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68章 牵引针法引气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葆仁堂的窗台上晒着几串干山楂,红得透亮。陈砚之正对着铜人比划,手里捏着根银针,在“通天穴”附近犹豫着该不该下针。陈守义端着个粗瓷碗走进来,碗里是刚泡好的菊花茶,蒸腾的热气模糊了他眼角的皱纹。

“又在琢磨啥?”陈守义把茶碗往桌上一放,指腹敲了敲铜人的头顶,“这‘通天穴’在正经穴里属足太阳膀胱经,治头疼眩晕,可在董氏奇穴里,它得配合牵引针法用,你忘了?”

陈砚之放下针,挠了挠头:“牵引针法……爷爷您昨儿提过一嘴,说扎针时得让病人往相反方向使劲,气才能顺着走,我总觉得有点玄乎。”

“玄乎?那是你没见过它的厉害。”陈守义搬了把竹椅坐下,从铁皮盒里翻出个褪色的蓝布包,打开来,里面是几块光滑的竹板,“董老先生当年教我,说牵引针法就像‘放风筝’,针是线,病人的力气是风,线得牵着风走,风筝才能飞起来。”

他让陈砚之伸出胳膊,自己捏着针在他小臂的“手三里”附近比划:“比如治胳膊抬不起来,扎‘手三里’后,得让病人往下拽胳膊,你扎针的劲儿往上提,一拽一提,气就顺着胳膊往上走了,这就是牵引。《针灸大成》里只说‘捻转提插’,没说要病人配合使劲,这就是最大的不同。”

陈砚之听得入神,忽然听见院门口有动静,是村东头的赵婶,被儿子扶着,脖子歪向一边,说话都费劲:“砚之……我这落枕落得邪乎,头往右转就像被绳子拽着,疼得眼泪直掉。”

陈守义眼睛一亮:“来得正好,你用牵引针法试试。”

赵婶一听要“牵引”,吓得脸都白了:“牵引?是不是得使劲拽脖子?我可受不了……”

“不是拽,是顺着劲儿动。”陈砚之赶紧解释,“我先给您扎针,扎完您慢慢往疼的方向转,我在旁边帮着点劲,气顺了就不疼了。”

他在赵婶脖子两侧的“风池穴”附近找了两个董氏奇穴,消毒后快速下针,针尖微微向上倾斜。“您先试试,慢慢往右转头,别用劲,觉得疼就停。”

赵婶小心翼翼地转头,刚转了半寸就“哎哟”一声:“不行不行,像要断了似的!”

“我来帮您。”陈砚之左手轻轻扶住她的后颈,右手捏住针柄,往上轻轻一提,“您跟着我的劲,再试试,就像要把脖子拉长似的。”

这次赵婶居然转了一寸多,虽然还疼,但没刚才那么钻心了:“哎?好像松快了点……脖子里热乎乎的。”

“这就是牵引的作用。”陈守义在旁边说,“针往上提,她往右转,一拉一牵,把淤住的气拉开了。你再让她往左转转,顺顺气。”

陈砚之依言让赵婶左转,这次没费劲就转到位了,赵婶自己都愣了:“邪门了!刚才左转也疼,这才一会儿就没事了?”

送走赵婶,陈砚之激动得直搓手:“爷爷,真管用!她转头的时候,我明显感觉针下有股劲儿在动,就像牵着根橡皮筋。”

“那叫‘气随力行’。”陈守义呷了口菊花茶,“牵引针法的关键,是‘针力’和‘人力’得合上拍。你扎针的角度要顺着病人活动的方向,就像划船,桨得顺着水流的方向才省力,气也是这个理。”

他拿起铜人,指着背部的“华佗夹脊穴”:“《针灸大成》里说这穴治腰疼,得捻针补泻;但董氏奇穴用牵引法,扎完让病人往前弯腰,医生在针尾轻轻往下按,一弯一按,气就能顺着脊椎往下走,比单捻针快多了。”

正说着,院门口传来吆喝声,是卖豆腐的王大叔,推着车子经过,嗓门洪亮:“陈大爷,砚之,要不要豆腐?刚磨的!”

陈守义喊住他:“老王,你上次说你那老腰疼,今儿有空不?让砚之给你扎扎。”

王大叔停下车,揉着腰苦笑:“可不是嘛,阴雨天就犯,弯腰捡个豆腐都费劲。”

陈砚之赶紧请他进来,让他趴在诊床上,在他腰部两侧的董氏奇穴下针,针尖斜向脊柱。“大叔您试试,慢慢往前弯腰,膝盖别弯,我在旁边帮着点。”

王大叔依言弯腰,陈砚之右手扶住他的腰,左手捏住针柄往下轻轻按。“有感觉不?热乎劲儿往哪走?”

“往屁股蛋子上窜……”王大叔边弯边说,“哎?刚才弯腰时腰眼像卡着块石头,现在顺溜多了!”

陈砚之心里透亮了,原来牵引针法的“牵引”,不是硬拽,是顺着病人自身的劲儿,给气搭个桥。

等王大叔走后,陈守义拿起那几块竹板:“这是董老先生传下来的,牵引时垫在穴位附近,能帮着聚气。比如治腿疼,在‘足三里’扎针后,把竹板垫在膝盖下,让病人慢慢抬腿,气就能顺着竹板的方向往腿上走,比空手牵引更管用。”

他让陈砚之在自己腿上试试,陈砚之扎完针,垫上竹板,让爷爷慢慢抬腿,果然感觉针下的气感更明显了。“《针灸大成》里没说用工具辅助啊,都是靠医生的手法。”

“董氏奇穴讲究‘借势’。”陈守义说,“不光借病人的势,还借工具的势,就像种地用锄头,比用手刨省力。但工具是辅助,关键还得病人的劲儿和针的劲儿合上,不然竹板垫得再多也没用。”

下午,村西头的李大爷来取药,说起自己的老毛病:“我这胳膊举不起来,上次在镇上医院扎针,大夫让我一动不动,扎完没啥感觉。”

陈砚之笑着说:“下次您来,我给您试试牵引针法,扎针时您该咋动咋动,保准比一动不动管用。”

李大爷半信半疑:“动着扎针?不怕扎歪了?”

“就因为动,才扎得准。”陈守义接过话头,“气跟着动作走,针跟着气走,哪会歪?当年董老先生教我,说‘流水不腐’,气也得动起来才管用,老憋着不动,气就僵了。”

夕阳把药柜的影子拉得老长,陈砚之收拾着银针,忽然觉得这牵引针法的道理,就像人与人合作,得互相顺着劲,才能把事办成。《针灸大成》的针法是“医生主导”,牵引针法是“医患配合”,看似不同,却都是为了让气顺畅,病痛消散。

窗外的山楂串被风吹得摇晃,像一串串小灯笼。陈砚之知道,这牵引针法还得练,不光练手法,还得练怎么跟病人配合,怎么借势顺气。但他不急,有爷爷在旁边指点,有乡亲们愿意试,总有一天,他也能把这“放风筝”的本事练到家,让每一根针都能牵着气,顺着劲儿,飞到该去的地方,把病痛一点点牵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