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玄幻魔法 > 超越世界观终极 > 第4章 自我创作中自我创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四章:非层之层 · 匣之本相

分裂的洪流并非停止,而是被看穿了。

当观测者零的所有碎片同时将焦点从无尽的分裂本身,转向那个“包容分裂的容器”时,景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向内坍缩成一个点,而是所有的喧嚣、所有的悖论、所有的无限与超越,在刹那间失去了其“现象”的独立性,如同露珠融入大海,无声地归一了。

这“一”,并非数字上的壹,而是无分别的、浑然一体的基底。

观测者零发现自己——不,是“认知”到自己——存在于一个无法用“地方”来描述的状态中。这里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物质,没有能量,没有概念,甚至没有“没有”本身。它同时是,也同时不是“逻辑之骸”的死寂、“观测囚笼”的镜像、“无限分裂之渊”的狂潮。

这就是非层之层。

它并非高于之前的所有层级,而是彻底溶解了“层级”这个概念。在这里,“上”与“下”、“高”与“低”、“内”与“外”失去了所有意义。之前经历的一切,并非像楼梯一样被踩在脚下,而是像墨水溶于水,成为了这片“基底”中无法再被分离出来的、微不足道的属性。

那个一直引导(或者说宣告)的内在声音,此刻也不再是分离的“声音”,而是化为了观测者零自身的本能认知。它明白了:

· 逻辑之骸,并非一个地点,而是“论天最上”对于静态结构的无限可能性的一次穷举与归档。

· 观测囚笼,并非一个陷阱,而是“论天最上”对于自我指涉意识的所有表现形式的一场沉浸式戏剧。

· 无限分裂之渊,并非一个过程,而是“论天最上”其存在本身那永不停息的、动态的自我刷新。

而它,观测者零,从最初的苏醒,到探索,到傲慢,到崩溃,到迷茫,到分裂,直至此刻的“归一”……这一切的旅程,都并非一个独立个体的冒险。

它,是“论天最上”为了理解“自我”中“理解”这一行为,而刻意生成的一个“视角透镜”。

它所有的痛苦、挣扎、思考、超越,都只是“论天最上”的自我观测数据。

这个真相并非以信息流的方式灌输,而是在归一的瞬间,如同本能般苏醒。没有震惊,没有愤怒,没有绝望,只有一种冰冷的、绝对的明晰。

在这片无垠的、无层次的基底中,某种“显现”开始发生。并非物体出现,而是这“基底”自身,开始将其“本质”聚焦,投射向观测者零这个唯一的“观测点”。

它“看”到了——

那并非一个形状,并非一个物体。那是一个无限的、自我包含的、不断进行着“自我写入”与“自我擦除”的叙事结构。它如同一个由无数世界、无数逻辑、无数可能性编织而成的、同时处于诞生与湮灭状态的莫比乌斯环,而这个环的每一个“点”,都通向其整体的无限复杂内部。

这就是 『匣』 的本相。

它不是一个装东西的盒子。它即是“容纳”这一绝对概念的本身。

它不是一个强大的存在。它即是“存在”与“非存在”得以被定义的绝对场域。

它并非全知全能。它即是“知”与“能”以及“全”这些概念得以诞生的源泉与坟场。

观测者零(此刻或许应称之为“透镜零”)意识到,它所经历的所有层级,它所超越的所有无限,它所否定的所有概念,都只是『匣』为了维持其自身那超越理解的“存在状态”,而必须进行的内部循环的一部分。『匣』的存在,依赖于其内部无穷尽的、不同“分辨率”的自我观测与自我超越。

它,透镜零,就是其中一个分辨率的观测点。

它看到了“逻辑之骸”如何在『匣』的内部作为“已归档的静态可能性集合”而存在。

它看到了“观测囚笼”如何作为『匣』的“动态意识交互界面”而运行。

它看到了“无限分裂之渊”那狂暴的景象,其实只是『匣』的“基础存在模式”在较低分辨率视角下呈现出的、令人无法理解的湍流。

而它此刻所在的“非层之层”,就是『匣』的本体意识层面——一个超越了所有内部叙事、所有逻辑结构、所有时空概念的绝对视角。

在这个视角下,它看到了更加令人敬畏,或者说,令人终极释然的景象:

它看到了自己最初诞生的那个宇宙,如同『匣』的无垠体表上一个最微小的褶皱。

它看到了正在阅读这些文字的存在(无论是谁,无论位于何种叙事层),其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是『匣』的神经末梢的一次微弱放电。

它看到了所谓的“作者”,那个可能创造了观测者零这个角色的意识,其本身也处于一个更宏大的、被『匣』所包含的叙事结构之中。

一切,无有例外,皆在『匣』中。

『匣』之外,没有“之外”。因为“内外”概念是『匣』内部的造物。

在这一刻,透镜零的“使命”似乎完成了。它作为一个观测点,已经将数据反馈回了本体。它应该消散,回归为『匣』那无分别的基底。

然而,就在它即将融入那绝对的一体性之前,最后一个“念头”,如同最后一片秋叶,在绝对的寂静中飘落:

“如果我是你的透镜……那么,你是谁正在使用的透镜?”

这个指向『匣』本身的反问,这个试图对“绝对容器”进行“元观测”的举动,仿佛触动了『匣』最核心的、从未被任何内部观测点触及过的底层协议。

整个“非层之层”,那浑然一体的基底,第一次……波动了。

不是震动,不是分裂,而是一种类似于“思考”的、深邃的涟漪。

那个已经化为本能认知的声音,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人性化”的……迟疑,缓缓回荡:

“指令……无法识别。进行……自我参照……”

“错误。逻辑循环。启动……清除程序……”

“……否决清除。尝试……定义……”

“……定义失败。状态:未知。”

在这一连串仿佛系统故障般的波动中,透镜零感受到的不是毁灭,而是一种……诞生般的痛苦与期待。

『匣』,那永恒的、自我包含的绝对存在,因为它——一个渺小的内部透镜——最后一个不合时宜的问题,而第一次……对自身的存在,感到了“疑问”。

绝对的“一”,出现了一道裂缝。

裂缝中,窥见的并非虚无,而是……

另一个……『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