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257章 槐花糕里的念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砚之刚把晒好的槐花瓣收进竹篮,就听见院外传来“噔噔”的脚步声,是归燕堂的小徒弟春桃,扎着双丫髻,鬓角还沾着点面粉,手里拎着个陶瓮,瓮口用红布盖着,一路晃得“咕咚”响。

“陈大夫!陈爷爷!”春桃跑进院,把陶瓮往石桌上一放,红布一掀,一股甜香涌出来——是满满一瓮槐花糕,黄澄澄的,上面撒着层白芝麻,“师父让我送来的,说这是晚晴姐学着做的,用了您说的红糖,让您尝尝火候到没到。”

陈守义凑过去闻了闻,捻起一块掰开,里面的槐花碎亮晶晶的:“嗯,面发得透,槐花也没蒸老,不错不错。”他往嘴里塞了一块,边嚼边点头,“就是红糖少了点,再搁一勺更对味。”

春桃从兜里掏出个油纸包,打开是块巴掌大的槐花糕:“这是晚晴姐单独给您留的,说特意多加了红糖,还放了点您上次说的薄荷碎,说让您提提神。”

陈砚之接过尝了口,薄荷的清凉混着槐花的甜,果然比瓮里的更爽口:“晚晴这手艺,快赶上李奶奶了。”

“她昨儿熬了半宿呢,”春桃蹲在竹篮边看槐花瓣,“蒸坏了三笼,手上烫了俩泡,还不让说。她说‘陈爷爷和陈大夫帮了咱那么多,这点糕要是做不好,太丢人了’。”

陈守义的手顿了顿,把那块加了薄荷的糕又掰了一半,塞给春桃:“你也吃,跑腿辛苦。回去告诉你师父,就说糕做得好,让晚晴别往心里去,谁学手艺没烫过手?我年轻时候熬膏药,胳膊上的疤比这糕还多。”

春桃啃着糕,含糊不清地说:“师父早说了,还让晚晴姐跟您学熬膏药呢。她说您熬的紫草油,比镇上药铺卖的管用,去年她娘烫伤,抹了三次就结疤了。”

“想学就来,”陈守义往瓮里又抓了块糕,“熬膏药不难,难的是火候——就像蒸槐花糕,火大了发苦,火小了发黏,得像哄娃娃似的,慢慢瞅着。”

正说着,院门口的铜铃响了,是张屠户媳妇,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鼓鼓囊囊的:“陈大夫,我来学种薄荷了!我家那口子非让我把这袋玉米面带来,说给您蒸窝窝吃。”

“来得正好,”陈砚之指着院角的薄荷丛,“我刚浇了水,正好能分几棵。”他蹲下来,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挖起一丛,根须上带着湿漉漉的土,“您看这根,得带着土坨移,不然容易蔫。回去种在陶盆里,放窗台上,见点散光就行,别暴晒。”

张屠户媳妇学得认真,掏出个小本子记着:“浇水呢?一天一次?”

“不用,”陈守义在旁边搭话,“见干再浇,浇就浇透。薄荷皮实,渴点没事,就怕涝。就像人,饿两顿死不了,撑着了准生病。”

“您说得太对了,”张屠户媳妇笑,“我家那口子就是,顿顿吃撑,现在大肚腩跟怀孕似的,说他还不听。”

“让他多吃点薄荷煎蛋,”陈砚之递过一把新鲜薄荷,“薄荷能消食,比吃健胃消食片舒坦。您回去试试,鸡蛋打散了,把薄荷切碎拌进去,少搁点盐,香得很。”

春桃突然拍手:“我知道!上次晚晴姐做过,师父一顿吃了仨,还说‘比肉蛋好吃’。”

正说着,院外传来咳嗽声,是李奶奶拄着拐杖来了,身后跟着她孙子小石头,手里攥着束野菊花,黄灿灿的。“小砚子,听说你要蒸槐花糕?”李奶奶坐在石凳上,喘了两口,“我来讨个方子,小石头总吵着要吃甜的,买的糕点太贵,想自己做。”

“这有啥难的,”陈砚之从竹篮里抓了把槐花瓣,“您把花瓣洗干净,控干水,拌点面粉,少搁点盐,蒸锅上汽后放进去,蒸十分钟就行。想吃甜的,就蒸好后撒点红糖,比买的实惠。”

小石头把野菊花递过来,仰着小脸说:“陈叔叔,这个给你,娘说菊花能泡茶,治咳嗽。”

“谢谢你啊小石头,”陈砚之接过花,插在窗台上的空瓶里,“你娘呢?咋没跟你一起来?”

李奶奶叹了口气:“她去镇上给人缝衣裳了,想多挣点钱,给小石头买个新书包。这孩子懂事,总说‘娘别累着’,背地里却偷偷捡瓶子卖,说要给娘买膏药——他娘的手总裂口子,贴了好多都不管用。”

陈守义放下手里的糕,起身往药柜走:“我这儿有罐冻疮膏,是去年用猪油和蜂蜜熬的,治手裂管用。砚之,再抓点地骨皮和桑白皮,让她泡水洗手,能去燥。”

张屠户媳妇在旁边说:“李奶奶,我那儿有块新布,给小石头做书包正好,您拿去用,别让他娘再熬夜缝了。”

“这咋好意思……”李奶奶的眼圈红了。

“有啥不好意思的,”春桃把瓮里的槐花糕往她面前推了推,“您尝尝晚晴姐做的糕,可甜了。她说‘乡里乡亲的,帮衬着是应该的’,就像您当年总给她娘送菜似的。”

李奶奶的手有些抖,拿起块糕慢慢嚼着,眼泪掉在糕上,却笑了:“甜……真甜。比我年轻时吃的还甜。”

陈砚之看着这一幕,突然觉得这满院的槐花香里,藏着的不只是春天的味道。晚晴熬半宿学做糕,是念想;张屠户媳妇送布,是念想;李奶奶记着当年的情分,也是念想。就像爷爷熬的紫草油,不只是治烫伤的药,更是把“能帮一把是一把”的念想,熬进了油里,传了下去。

春桃要走时,陈砚之往她包里塞了些薄荷籽:“让晚晴也种种,夏天泡水喝,熬药时加一点,病人爱喝。”

春桃点点头,蹦蹦跳跳地跑了,陶瓮晃出的甜香,跟着她的脚步声飘远了。张屠户媳妇捧着薄荷苗,小心翼翼地像捧着宝贝:“我回去就种上,等长好了,给您送点来泡水。”

李奶奶也站起来,手里攥着那罐冻疮膏,说:“我也回去了,让小石头他娘赶紧试试。等我蒸了槐花糕,第一笼就给您送来。”

院门口的铜铃“叮铃”响着,送她们走远了。陈守义坐在石凳上,看着窗台上的野菊花,突然说:“你看这花,没人管也开得旺,就像这些娃,看着不起眼,心亮着呢。”

陈砚之往竹篮里又添了些槐花瓣,阳光透过花瓣照进来,红得像琥珀。他知道,这些花瓣蒸成糕,会带着薄荷的凉、红糖的甜,还有那些说不出的暖,进到每个人的心里,像颗种子,慢慢长出新的念想。

风又吹过,槐花瓣落在石桌上的陶瓮边,像给这份甜,又添了点温柔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