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9章 传承的温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露过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凉。清晨的风带着寒意,吹得巷口的老槐树叶子沙沙作响,时不时有几片枯黄的叶子飘落下来,像一封封写满秋意的信笺。陈砚之裹紧了白大褂,走进葆仁堂时,看见祖父正坐在炉边,用一个小小的砂锅煎药。

砂锅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一股浓郁的药香弥漫在诊室里,是当归和黄芪的味道,温厚而绵长。祖父用一把长柄的药勺,时不时搅一搅锅里的药汁,动作缓慢而专注,像在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

“爷爷,这是给谁煎的药?”陈砚之走过去,看着砂锅里翻滚的药汁,颜色已经变成了深褐色。

“给城西的张奶奶煎的,她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我让人送去。”祖父放下药勺,拿起一块干净的棉布,擦了擦溅在炉台上的药汁,“她那是老毛病了,气血亏虚,得常年调理着。这药得用文火慢慢煎,让药材的药性充分融到汤里,急不得。”

陈砚之点点头,想起张奶奶的样子。那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每次来都拄着一根龙头拐杖,说话声音细细的,总爱给陈砚之带些自己做的点心。她的病是年轻时劳累落下的,看了很多地方都没好,最后是祖父用慢慢调理的法子,让她舒服了不少。

“中医调理,就像熬药,得有耐心。”祖父看着砂锅里的药汁,忽然说,“有些病,不是一天两天能好的,得慢慢来,一点一点地调,就像这炉火,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得恰到好处。”

陈砚之想起自己之前看的一个病人,性子急躁,吃了两副药没见效果就嚷嚷着要换药方。当时他心里也有些急,差点就改了方子,幸好祖父拦住了他,说再等等。结果又吃了两副,病人的症状果然缓解了。现在想来,自己还是太沉不住气,不像祖父,总能那么从容。

上午来了位年轻的妈妈,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眼睛红红的,像是刚哭过。“陈老先生,您快看看我的孩子,这几天总吐奶,还拉绿屎,晚上也不睡觉,老是哭。”年轻妈妈的声音带着哭腔,怀里的婴儿也似乎感受到了妈妈的焦虑,开始哇哇大哭起来。

陈砚之赶紧让她坐下,小心翼翼地接过婴儿。小家伙长得白白胖胖的,就是眉头皱着,一副很不舒服的样子。他轻轻摸了摸婴儿的额头,不热,又看了看婴儿的舌苔,舌质淡红,苔薄白。“您最近是不是吃了什么油腻的东西?”陈砚之问道,想起祖母说过,母乳喂养的婴儿,妈妈的饮食会影响到孩子。

年轻妈妈愣了一下,点点头:“前几天我妈来了,给我炖了猪蹄汤,说能下奶,我吃了不少……”

“这就对了。”祖父在一旁说,“你这是饮食油腻,导致乳汁里脂肪含量太高,孩子消化不了,所以才会吐奶、拉绿屎。这叫‘乳积’,不是什么大病,调整一下饮食就好了。”

他让陈砚之开个方子,是给年轻妈妈喝的,主要是些健脾消食的药材:“山楂、麦芽、神曲……各五克,煎水喝,一天两次。另外,你自己也得注意饮食,清淡些,别吃太油腻的东西。”

年轻妈妈拿着药方,还是有些不放心:“陈老先生,不用给孩子开点药吗?他哭得太厉害了,我看着心疼。”

“孩子还小,脾胃娇嫩,能不用药就不用药。”祖父笑了笑,从药柜里拿出一小块鸡内金,递给年轻妈妈,“你把这个晒干了,研成末,每次给孩子喂奶的时候,少放一点点在奶里,能帮助消化。这是天然的东西,比吃药安全。”

年轻妈妈千恩万谢地走了,怀里的婴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不哭了,正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个世界。陈砚之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忽然有些感动。祖父的医术,不仅仅是开药方,更包含着对病人的理解和关怀。他总能用最简单、最安全的方法,解决病人的痛苦,这或许就是中医的魅力所在。

中午的时候,老张师傅提着一个食盒走了进来,里面是刚做好的包子,还冒着热气。“小林,快尝尝,你张奶奶让我给你带的,她说谢谢你上次帮她送药。”老张师傅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陈砚之接过食盒,心里暖暖的。他拿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口,是韭菜鸡蛋馅的,味道很鲜美。“替我谢谢张奶奶,她太客气了。”

