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320章 梅雨季的湿邪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梅雨季的雨下得黏黏糊糊,葆仁堂的门槛都洇出了一圈深色的水痕。陈砚之正用桐油擦拭药柜,林薇蹲在地上,往墙角的炭盆里添了把干燥的艾叶——这是为了驱散屋里的潮气,免得药材发霉。

“咳咳……”门口传来一阵咳嗽声,一个穿雨衣的中年女人掀开门帘,雨水顺着她的发梢滴在青砖上,汇成小小的水洼。“陈医生,林医生,救命啊……”女人的声音带着哭腔,手里紧紧攥着块湿透的手帕。

陈砚之放下桐油布:“先坐,慢慢说。”林薇递过干毛巾,又倒了杯生姜红枣茶,“暖暖身子,雨天着凉最易生湿。”

女人接过茶杯,指尖冰凉:“我叫赵兰,就住隔壁巷子。这半个月总觉得身上沉,像背了袋沙子,头也昏昏沉沉的,身上还长了些红疙瘩,痒得钻心。”她说着掀起袖口,胳膊上果然布满了淡红色的丘疹,有些已经被挠破,渗着水。

林薇凑近看了看,又轻轻按了按女人的手腕:“脉象濡缓,舌体胖大,苔白腻——这是典型的湿邪缠身啊。”

陈砚之摸了摸女人的后颈,皮肤黏腻腻的:“是不是总觉得累?大便也不成形?”

赵兰连连点头:“对对对!每天下班回家,倒在沙发上就不想动,大便黏在马桶上冲不净,我还以为是肠胃不好呢。”

“这不是肠胃的事,是湿邪困脾。”陈砚之转身往药柜走,“梅雨季湿气重,你上班骑电动车,雨衣捂着不透气,湿邪顺着毛孔就钻进去了。”

林薇已经找出了藿香和佩兰:“这两味是‘祛湿双宝’,藿香能解表化湿,佩兰可芳香化浊,加在一起,正好对付你这外感的湿邪。”

“光用藿香佩兰不够,”陈砚之抓出苍术和白术,“苍术燥湿健脾,白术益气健脾,一攻一补,才能把脾盘活。脾主运化,脾醒了,湿邪才能排出去。”

赵兰听得认真,又问:“那我身上的红疙瘩咋办?痒得我夜里都睡不着。”

“加些地肤子和白鲜皮,”林薇在药纸上写下药名,“这两味是治湿疮的能手,能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煎水外洗,红疙瘩很快就消。”

陈砚之补充道:“再给你加味茯苓,既能健脾,又能利水,帮你把湿邪从小便排出去。对了,你家是不是住在一楼?”

赵兰愣了愣:“是啊,你咋知道?”

“湿邪重的人,多半住低楼层或潮湿的地方。”陈砚之把药材包好,“回去用砂锅煎药,头煎喝,二煎用来泡澡,连喝带洗,三天就能见效。另外,电动车雨衣别用塑料的,换件透气的布雨衣,下班回家先换干爽衣服,别穿着湿雨衣坐沙发。”

林薇又想起什么:“对了,你家炒菜是不是爱放猪油?”

赵兰笑了:“我老公就爱吃猪油炒菜,说香。”

“暂时别吃了,”林薇摇摇头,“肥甘厚味会让湿邪更顽固,改用菜籽油,再加点生姜片爆锅,能散寒化湿。”

陈砚之已经把药方写好,递过去时特意叮嘱:“煎药要用砂锅,别用铁锅,金属会影响药效。水要加够,大火烧开转小火煎二十分钟,倒出药汁后,再加水煎十五分钟,两次的药汁混在一起,分早晚两次喝。”

赵兰接过药包,又问:“那我平时能吃点啥?总不能一直忌口吧?”

“红豆、薏米、冬瓜,这些都是祛湿的好东西,”林薇笑着说,“周末炖锅冬瓜排骨汤,少放盐,既能补营养,又能利水。对了,吃完晚饭别躺着,绕着巷子走两圈,让气血动起来,湿邪也跟着散。”

陈砚之又想起一事,从抽屉里拿出几片艾灸贴:“这个贴在肚脐上,里面有艾绒和干姜,能温阳化湿,晚上贴,早上揭下来,比暖水袋管用。”

赵兰捧着药包和艾灸贴,心里踏实了不少:“太谢谢你们了,比医院的医生说得明白多了。”

“等你好了,帮我们给街坊邻居捎个话,”林薇送她到门口,“梅雨季别贪凉,空调温度别太低,早上多晒被子,能少生好多病。”

赵兰走后,雨还在下。陈砚之看着药柜上的苍术,忽然道:“刚才忘了说,让她用苍术煮水拖地,家里的湿气也能除一除。”

林薇笑着往炭盆里添了把艾叶:“没事,下次她来复诊再说。这梅雨季啊,湿邪就像账上的欠账,得一笔一笔慢慢还,急不得。”

陈砚之拿起桐油布,继续擦拭药柜:“可不是嘛,咱们这葆仁堂,就是帮人清湿邪账的地方。”

雨声淅淅沥沥,炭盆里的艾叶香混着药柜上的药香,在屋里慢慢散开。墙角的艾草青烟袅袅,像在给这梅雨季的湿邪,悄悄记着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