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402章 膏方传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午后的阳光斜斜切进葆仁堂,在青石板上投下窗棂的影子。陈砚之蹲在灶台前,手里捏着块黑膏药反复揉搓,膏体在掌心慢慢变软,透出当归和川芎的醇厚药香。林薇坐在对面的小马扎上,手里捧着本线装的《膏方集要》,时不时抬头瞅瞅他的手法。

“爷爷,您看我这‘去火毒’的步骤对不?”陈砚之把膏药往涂了麻油的青石台上一摔,发出“啪”的轻响,“按您说的,得反复捶打三百下,让膏体里的火气散出去。”

里屋藤椅上的爷爷慢悠悠抽着旱烟,烟雾在阳光里绕成细圈:“差着点意思。你看这膏边,还有点发僵,是捶打的时候劲儿没匀。得像揉面团似的,手腕带劲儿,不是光靠胳膊使力。”

林薇赶紧在书上画了个小记号:“我记下来了,捶打时手腕要转着圈用力。对了爷爷,昨天给刘大爷贴的膏药,他说贴完觉得心口发闷,是不是加的肉桂太多了?”

“傻丫头,”爷爷磕了磕烟锅,“刘大爷有高血压,你忘啦?肉桂性热,能升血压,给他用得换成桂枝,温通经脉的劲儿不差,还没那么燥。”

陈砚之闻言停下手里的活:“难怪我总觉得刘大爷的方子差点啥,原来是没考虑他的基础病。那我这锅新熬的膏药,得把肉桂换成桂枝,再加点桑寄生,既补肝肾又能降压。”

正说着,门帘被推开,刘大爷的儿子拎着个果篮进来,脸上带着笑:“小陈大夫,我爸让我送点水果,说昨儿换了膏药,心口不闷了,晚上还多吃了半碗饭。”

“快进来坐,”林薇搬过椅子,“您爸这是寒湿痹阻合并高血压,之前的膏药太燥,换成桂枝就温和多了。”她指着灶台上的膏药,“这锅特意加了桑寄生,您回去让大爷贴的时候,记得每天只贴四小时,别贪多。”

刘大爷的儿子连连点头:“哎哎,记着呢。我爸还说,你们这膏药看着不起眼,比医院开的药膏强多了,贴上去不刺痒,还透着股舒服的热乎劲儿。”

陈砚之正在调整药方,闻言抬头笑:“外用药讲究‘透皮吸收’,得让药性慢慢渗进去,不能太猛。您看这方子,内服的用了独活、杜仲,配合膏药里的桂枝、桑寄生,内外都照顾到,才能又安全又有效。”他指着药方上的字,“您看这剂量,独活10克、杜仲15克,这俩是治腰膝疼痛的主力,但独活性温,不能多放,不然容易上火;杜仲得用盐炒过的,补肾的劲儿才够,还能兼顾降压。”

爷爷这时从里屋出来,手里拿着个小陶罐:“小刘,这个你拿着。”罐子里是褐色的药粉,“这是钩藤和菊花碾的,让你爸每天泡水喝,能辅助降压,还能缓解关节疼引起的头晕。”

“谢谢您老!”刘大爷的儿子接过陶罐,又好奇地问,“这熬膏药的手艺,是不是得学很多年啊?我看小陈大夫和小林姑娘年纪轻轻,怎么这么懂行?”

“都是老爷子手把手教的,”林薇笑着说,“就拿这膏药来说,光是选油就得学半年,麻油要陈年的,菜籽油得过滤三次,不然熬出来的膏药容易过敏。”她拿起块膏药坯,“您看这颜色,得是黑中带亮,像块墨玉,要是发灰,就是火候没到;要是发亮过头,又太燥,都不行。”

陈砚之补充道:“还有摊膏药的手艺,林薇练了三个月才出师。边缘得摊得薄厚均匀,不然贴的时候容易卷边,还得留着一圈空白,方便揭下来。”

刘大爷的儿子听得直咋舌:“原来这里头这么多门道。我有个老战友,也有老寒腿,我让他也来看看?”

“来吧,”陈砚之收拾着药材,“但得让他来之前说说自己的情况,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咱们好提前调方子。治关节病就像量体裁衣,得按每个人的情况来,不能一套膏药贴到底。”

送走客人,林薇继续捶打膏药,掌心渐渐沁出细汗:“陈砚之,你说咱们啥时候能像爷爷这样,一眼就看出病人的问题在哪?”

“慢慢练呗,”陈砚之帮她擦了擦额角的汗,“爷爷常说,学医就像熬膏药,得有耐心,火候到了,自然就成了。”

爷爷坐在门口的石凳上,看着两个年轻人忙碌的身影,嘴角噙着笑。阳光穿过药圃里的艾草,在他们身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混着膏药的香气,在葆仁堂里慢慢晕开——这门手艺,就像这锅熬了又熬的膏药,在时光里沉淀着,温暖而扎实,总会在需要的地方,散发出恰到好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