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343章 老咳喘遇新方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葆仁堂的木门被推开时,带着一身晨露的老爷子拄着拐杖走进来,咳得腰都弯成了弓,手里还攥着个用布包着的旧药罐。“小陈医生,小林医生,”他喘得厉害,每说一个字都像扯着风箱,“再不给我想想办法,我这把老骨头,怕是熬不过这个冬天了。”

陈砚之赶紧扶他到椅子上坐下,林薇递过温水,老爷子喝了两口,才算顺过一口气。“这咳喘病跟着我快二十年了,春天犯,秋天也犯,尤其到了这忽冷忽热的时节,夜里根本躺不平,一躺下就像嗓子里塞了团棉花,咳得直冒冷汗。”他掀开布包,里面是个黑黢黢的药罐,“之前抓的药喝了半个月,刚开始还行,后来就不管用了,你们看看,是不是得换个方子?”

陈砚之伸出手指搭在老爷子腕上,指尖感受着那沉细而滑的脉象,又看了看他舌头上厚厚的白腻苔,抬头对林薇说:“脉滑数,苔白腻,还是痰湿阻肺的老问题,但这次听着痰声,比上次稠了些,怕是有化热的苗头。”

林薇凑近听了听老爷子的呼吸,果然喉咙里呼噜呼噜响,像含着口浓痰咳不出来。“爷爷,您最近是不是偷偷吃了甜的?”她记得上次反复叮嘱过忌甜食。老爷子有点不好意思:“前儿孙子来看我,带了两盒蜂蜜蛋糕,没忍住,吃了两块……”

“得,痰湿遇甜更黏,这痰自然更难咳出来了。”林薇无奈地摇摇头,转身从药柜里抽出自制的药粉,“先试试这个,含一小勺,能暂时把痰化开点,您先咳出来舒服舒服。”

老爷子含上药粉,没过两分钟,果然一阵剧咳,咳出大团黏腻的黄痰,虽然咳得脸红脖子粗,过后却长长舒了口气:“痛快!刚才那股堵着的劲儿总算松了。”

陈砚之已经在纸上写药方了,笔尖划过纸张沙沙响:“上次用的二陈汤底子得调调,痰湿快化热了,得加些清痰热的药。”他念着药名,声音清晰,“茯苓、半夏、陈皮还得要,燥湿化痰;加桑白皮、瓜蒌皮,清泻肺热;再来点苏子、莱菔子,降气平喘。对了,老爷子您是不是总觉得胸口闷得慌?”

老爷子连连点头:“可不是嘛,像压着块石头。”“那就再加厚朴,理气宽胸。”陈砚之把方子递给林薇,“你看看,这剂量得拿捏好,老爷子年纪大了,不能用太猛的药。”

林薇接过方子,指尖点着“桑白皮”那一行:“桑白皮用十二克就行,别超了,免得苦寒伤胃。瓜蒌皮用十五克吧,既能化痰又能宽胸,比单用瓜蒌子更合适,他这年纪,润肠的功效反而用不上。”她抬头问老爷子,“您最近是不是总觉得口渴,想喝凉的?”

老爷子愣了一下:“还真是,夜里咳醒了,总想来杯凉水才舒坦,我还以为是天燥呢。”“这就是痰湿化热的意思,”林薇在方子上添了一味芦根,“加十克芦根,既能清热,又能生津,还不苦寒,适合您这老底子。”

陈砚之在一旁补充:“煎药的时候,记得把芦根切成段,先煎十分钟,再下其他药。每天早晚各喝一次,喝的时候别太烫,温温的最好。对了,那些蜂蜜蛋糕、甜面包,可千万别再碰了,实在想吃,煮个梨水,少放两粒冰糖意思意思就行。”

老爷子接过方子,又从布包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次的药方和反应:“我记着呐,上次小林医生说的忌口,我都写这儿了。”他指着其中一页,“你看,这是三年前你们爷爷给我开的方子,当时喝了就特管用,现在还能照着抓吗?”

林薇凑过去看,本子上的字迹苍劲有力,是陈爷爷的笔锋。“爷爷这方子侧重温化寒痰,您现在有热象了,不能直接用。”她耐心解释,“不过这里面的苏子、白芥子,我们这次也用到了,只是剂量调了些,您放心,治痰湿的底子没变。”

陈砚之已经把药抓好了,用牛皮纸包好,又在纸上写清楚煎法:“先泡半小时,大火烧开转小火,煎二十五分钟,倒出药汁;再加冷水,烧开后煎二十分钟,两次药汁混在一起,分早晚两次喝。”他把药包递给老爷子,“喝完这五付再来复诊,到时候根据情况再调方子。”

老爷子颤巍巍地接过药包,又咳了两声,却明显比刚进来时顺畅多了:“还是你们这儿靠谱,我那老伙计,前阵子咳得比我还厉害,在别处抓药总不见好,我让他明天也来看看。”

“随时来就行,”林薇送他到门口,“路上慢着点,别被风吹着。”老爷子回头摆摆手,脚步虽慢,却比来时稳当多了,拐杖敲在青石板上,笃笃作响,像在数着日子,盼着这咳喘病能早点好透。

陈砚之看着老爷子的背影,对林薇说:“爷爷以前总说,治老慢病就像熬汤,得小火慢炖,急不得。这次加了清痰热的药,说不定能让他安稳过个冬。”

林薇点头,把老爷子的病历卡收好:“等下把方子抄一份存起来,下次复诊好对比。对了,刚才那药粉好像剩不多了,我再做点备着,秋冬咳喘的人多,总用得上。”

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摊开的药方上,那些带着草木气息的药名,在两人的讨论声里,渐渐织成一张细密的网,把那些难缠的病痛,一点点兜住、化解,让每个走进葆仁堂的人,都能带着点踏实的希望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