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94章 药量如秤,毫厘之间见功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4章 药量如秤,毫厘之间见功夫

初冬的阳光透过窗棂,在诊桌上投下菱形的光斑。陈砚之正在誊写昨日的脉案,笔尖在“黄芪15克”处顿了顿,想起爷爷常说的“药味对了,剂量错了,照样出偏差”,便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秤砣记号。

“砚之,西庄的马大叔来了,说心口疼得厉害。”爷爷的声音从外间传来,带着晨起的沙哑。

陈砚之放下笔出去,见马大叔捂着胸口坐在竹椅上,脸色发青,额头上的汗珠顺着皱纹往下淌。“昨天还好好的,今早起来劈柴,一使劲就疼得直不起腰,像有把刀在剜。”马大叔的声音发颤,去年他也犯过类似的毛病,陈砚之用了丹参饮,三剂就缓了。

“这次疼得比去年重?”陈砚之扶他躺平,按了按他的心口窝,刚碰到就疼得“哎哟”一声。

“重多了!”马大叔喘着气,“去年是闷闷的疼,这次是尖锐的疼,不敢深呼吸,一吸气就像扯着筋。”

陈砚之搭脉时神色一凛——脉象沉涩中带着点紧,像摸着生锈的铁丝,比去年的脉更滞涩。再看舌苔,舌质紫暗,舌底的青筋粗得像蚯蚓。“这次不单是气滞,瘀血堵得更厉害。”

他提笔写方,还是丹参饮的底子:丹参30克、檀香6克、砂仁6克,但在旁边添了桃仁10克、红花10克。“这两味药能破瘀,比单用丹参力道大。”

马大叔攥着药方要去抓药,爷爷忽然开口:“丹参用25克吧,他这脉虽涩,但重按还有点虚,30克怕耗了正气。”

陈砚之愣了愣,再搭马大叔的脉,果然重按下去比看着虚软些。“是我疏忽了。”他改了剂量,心里有些惭愧——去年马大叔的脉虽涩却有力,今年明显虚了些,剂量确实该减。

“药量就像秤上的星,多一钱少一钱,分量就偏了。”爷爷慢悠悠地说,“你去年用30克丹参是对的,今年他气血耗了些,就得减5克,这叫‘因时制宜’,也叫‘因人制宜’。”

马大叔走后,药铺里来了个咳嗽的姑娘,是镇上绣坊的绣娘,总低头刺绣,最近咳得越来越厉害,痰里带着点血丝。“夜里咳得最凶,嗓子像要裂开。”姑娘的声音带着沙哑,手帕上沾着淡淡的血痕。

陈砚之看她舌尖红得发亮,舌苔薄黄,脉象浮数而细。“这是肺燥伤络,得润肺止血。”他想起张锡纯用知母、贝母治燥咳的案子,写方:知母12克、川贝母8克、沙参15克、白茅根20克、甘草6克。

爷爷在一旁看了看,指着“川贝母”说:“用6克吧,这姑娘体质瘦弱,川贝性凉,8克怕伤了脾胃。”

“可她痰里有血,川贝能化痰止血……”陈砚之有点犹豫。

“止血不止靠川贝,白茅根用25克,力道够了。”爷爷拿起药杵,在铜臼里碾着杏仁,“川贝贵,且性滋腻,多了反而碍胃,她本就吃得少,再腻住了,病更难好。”

陈砚之改了剂量,心里琢磨着——就像炒菜放盐,少了没味,多了发苦,药量的多少,全看病人的体质能不能“受得住”。

午后,药铺里来了个特殊的病人——个患消渴病的老汉,喝得多、尿得多,人瘦得像根柴。“前儿在县城抓的药,喝了头晕得厉害。”老汉递过药方,上面写着“知母20克、黄柏20克、生地30克”。

陈砚之搭他的脉,细弱得像游丝,再看舌苔,光红无苔,像剥了皮的荔枝。“您这是阴虚火旺,但虚得厉害,县城那方子太猛了。”他重新写方,把知母、黄柏各减到10克,生地加到40克,又加了党参15克,“黄柏、知母是降火的,但您这火是虚火,得补着降,加党参就是怕降火太过,伤了元气。”

“药量减了,还能管用吗?”老汉有点担心。

“您看这杯子。”陈砚之指着桌上的粗瓷杯,“杯子里的水快溢了,猛一泼容易洒出来,慢慢倒才稳妥。您这身子就像这快满的杯子,得慢慢补、慢慢降。”

爷爷在一旁点头:“说得对。《伤寒论》里的方子,剂量都极讲究,麻黄汤里麻黄用三两,桂枝汤里桂枝用三两,差一点,疗效就变了。”

傍晚时分,马大叔的儿子来了,脸上带着笑:“我爹说胸口不那么疼了,能喝下半碗粥了。”他手里提着块刚杀的猪肉,“一点心意,谢谢您。”

陈砚之让他再抓两剂,把丹参减到20克,加了5克黄芪:“瘀血散得差不多了,该补补气了。”

送走马家儿子,爷爷翻着陈砚之的脉案,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剂量调整:“马大叔:丹参30克→25克;绣娘:川贝8克→6克;消渴老汉:知母20克→10克……”

“你现在懂得调整剂量了,这比单纯记住方子更重要。”爷爷指着其中一页,“去年你给李奶奶开独活寄生汤,杜仲用了15克,今年她骨质疏松重了些,你加到20克,这就对了——病深了,药的力道得跟上,但也不能一味加量,得看病人能不能扛住。”

陈砚之望着窗外渐沉的夕阳,药铺里的药香混着暮色,心里忽然亮堂起来。原来所谓“纯熟”,不光是辨得准病、用得对药,更在于拿捏得准剂量——就像厨师掌勺,盐多盐少,全看菜的分量和食客的口味;医生用药,剂量轻重,全看病人的虚实和病的深浅。

他给砚台添了新墨,在脉案本的扉页写下:“药者,兵也;量者,将也。将能统兵,兵乃有力。”写完,他想起明天还要给绣娘复诊,不知道那6克川贝用得合不合适,心里虽还有些忐忑,却比从前踏实多了——因为他知道,剂量的调整,从来不是盲目的,而是跟着病人的脉、舌、神走,就像船跟着水走,永远错不了方向。

夜色漫进药铺时,陈砚之收拾好药材,给爷爷泡了杯热茶。药柜上的铜秤在油灯下泛着光,秤砣轻轻晃动,像在提醒他:这医道,就像这杆秤,一头挑着病人的疾苦,一头挑着医者的良心,毫厘之间,容不得半点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