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50章 霜降的红花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霜降这天,院子里的地面结了层薄霜,踩上去咯吱作响。陈砚之正在药圃里给耐寒的药材盖上稻草,指尖冻得发红,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消散。药柜上的红花被阳光照得透亮,像一粒粒凝结的血珠,散发着淡淡的辛香。

“砚之,进来看看这位老先生,腿肿得厉害。”爷爷的声音从诊室传来,带着些许凝重。

陈砚之拍掉手上的草屑,快步走进诊室。诊床上躺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右腿肿得比左腿粗了一圈,皮肤紧绷发亮,呈暗红色,按下去就是一个深深的坑,半天弹不起来。老人的儿子站在一旁,急道:“医生,我爹这腿前几天只是有点胀,昨天开始突然肿起来,还疼得厉害,晚上根本睡不着。”

陈砚之俯身查看,老人的小腿皮肤温度比别处高,轻轻一碰,老人就疼得皱眉。“大爷,这腿之前受过伤吗?”

“年轻时在工地被砸过,”老人喘着气说,“后来就总觉得腿沉,最近天凉,越发不对劲,这两天连路都走不了了。”

他搭了搭脉,脉象沉涩,再看老人的舌苔,紫暗且有瘀斑。这让他想起清代名医傅山在《傅青主女科》中提到的“瘀血肿胀”,虽说是妇科专着,但其中“瘀血不行,水湿停滞”的理论,正合老人的症状——旧伤导致瘀血阻滞经络,气血不畅,水湿内停,加上霜降后寒气凝滞,更使瘀阻加重。

“大爷,您是不是觉得这腿又胀又麻,暖和点能舒服些?”

老人点点头:“是啊,焐个热水袋能好点,一着凉就更疼。”

陈砚之走到药柜前,提笔思索。瘀血阻络兼寒湿,得活血通络、散寒祛湿并重。傅山善用红花、桃仁活血化瘀,他便以红花为君药,再配伍其他药材。同时,他想起《伤寒论》中“血不利则为水”的论述,瘀血不去,水湿难消,活血的同时必须兼顾利水。

片刻后,他写下药方:红花10克、桃仁9克、当归12克、川芎8克、牛膝10克、独活8克、秦艽8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桂枝6克、炙甘草5克。写完后,他盯着“红花10克”看了看,红花辛温,能活血通经、散瘀止痛,10克的剂量对于老人的瘀阻程度正合适,既不会太过峻猛,又能发挥药力。

爷爷这时走进来,拿起药方端详片刻,又按压老人的足三里穴,老人疼得“哎哟”一声。“老人家脾胃运化弱,”爷爷开口道,“你用茯苓、泽泻利水,但若脾失健运,水湿还会再生。傅青主虽重活血,却也常加健脾之药,可加6克白术,健脾燥湿,助水湿运化。”

陈砚之恍然大悟。脾主运化水湿,白术能健脾,让脾的“运化”功能恢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湿停滞的问题。他立刻添上“白术6克”,又想起老人腿肿沉重,牛膝能引血下行,刚好能把药力引到腿部,增强疗效。

“这方子思路,深得傅山‘瘀水同治’的精髓,”爷爷又说,“红花配桃仁,是傅山常用的活血对药;桂枝温通,助瘀血消散;独活、秦艽散寒除湿,针对霜降的寒气。再合上《伤寒论》‘血不利则为水’的理,加茯苓、泽泻利水,白术健脾,算是把几家的智慧融到一处了。”

陈砚之点点头,抓药时特意挑拣了饱满的红花,那暗红色的小花在指尖轻颤,仿佛能感受到它散瘀通络的力量。他想起傅山在书中说“瘀血不行,如江河阻滞,非疏浚不能通”,红花、桃仁就像疏浚河道的工具,能把阻塞的瘀血一点点化开。

药煎好后,呈深红色,药香里带着红花的辛烈和当归的温润。陈砚之把药递给老人的儿子,叮嘱道:“药要温服,早晚各一次,喝完后让大爷微微活动一下腿,但别累着。另外,用红花煮水,放温后泡脚,每次泡一刻钟,能助药力下行。”

老人连喝了三剂药,腿肿消了大半,疼也轻了许多。他儿子来复诊时,感激地说:“医生,我爹现在能下地走几步了,晚上也能睡着觉了。”

傍晚,陈砚之坐在诊室里,看着窗外的薄霜渐渐融化。爷爷拿着傅山的医书走进来,指着其中一页说:“傅山治瘀血,讲究‘活其血而不伤其正’,你用当归、甘草顾护正气,就是学到了这点。医道如海,各家学说就像不同的航船,能载你到不同的地方,但最终的目的地,都是‘治好病’。”

陈砚之拿出笔记本,写道:“霜降,用红花活血通络。傅山的瘀水同治,《伤寒论》的血不利则为水,都在说‘通’的道理。红花像把小钥匙,能打开瘀血的锁,再配上健脾、利水的药,就像让阻塞的江河重新流动。爷爷说,学各家之长,不是照搬,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药柜上的红花在暮色中泛着柔和的光,陈砚之看着它们,忽然觉得,那些泛黄医书上的文字,那些爷爷的教诲,都在这一味味药材里活了过来,指引着他在医道的路上,一步一步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