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399章 膏香伴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春雨还在淅淅沥沥下着,葆仁堂的屋檐垂着串珠似的水线,把“葆仁堂”三个字洗得越发清亮。陈砚之刚送走李奶奶,正低头在药方上补写“忌食生冷”四个字,林薇就举着个小铜锅跑过来,锅底还沾着点黑褐色的膏渣。

“砚之砚之,你闻这味儿!”她把锅凑过来,一股焦香混着药气扑过来,“爷爷说这锅松香熬得正好,‘挂旗’了!”

陈砚之放下笔,用竹片刮了点膏渣看了看,又捻起一点搓了搓,笑道:“确实成了,你看这黏度,能拉出细丝还不断,就像爷爷说的‘拔丝苹果’那劲儿。”他往锅里瞅了眼,“加了血竭和儿茶没?张大爷那老寒腿,得靠这俩把膏药的劲儿往骨头缝里送。”

“早加了!”林薇得意地拍了拍围裙,“按爷爷教的,血竭研成粉,等膏体凉到不烫手再撒,儿茶提前用黄酒泡了三天,药效全泡出来了。对了,张大爷刚才说他贴膏药总觉得‘够不着’疼点,我在膏药中心挖了个小坑,填了点麝香粉,他说一贴上就觉得‘嗖’地一下钻进去了,直夸你厉害呢!”

正说着,张大爷拄着拐杖从里屋挪出来,膝盖上的膏药贴得整整齐齐,脸上红光满面:“小陈大夫,真神了!刚贴上去没五分钟,那股热乎劲儿就从膝盖窜到腰了,比上次的膏药带劲多了!”他撩起裤腿,指着膏药边缘,“你看这贴合度,跟长在皮肤上似的,不卷边不硌得慌,小林姑娘这手艺,越发地道了!”

林薇被夸得脸通红,摆手道:“是陈砚之教我的,他说贴膏药跟盖房子似的,边缘得压实,不然潮气钻进去就白搭。”

陈砚之正在给张大爷写调理方,闻言抬头笑:“您这是寒凝血瘀,光靠膏药外治还不够。我在方子上加了当归和鸡血藤,当归补血活血,鸡血藤通经活络,就像给膏药找了个‘帮凶’,里应外合,好得快。”他把方子递过去,“每天煎一剂,分早晚喝,药渣别扔,用布包起来热敷膝盖,跟膏药凑一对,效果翻倍。”

张大爷接过方子,又叹了口气:“说起来也怪,我们小区老王,跟我同岁,也是腿疼,贴你这膏药却喊烧得慌,这是咋回事?”

陈砚之想了想:“王大爷是不是总觉得口干舌燥,小便发黄?”

“对对对!”张大爷一拍大腿,“他总说嘴里发苦,晚上睡不着,脾气还躁得很。”

“那他就是湿热痹阻,跟您的寒凝血瘀正相反。”陈砚之拿起桌上的膏药样本,“您看,给您的膏药是黑褐色的,加了肉桂、细辛这些热乎药;给王大爷的得是黄绿色,得掺黄柏、苦参这些凉性药,不然他贴了准上火。”

林薇凑过来说:“我昨儿给王大爷配膏药,特意加了薄荷脑,他贴上去说‘凉丝丝的’,刚才打电话来,说夜里居然能睡沉了。”她转身从药柜里拿出个小瓷瓶,“这是我按爷爷的方子调的,青黛、滑石粉、薄荷脑按3:2:1配的,专治湿热型的关节肿,王大爷说抹上去比痱子粉管用多了。”

这时爷爷端着个砂锅从厨房出来,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泡,飘出股酸香。“来,尝尝这酸梅汤,加了陈皮和甘草,解腻又祛湿。”他把碗分给众人,“小林刚才问为啥王大爷贴膏药得起疹子,砚之你给说说。”

陈砚之喝了口酸梅汤,清了清嗓子:“王大爷那疹子是湿热往外透的反应,跟李奶奶的不一样。李奶奶是湿气重,疹子凉丝丝的;王大爷是热重,疹子摸着发烫,还起小水疱。所以给王大爷的膏药得加炉甘石粉,既能收湿又能止痒,而李奶奶得用紫草油,紫草能凉血,对付凉疹子正好。”

林薇点头晃脑地接话:“就像种地,旱了得浇水,涝了得排水,不能一刀切!”

张大爷听得直点头:“难怪人家说你们葆仁堂的膏药‘一人一方’,原来这里头门道这么多。不像我以前在药房买的,管你啥毛病,全是一个味儿的膏药,贴了跟没贴似的。”

正说着,门口的风铃响了,王大爷被儿子扶着进来,一进门就扯着嗓子喊:“小陈大夫,小林姑娘,你们这膏药神了!我那膝盖不烫了,就是还有点僵,你再给瞅瞅?”

陈砚之放下碗迎上去,林薇则麻利地拿出新熬的膏药,两人相视一笑——这春雨里的膏香,还得继续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