已忌惮城头弩箭,短期内不敢轻易冲锋。”李光弼在旁补充:“降兵们士气高涨,不少人请求编入正规军,往后守城更有底气了。”
李倓走到城墙边,望着叛军撤退方向沉声道:“史思明不会善罢甘休,明日定会猛攻。咱们要抓紧修补城墙、补充弩箭,还要安抚降兵——他们今日表现值得信赖,赏赐须尽快兑现。”郭子仪点头赞同:“全凭殿下调度,老夫信你。”
当晚,李倓在主营帐中接见王二柱等降兵头领。帐内点着牛油烛,桌上摆着肉食和酒。李倓亲自为他们倒酒,道:“今日你们立了大功,朝廷会记军功、赏银钱布匹。邺城之战结束后,你们若愿意,可加入安西辅军随我去西域——那里有更重要的仗要打,也有你们赎罪建功的机会,立了功还能找回家人。”
王二柱激动得热泪盈眶,“噗通”跪地叩首,额头撞得发闷:“殿下收留小的,还给小的建功机会,小的愿誓死追随!就算去西域上刀山下火海,也毫无怨言!”其他降兵头领纷纷跪地表忠心,帐内气氛热烈。李光弼坐在侧席,看着这一幕对李倓愈发敬佩。
帐外,吉备真彦正在给倭国武士包扎伤口,火光照着他们坚毅的脸。一名武士摸着绷带问:“大人,咱们什么时候能和兄长汇合?听说西域吐蕃人凶悍,我想跟着殿下去西域杀贼,为大唐出力!”吉备真彦拍他肩膀笑道:“兄长很快回来。到时候,咱们倭国武士的威名,不仅要留在邺城,还要传遍西域!”
深夜,邺城终于安静,只剩城头哨兵巡逻,火把光影摇曳。李倓坐在案前,看着摊开的西域舆图,手指在龟兹与回纥边境轻轻敲击。于阗王女的使者正在来长安的路上,回纥盟约虽有波折但根基未动;吉备建雄将带回倭国武士;降兵忠心可用,安西辅军雏形已现。虽史思明威胁仍在,吐蕃虎视眈眈,但李倓心中有了底气——邺城能守住,西域的盟约能稳固,乱局终能平定。
“殿下,该休息了,明日还要守城。”亲兵轻声提醒,将斗篷披在他肩上。李倓抬头望向窗外月光,月光洒在城墙上,映着坚守的身影——披甲唐军、悍勇倭国武士、改过自新的降兵。他知道,这场仗不仅为平定安史之乱,更是为守护大唐疆土,守护期盼安宁的百姓。
天快亮时,城外传来鸡鸣,东方泛起鱼肚白。李倓站在城头,望着史思明大营,眼中闪过锐利光芒。新的一天开始,新的激战将打响,但他知道,只要守住邺城,守住信念,胜利终将属于大唐。身旁的郭子仪拍了拍他的后背,轻声道:“有殿下在,老夫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