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十一月中旬,京城就飘起了第一场雪。张晨风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踩着积雪走向图书馆。他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的论文,标题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
这是他从苏晚晴那里得到的线索——她的叔叔在津门电池研究所工作,最近国内开始有意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张晨风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下一个风口。
图书馆的暖气开得很足,张晨风在工程技术阅览区找了个靠窗的位置。桌上摊开着十几本外文期刊,都是最近几个月国际上关于车用电池的研究成果。
进展这么快...他喃喃自语,手指在一张图表上划过。图表显示,日本某实验室的锂电池能量密度已经达到了150wh\/kg,这个数字在2009年堪称突破。
但问题也很明显:成本太高,安全性存疑,充电速度慢。张晨风在笔记本上记下这几个关键痛点。作为重生者,他清楚地知道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会在未来十年陆续出现,但现在正是提前布局的好时机。
这么用功?苏晚晴不知什么时候坐在了他对面,连午饭都不吃了?
张晨风这才发现已经下午两点了。他不好意思地笑笑:看得入迷了。这篇关于硅负极的论文很有意思,说不定能解决电池容量的问题。
苏晚晴探头看了一眼:我叔叔说,国内现在主要在做磷酸铁锂路线,安全性好但能量密度低。
各有利弊。张晨风合上期刊,关键是找到适合的应用场景。
两人讨论着走向食堂。雪后的校园银装素裹,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你对新能源这么感兴趣,是不是有什么计划?苏晚晴问。
张晨风沉吟片刻:我觉得,未来十年会是新能源汽车的爆发期。但现在布局,需要找准切入点。
食堂里,他们遇到了王晓曦。听说张晨风在研究电池技术,她立刻来了兴致:我表哥在新能源汽车公司工作,要不要帮你打听打听?
太好了!张晨风眼睛一亮,最好能了解下他们现在的技术路线和规划。
第二天,王晓曦就带来了消息。她表哥说,新能源汽车正在研发铁电池,虽然能量密度不高,但成本和安全有优势,适合做公交车等商用车辆。
商用车辆...张晨风若有所思,这确实是个不错的切入点。
周末,他专门跑了趟国家图书馆,查阅最新的产业政策文件。在一份内部征求意见稿中,他看到了关键信息:国家正在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2015年要达到50万辆产能...张晨风记下这个数字,心里快速盘算着时间表。
周一上课时,他明显心不在焉,一直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下课后,刘垚好奇地问:风哥,你这画的什么?电池结构图?
张晨风把笔记本推过去,我在想,如果现在开始研发下一代动力电池,应该重点突破哪个方向。
刘垚仔细看了一会儿:正极材料是关键吧?不过这方面国内基础比较薄弱。
所以要从现在开始积累。张晨风说,我打算先搜集一些专利技术,等时机成熟了再切入。
晚上回到宿舍,张晨风开始系统整理搜集到的资料。他按技术路线分门别类: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固态电池、燃料电池...每个方向都标注了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前景。
现在投入固态电池还太早,他自言自语,但磷酸铁锂的专利可以开始布局了。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张晨风像着了魔一样,每天泡在图书馆和机房。他通过学校的学术数据库,下载了上百篇相关论文,还注册了几个国际专利查询网站的账号。
你最近怎么对电池这么痴迷?刘垚好奇地问,要改行做科学家啊?
未雨绸缪嘛。张晨风神秘地笑笑。
一个偶然的机会。苏晚晴的叔叔来京城开会,顺便到学校看她。张晨风抓住这个机会,请前辈吃了顿饭。
年轻人对电池这么了解,很难得啊。苏叔叔听完张晨风的见解后称赞道,不过这个行业投入大、周期长,你要有心理准备。
我明白。张晨风给前辈斟茶,所以想先从技术跟踪和专利布局做起。
苏叔叔点点头:有这个意识很好。我们所里最近在做863项目,你要是感兴趣,可以来实习看看。
这个机会让张晨风喜出望望外。津门电池研究所在国内是顶尖水平,能参与他们的项目,对了解行业动态大有裨益。
十二月初,张晨风开始了在津门的实习生活。每天早上坐城际列车去津门,晚上再返回京城。虽然辛苦,但收获巨大。
在研究所里,他不仅接触到了最前沿的技术,还认识了不少行业专家。更重要的是,他了解到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思路和重点方向。
小张,你看这个数据。一天,项目组长指着屏幕上的曲线说,这是我们在做的快充技术,十分钟充到80%,循环寿命还能保持2000次以上。
这技术太关键了!张晨风激动地说,充电速度是电动车推广的最大瓶颈之一。
是啊,组长感叹道,不过离产业化还有距离。
实习期间,张晨风悄悄记录着各种技术细节和市场信息。晚上回到京城,他就在宿舍整理这些资料,完善自己的新能源布局图。
圣诞节前夜,张晨风在宿舍熬夜写分析报告。窗外飘着雪花,房间里只有键盘的敲击声。报告最后,他写下了自己的判断:
2010-2015年是技术积累期,2015-2020年是市场爆发期。现在布局正当时。
写完报告,他站在窗前,望着银装素裹的校园。
虽然新能源之路漫长,但他相信,这一世的提前布局,必将带来丰硕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