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55章 小寒的黄芪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小寒的风像刀子似的刮过葆仁堂的窗棂,发出呜呜的声响。陈砚之正在药柜前盘点药材,把晒好的黄芪片码进瓷罐,淡黄色的饮片带着淡淡的豆腥气,断面的放射状纹理在灯光下格外清晰。

“砚之,前院有人找,说是特意来道谢的。”伙计小李掀开门帘,带进一股寒气。

陈砚之擦了擦手,走到前院,见是那先天体虚的小姑娘和她父亲。女孩穿着件红色的羽绒服,蹦蹦跳跳地追着院子里的麻雀,父亲手里提着个布袋子,脸上堆着笑:“陈医生,真是太感谢您了!这孩子现在跟脱胎换骨似的,昨天学校长跑,她居然跑了第三名,老师都打电话夸她进步大。”

陈砚之笑着招手让女孩过来,摸了摸她的额头,温热适中,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冰凉。他让女孩伸出手,搭脉时发现脉象从容有力,像冬日里缓缓流淌的河水,沉稳而有生机。舌苔淡红,润泽饱满,之前的苍白和薄苔早已不见踪影。

“现在吃饭还挑食吗?晚上睡觉踏实吗?”

女孩抢着回答:“不挑食了!我娘做的青菜我也吃,晚上一觉睡到天亮,再也不做噩梦了。”

父亲补充道:“就是这几天天太冷,她有点流清鼻涕,不过没发烧,精神头也足,我们想着是不是该巩固巩固,免得开春又犯病。”

陈砚之点点头。《汤药经残卷》里说“小寒时节,阳气未盛,需固护正气,以防寒邪侵袭”。女孩虽已好转,但先天底子薄,小寒正值最冷的时候,稍不注意就容易被寒邪侵扰,此时该以固表益气为主,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他走到药柜前,提笔思索。黄芪是固表的良药,《本草备要》说它“益元气,壮脾胃,固表止汗”,适合此时使用。结合之前的调理思路,他决定用黄芪为主药,配伍健脾补肾的药材,制成膏方,方便长期服用。

写下方子:黄芪150克、人参50克、炒白术100克、山药150克、茯苓100克、当归80克、枸杞子100克、杜仲80克、炙甘草50克、陈皮50克、生姜30克、大枣50克。写完后,他在下方注明“熬制成膏,每日早晚各服一汤匙,温水送服”。

爷爷这时从后院走进来,看了看方子,又问女孩父亲:“孩子是不是稍微活动就出汗?”

“是啊,”父亲点头,“跑一会儿就满头大汗,我们总怕她着凉。”

爷爷看向陈砚之:“《伤寒论》说‘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但她是气虚自汗,需加收敛之药。可在方中加60克煅牡蛎,既能敛汗,又能重镇安神,刚好应对她出汗的问题。”

陈砚之恍然大悟。煅牡蛎能收敛固涩,配合黄芪的固表,既能止汗,又能防止正气外泄,让膏方的“固护”之力更强。他立刻添上“煅牡蛎60克”,又想起女孩之前有流清鼻涕的症状,加30克防风,既能祛风解表,又能助黄芪固表,这正是“玉屏风散”的配伍思路,黄芪配防风,固表而不留邪,祛风而不伤正。

“膏方讲究‘缓缓图之’,”爷爷说,“你用这么多健脾的药材,就是怕膏方滋腻碍胃,这点想得周到。小寒用膏方,就像给身体加层‘防护罩’,慢慢养着,开春才能经得起气候变化。”

陈砚之抓药时,特意挑选了根条粗壮的黄芪,断面的“菊花心”纹理清晰——爷爷说过,这样的黄芪药效最足。他把药材一一称好,递给负责熬膏的师傅,叮嘱道:“人参后下,阿胶最后烊化,收膏时火候要匀,别熬糊了。”

女孩父亲捧着药方,感激地说:“陈医生,您想得太周到了,这膏方要熬多久?”

“得三天,”陈砚之说,“熬好后装在瓷罐里,放在阴凉处,每天按时吃,吃完再来配。另外,让孩子多晒太阳,早上九点的太阳最好,既能补钙,又能增强阳气。”

女孩跑到药柜前,好奇地看着那些药材,指着黄芪问:“陈医生,这是什么?能吃吗?”

陈砚之拿起一片黄芪,递给她:“这叫黄芪,是帮你长力气的,熬成膏就像甜甜的果酱,很好吃。”

女孩接过去闻了闻,笑着说:“有点像豆子的味道。”

傍晚,风更紧了,院子里的雪被吹得打旋。陈砚之坐在暖炉边,翻看那本《汤药经残卷》,爷爷凑过来说:“从汤药到药膳,再到膏方,你这调理的节奏,暗合残卷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道理。这孩子能好起来,不只是药的效,更是你懂‘循序渐进’的功。”

陈砚之在笔记本上写道:“小寒,用黄芪膏固表。《汤药经残卷》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芪像道坚固的墙,挡住小寒的寒气。加煅牡蛎止汗,防风祛风,原来‘固’不是死守,是又守又防。爷爷说,治病就像守城,既要加固城墙,又要警惕敌人,才能万无一失。”

药柜上的黄芪罐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陈砚之看着它,忽然觉得,所谓“医者仁心”,不只是治好疾病,更是用细致和耐心,陪着患者一点点找回健康的底气——就像这小寒的坚守,熬过最冷的时刻,便能迎来立春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