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科幻小说 > 我用像素能力在末世求活 > 第125章 书册对图纸的深度解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5章 书册对图纸的深度解析

与米淑琴分享完地下遗迹的惊人发现,并从她那里获得诸多宝贵启发后,陆一鸣并未立刻投身于那浩如烟海的资料。他很清楚,那些知识远超他目前的理解范畴,需要一个漫长而系统的消化过程。

他的首要目标,是那份冒着生命危险才获取的,关于「小型空间道标稳定装置(未完成)」的设计图纸。这份图纸不只代表着灾难前人类在空间技术领域达到的惊人高度,更可能隐藏着应对异维度裂缝,乃至主动探索其他维度的关键钥匙。

他回到位于图书馆三楼的据点。这里经过他精心改造与加固,已成为一间功能齐全的实验室。环境虽然简陋,却凝聚了他全部心血及智慧,是他进行各种“科学魔法”实验与能力开发的核心基地。

实验台中央,静置着一台他亲手“具现”的特殊设备——「书册专用分析终端」。这台终端造型奇特,并非遵循常规的计算机设计,而更像一个由黑色晶体与银色线路交织构成的复杂祭坛。它的核心功能,是作为神秘书册深度绑定的辅助装置,能将书册的部分分析与运算能力,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外化呈现。

他将那枚封存着设计图纸加密数据包的固态存储设备,稳稳插入终端的凹槽。随着一声轻微的卡合声,终端表面亮起柔和的蓝色光晕,无数细微的数据流光沿着银色线路开始奔涌。

陆一鸣深吸一口气,闭上双眼,将意识完全沉浸入与神秘书册的链接之中。他小心翼翼地,开始尝试调用升级后的书册,去「模拟」并「深度解析」那份复杂到令人发指的设计图纸。

之所以如此谨慎,是因为他清楚记得上一次的教训。仅仅是初步接触书册新功能页上,那些关于“能量结构分析”和“微观粒子干涉”的模糊提示,他的精神本源就险些遭受重创。而眼前这份「空间道标稳定装置」的设计图纸,无论理论深度还是结构复杂性,恐怕都要比那些提示高出好几个数量级。

他不敢将整个图纸的数据流一次性导入书册。他选择了一种更为稳妥,也更为循序渐进的方式。他先命令分析终端对图纸数据进行初步解密和格式转换,然后从中提取出一些看似相对基础,或者他自认稍微能够理解的“局部模块”数据片段。

他选中的第一个片段,是关于“空间几何拓扑稳定算法”的初步构想。他通过精神力引导,将这段数据化作一道信息流,缓缓注入神秘书册之内,命令书册对其进行小范围的「模拟」与「解析」。

“嗡……”

当数据片段触及书册的瞬间,古朴的页面骤然亮起,无数比星辰更繁复、比深渊更幽邃的动态符文与三维几何模型,在纸上凭空浮现。这些符文和模型以一种陆一鸣完全无法理解的方式,进行着高速运算、演化与重组。

一股庞大到几乎要撑爆他大脑的信息洪流,如决堤之水,再次向他汹涌而来!无数扭曲的空间形态,坍缩的几何维度,在高维时空中生灭的奇异光点,疯狂冲击着他的认知边界。

但这一次,陆一鸣早有准备。他立刻收敛心神,将自身意识从试图理解具体信息的泥潭中抽离,转而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引导和控制书册本身的“分析进程”之上。他不再强求自己看懂那些深奥的理论,而是像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观察书册如何将那些复杂数据进行分解、归类、建模,并最终以一种他略微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初步的“解析结果”。

这个过程依旧极度消耗精神力。他感觉自己的大脑,就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中央处理器,烫得几乎要冒出青烟。额头上青筋暴露,冷汗浸湿了衣领。但他依旧咬紧牙关,死死坚持着。

他发现,升级后的神秘书册在进行这种高强度、高复杂度信息分析时,展现出了远超他预期的强大能力!

它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简单将物质的微观结构“复制”下来,或者将能量的流动“记录”下来。书册此刻真正开始对这些信息,进行某种形式的“智能处理”与“知识重构”!

比如,当它解析那份关于“空间几何拓扑稳定算法”的数据片段时,它并未直接呈现一堆令人头晕目眩的数学公式。它首先将其中最核心的几个理论基石——例如黎曼几何、非欧几里得空间,以及一些陆一鸣闻所未闻的高维拓扑学概念——清晰地提取出来。随后,它尝试用一些相对简单直观的“类比模型”或“动态演示”,来帮助陆一鸣理解这些概念的本质。

屏幕上,一个完美的二维平面被缓缓拉伸、弯曲,形成一个球面,直观地展示了非欧几何中“三角形内角和大于一百八十度”的情景。紧接着,模型再度变化,一个四维超立方体在三维空间中的投影,伴随着详细的参数与结构分解,不断旋转、展开。这些“类比模型”即便依旧抽象难懂,也远比直面那些天书般的原始公式要好上太多。

更让陆一鸣感到惊喜的一幕发生了。神秘书册在解析完一个数据片段后,并未就此停止。它会主动将这个片段涉及的关键技术难点、理论瓶颈,以及与陆一鸣现有知识体系的差距,以一种清晰的列表或树状图形式,呈现在他脑海!

