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69章 刺络放血辨深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葆仁堂的药碾子“咕噜咕噜”转着,陈砚之正碾着没药,空气中飘着股苦香。陈守义拎着个黑布包走进来,包里鼓鼓囊囊的,听着有金属碰撞声。“歇会儿,今儿咱不学针,学刺络。”他把布包往桌上一倒,滚出几枚三棱针、一个牛角罐,还有个装着酒精棉的铁皮盒。

陈砚之停下碾子,擦了擦手:“刺络放血?《针灸大成》里说‘凡刺络者,必刺其结上’,治瘀血重症用的,比如中风昏迷放十宣穴的血。”

“董氏奇穴的刺络法,比那讲究多了。”陈守义拿起枚三棱针,针身比普通的粗,针尖呈三角形,闪着寒光,“你看这针,《针灸大成》里的刺络针偏细,放血量少,讲究‘点到即止’;董氏奇穴用的三棱针要粗些,讲究‘量出病愈’,但也不是越多越好,得看瘀血的深浅。”

他指着墙上的人体图:“比如治静脉曲张,腿上青筋鼓得像蚯蚓,《针灸大成》可能在血海穴放几滴血;董氏奇穴得在青筋最鼓的地方,用三棱针斜着刺,放出黑血,直到血变鲜红才停,这叫‘随络而刺’,哪有瘀堵就扎哪,不按正经穴走。”

陈砚之拿起三棱针,入手沉甸甸的:“那刺的时候,深度咋掌握?扎深了怕伤着筋,扎浅了放不出血。”

“看瘀色。”陈守义让他看桌上的几张旧照片,都是以前病人的患处,“你瞧这张,青筋发黑,说明瘀血在深层,得刺深点,针尖能碰到血管壁;这张青筋发蓝,瘀血在浅层,轻轻一点就行。董老先生教我,‘色深则深刺,色浅则浅刺’,比尺子还准。”

正说着,院门口传来“呼哧呼哧”的喘气声,是村南头的高大壮,捂着膝盖蹲在地上,裤管卷着,膝盖上又红又肿,青筋像蚯蚓似的盘在上面。“砚之……快……我这膝盖疼得站不住,昨儿个跟人抬石头,压着了。”

陈守义对陈砚之说:“正好,你试试。”

高大壮一看那三棱针,吓得往后缩:“这……这针也太粗了!我怕疼……”

“就像被蚂蚁蛰一下。”陈砚之拿出酒精棉,仔细擦着他的膝盖,“您看这青筋,发黑发紫,瘀血堵得厉害,放出来就不疼了。”

他按着爷爷说的,捏住三棱针,对准最鼓的一根青筋,手腕轻轻一旋,针尖斜着刺入,再快速拔出。“噗”的一声,几滴黑血冒了出来,黏稠得像墨汁。

“哎哟——还真不咋疼!”高大壮愣了愣。

“这才刚开始。”陈砚之拿出牛角罐,在罐口抹了点凡士林,用火点燃纸团丢进去,趁势扣在放血的地方。罐子里立刻积起黑血,越积越多,慢慢变成深红色。

“您看,”陈砚之指着罐子里的血,“刚开始是黑的,现在变红了,说明新鲜血过来了,瘀血快放干净了。”

放了约莫半罐血,陈砚之取下牛角罐,用消毒棉按住伤口:“您试着动动膝盖,慢点。”

高大壮小心翼翼地弯腿,居然能弯到九十度了,刚才只能弯一点点。“神了!真不咋疼了!”他摸着膝盖,眼里全是惊喜。

送走高大壮,陈砚之擦着三棱针,心里还在突突跳:“爷爷,刚才我手都抖了,生怕扎深了。”

“正常,头回都这样。”陈守义递给他杯茶水,“你记住,刺络放血最讲究‘稳准快’,稳是手稳,准是找对血管,快是进针出针快,拖泥带水才疼。《针灸大成》里刺络讲究‘消毒后必灸’,怕伤正气;董氏奇穴不用,放完血用棉花按住就行,它认为瘀血本身就是邪气,放出去反而是补。”

他拿起个小瓷盘,里面放着几枚不同型号的三棱针:“还有针的型号,治头疼放太阳穴的血,用小号针;治腰腿疼放青筋的血,用大号针,就像喝酒,小杯喝不了烈酒,大杯才装得下。”

陈砚之指着盘里一枚带倒钩的针:“这针咋用?看着吓人。”

“这叫‘锋钩针’,专挑筋膜里的瘀堵。”陈守义拿起针比划,“比如有人脖子后面有个硬疙瘩,按上去疼,那是筋膜粘连,用锋钩针轻轻一挑,把粘连的地方松开,再放几滴血,立马就软了。《针灸大成》里没这针,这是董氏奇穴的独门家伙。”

说话间,西院的马大爷颤巍巍走进来,手里捏着块手帕,捂着嘴直咳嗽,手帕上沾着点血丝。“砚之,我这嗓子疼得像吞了刀子,咳得胸口都疼。”

陈守义看了看他的嗓子,又摸了摸他的脉:“是肺热瘀堵,放放少商穴的血。”

陈砚之取来小号三棱针,在马大爷的拇指指甲根外侧找少商穴:“大爷您忍一下,就一下。”他快速点刺,挤出几滴血,刚开始是黑的,挤了几下变成鲜红。

“哎?嗓子里凉丝丝的!”马大爷惊讶道,“不那么烧得慌了。”

“这就是刺络的好处,”陈砚之帮他按住伤口,“肺热得泻,放血比吃药来得快。”

马大爷走后,陈守义拿出本线装书,里面夹着几片干枯的花瓣:“这是凌霄花,刺络后要是伤口有点肿,捣成泥敷上,能止血消肿。董氏奇穴讲究‘针药并用’,刺络也不例外,但不用《针灸大成》里的艾灸,嫌艾灸太燥,容易上火。”

陈砚之翻着书,忽然看到一页画着刺络后的禁忌:“放血后不能吃辛辣?”

“对。”陈守义点头,“辛辣生热,会让刚放出去的瘀血又回来,就像刚扫干净的屋子,又扔进去垃圾。得吃点清淡的,小米粥、青菜,帮着气血恢复。”

夕阳把爷孙俩的影子投在墙上,陈砚之看着那几枚三棱针,忽然觉得刺络放血的学问,就像疏通河道,瘀堵严重了,光靠水流冲不行,得用工具把淤泥挖出来,河水才能顺畅。《针灸大成》的刺络是“细水长流”,董氏奇穴的刺络是“清淤见底”,方式不同,目的都是让气血畅通。

药碾子还在角落里转着,没药的苦香混着三棱针的金属味,在葆仁堂里慢慢散开。陈砚之知道,这刺络法得练上百次才能得心应手,既要敢下手,又要懂分寸,但他心里有底——有爷爷在旁边盯着,有乡亲们愿意信他,总有一天,他也能把这放血的本事练到家,让每一滴瘀血都能恰到好处地离开身体,把清爽和舒坦,还给那些受苦的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