“你张奶奶啊,就认准你爷爷和你了。”老张师傅一边喝着茶一边说,“她说在你这儿看病,心里踏实。不像有些地方,一进去就开一堆检查单,花了钱还看不好病。”

陈砚之听着,心里有些感慨。病人的信任,是医生最宝贵的财富。这份信任,不是靠宣传得来的,而是靠一点一滴的积累,靠实实在在的疗效,靠那份藏在药香里的关怀。就像祖父给张奶奶煎药,看似是一件小事,却能让病人感受到温暖和安心。

下午,陈砚之跟着祖父去拜访一位老中医。那是祖父的老朋友,姓刘,住在郊外的一个小院子里,据说医术很高明,尤其擅长针灸。陈砚之早就想拜访了,只是一直没机会。

刘老先生的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草药,比葆仁堂的药圃还要丰富。他穿着一件灰色的对襟褂子,精神矍铄,眼睛很亮,一点都不像八十多岁的人。“老陈,你可算来了,我还以为你把我忘了呢。”刘老先生握着祖父的手,笑得很开心。

“怎么会忘,这不是带孩子来向你请教嘛。”祖父笑着说,把陈砚之拉到身边,“这是我的孙子砚之,刚学中医没多久,你多指点指点。”

陈砚之赶紧给刘老先生鞠了一躬:“刘爷爷好,我叫陈砚之,以后请您多指教。”

刘老先生笑着点点头,拉着陈砚之的手,走进屋里。屋里的陈设很简单,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墙上挂着一幅针灸图,已经有些发黄了。“来,我给你看样东西。”刘老先生从一个旧木盒里拿出几根银针,针身很细,闪着银白色的光。“这是我年轻时用的针,陪了我几十年了。”

陈砚之接过银针,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只觉得冰凉冰凉的,却又似乎带着一丝温度,那是岁月留下的温度。“刘爷爷,您这针用了这么多年,还能用吗?”

“怎么不能用?”刘老先生笑着说,“针灸的关键不在针,而在手法和火候。这针虽然旧了,但跟着我治好了不少病人,有灵性了。”他拿起一根银针,在自己的胳膊上试了试,动作熟练而精准,“你看,这进针要快,像蚊子叮一下,病人才不疼;捻针要慢,得找到‘得气’的感觉,就像钓鱼,鱼上钩了,手上能感觉到。”

陈砚之认真地看着,心里暗暗记下刘老先生的每一个动作。他忽然明白,针灸和用药一样,都讲究一个“度”,这个“度”不是课本上能学到的,得靠反复练习,靠经验积累,靠心去感受。

刘老先生又给陈砚之讲了几个自己行医的故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他说,行医最重要的是“仁心”,其次才是“仁术”。如果没有仁心,医术再高明也没用。这句话和祖父说的如出一辙,让陈砚之深受触动。

离开刘老先生家的时候,夕阳已经西下,把小路两旁的树木染成了金黄色。陈砚之手里还握着那几根银针,感觉沉甸甸的。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几根针,更是一份传承,一份责任。

“爷爷,您说我们能把中医传承下去吗?”陈砚之忽然问,声音里带着一丝担忧。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中医,觉得太苦、太慢,不如西医来得直接。

祖父看了看他,笑了笑:“只要还有人需要中医,只要我们还在坚持,就一定能传承下去。”他指了指路边的一棵小草,“你看这草,不起眼,却很顽强,不管风吹雨打,都能扎根在土里,好好生长。中医就像这草,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只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就一定能茁壮成长。”

陈砚之点点头,心里豁然开朗。他想起葆仁堂的老药柜,想起那些泛黄的医案,想起祖父熬药时专注的神情,想起刘老先生手里的银针……这些都是中医传承的印记,都带着温度,这份温度能抵御岁月的侵蚀,能跨越时空的阻隔,让中医的智慧一代代传下去。

回到葆仁堂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陈砚之把刘老先生送的几本针灸书小心翼翼地放进书架,又给炉子里添了些煤,让砂锅继续温着给张奶奶的药。药香在诊室里弥漫着,和窗外的夜色融为一体,温暖而安宁。

他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但他会像祖父和刘老先生那样,带着这份传承的温度,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因为他相信,中医的智慧,就像这药香,能穿越时光,温暖每一个需要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