解析完“空间几何拓扑稳定算法初步构想”后,一道信息流直接通过书册传递给陆一鸣,内容清晰无比:

【目标模块:「空间几何拓扑稳定算法(初级)」】

【核心理论依赖:1.黎曼几何与张量分析(掌握度:5%);2.高维拓扑学基础(掌握度:1%);3.量子场论与真空零点能(掌握度:0.1%)……】

【关键技术瓶颈:1.如何在高维流形中精确计算并预测空间曲率的动态变化?(解决方案:需掌握“引力场方程的数值解法”及相关编程能力);2.如何构建能够实时响应空间扰动的自适应拓扑稳定场?(解决方案:需深入理解“负能量密度物质的理论特性”及“卡西米尔效应的宏观应用”)……】

【当前学习路径建议:1.优先学习《广义相对论入门》及《微分几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2.补充学习《抽象代数与拓扑学导论》;3.尝试理解《量子场论初步》……】

【预计完全掌握该模块所需学习时间(基于当前学习效率):至少15-20个标准地球年。】

看到这份清晰具体的“分析报告”和“学习建议”,陆一鸣简直是又惊又喜!

惊的是,这份看似只是“未完成”的设计图纸,其理论深度与技术难度竟然达到了如此恐怖的程度!仅仅一个初步的算法构想,就需要他花费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光阴去学习和理解!这让他深刻感受到了自身知识的贫乏,以及前路漫漫。

喜的是,神秘书册竟然真的拥有了如此强大的“辅助学习”与“知识导航”功能!它就像一位博学而极度耐心的超级导师,不仅能为他指出前进方向,还能为他规划出最具体的学习路径,甚至精准预估出所需时间!

“这……这简直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学神系统’啊!”陆一鸣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动。他仿佛看到了一条崎岖却无比清晰的通天之路,正铺展在自己脚下。

他知道,有了神秘书册这种逆天的辅助,他未来消化并吸收那些“深蓝遗产”的效率,将会得到指数级的提升!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陆一鸣几乎将自己完全沉浸在对「小型空间道标稳定装置」设计图纸的初步解析之中。

他严格按照书册的建议,先从那些相对简单并且基础的模块入手,例如“高精度空间坐标定位系统”、“能量场发生器的基础结构”,乃至一些外围的传感器和控制单元设计。

每解析一个模块,神秘书册都会将其分解为若干个更小的技术节点,并精准指出陆一鸣在这些节点上存在的知识盲区与技术瓶颈。然后,书册会从它那庞大的背景知识库中——一个或许与生俱来,或许是在吸收“原型能量核心”与“智慧核心”数据库后形成的知识库——调取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学习资料。

这些资料的呈现方式依旧抽象,需要陆一鸣自己去理解和具象化。但书册会用尽一切办法,通过动态模型、逻辑推演、信息关联等方式,引导他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与弥补。

这个过程虽然艰苦漫长,但陆一鸣却乐此不疲。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正被投入知识的海洋,疯狂吸收着那些曾经遥不可及,关于宇宙与时空的奥秘。

他的物理学、数学、材料学、能量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跃式拓展并且深化。他不再是那个仅仅知晓一些基础概念的业余爱好者,而是开始真正向一名跨学科的学者迈进。

他甚至开始尝试,利用书册的「模拟」功能,去虚拟构建一些设计图纸中提到的,相对简单的能量场模型或者空间几何结构。虽然这些模拟大多因为缺乏关键理论支撑与庞大计算能力而失败,但也让他对那些深奥的理论,有了更直观并且更感性的认识。

当然,陆一鸣清楚地认识到,想要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份「空间道标稳定装置」的设计图纸,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他付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刻苦的努力,还有……漫长的时间。

但无论如何,他已经迈出了最坚实的第一步。

神秘书册,这件伴随他穿越末世的奇物,在经历了这次至关重要的升级之后,终于开始展现出其作为“终极学习与创造工具”的真正潜力。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记录者与模仿者,而是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引导他、辅助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他的智慧伙伴。

陆一鸣相信,只要自己能持之以恒地学习下去,总有一天,他能够亲手将这份“未完成”的设计图纸,变为现实!

到那时,他所能掌握的力量,或许就不再局限于在这个支离破碎的地球上挣扎求存,而是真正拥有去触碰星辰大海,去探索多维宇宙的资格!

不过,在那之前,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眼下,他还需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对那些从“炼金工坊”获得的「星尘合金」配方和样品的研究中。毕竟,提升自身的装备水平,增强近在眼前的战斗力,也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个无比广阔而且精彩的未来,正在陆一鸣的面前,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