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414章 寒极膏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腊八节的雪下得绵密,葆仁堂的屋檐积了半尺厚的雪,檐角垂下的冰棱像串水晶帘子。陈砚之蹲在青石台前,手里捏着块黑膏药反复抻拉,膏体在掌心拉出银丝般的长丝,混着麝香的清冽与当归的醇厚,在暖融融的屋里漫开。

“林薇,把那罐鹿角胶切碎。”他头也不抬,鼻尖沾着点膏药渣,“今儿最冷,王奶奶的膝关节炎怕是扛不住,加三钱鹿角胶,补肝肾的劲儿更沉。”

林薇踩着小凳从药柜顶层够下瓷罐,打开时一股腥甜气飘出来:“这是去年秋猎收的梅花鹿角,胶熬得跟琥珀似的。”她用铜刀细细切碎,碎末落在白纸上像撒了把碎金子,“爷爷说鹿角胶‘温而不燥’,比鹿茸稳妥,适合王奶奶这把年纪,对吧?”

“正是,”陈砚之接过鹿角胶碎末,揉进膏药坯里,膏体顿时变得更温润,“她肝肾亏虚多年,光靠散寒不够,得补着治。你看这膏药,加了鹿角胶,贴上去是‘润热’,不是‘燥火’,贴着舒服。”

话音未落,门帘被“吱呀”推开,王奶奶的孙子扶着老人进来。老太太裹着件紫貂坎肩,膝盖上缠着厚厚的羊绒护膝,一进门就打了个寒颤:“小陈大夫,这鬼天气,我这腿像被冰锥扎着疼……”

陈砚之赶紧扶老人坐近炭盆,又往盆里添了块银丝炭:“奶奶先暖暖,我这就给您贴新膏药。”他掀开护膝,见老人膝盖肿得发亮,皮肤紧绷得像要裂开,“还是老毛病,寒凝血瘀加肝肾不足,今儿的膏药加了鹿角胶,贴完准能舒服点。”

林薇已经把膏药在炭火上烤软,用竹刀慢慢摊开:“奶奶您看,这膏药里掺了点酥油,是我昨儿用羊奶熬的,贴在皮肤上不冻裂,揭的时候也不疼。”她把膏药往膝盖上贴时,特意避开最肿的地方,“我轻点儿按,您要是觉得烫就说一声。”

王奶奶的孙子在旁边看着,忍不住问:“大夫,我奶奶这腿,贴到开春能利索不?她总念叨想去公园看桃花。”

陈砚之正给老人搭脉,指尖下的脉搏细弱却带着点韧性:“能!但得按腊八的规矩调方子。”他指着桌上的药方,“您看这内服的金匮肾气丸加减,加了杜仲和牛膝,杜仲用盐水炒过,补肝肾的劲儿更沉;牛膝能引药下行,专攻膝盖,就像给骨头缝里填了层棉絮,慢慢焐着。”

他顿了顿,又指着膏药:“这鹿角胶配当归,就像给气血加了‘燃料’,一边补,一边通。腊八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这时候把肝肾补起来,开春阳气生发,病就好得快。”

林薇这时已经把膏药贴好,用羊绒护膝轻轻裹上:“奶奶,您贴完试试按揉太溪穴,就在脚脖子内侧那坑窝里。按到发酸就多揉会儿,能帮着膏药里的药劲儿往肾经上走,补肝肾的效果更好。”

王奶奶依着试了试,没多久就“哎哟”一声:“酸!酸到后腰眼了!”

“酸就对了,”陈砚之笑着递过个保温杯,“这里头是核桃枸杞茶,您时不时喝两口。核桃补肾,枸杞养肝,跟膏药配着来,里外都补。”

正说着,门帘又动了,进来个穿军大衣的壮汉,怀里抱着个裹得严实的小孩——孩子约莫五六岁,小脸冻得通红,被裹在大人怀里,小腿不自然地蜷着,一放下就“哇”地哭了:“腿疼……腿疼……”

陈砚之上前查看,见孩子膝盖又红又肿,摸上去滚烫:“这是急性风湿热,跟王奶奶的寒证正相反。”

林薇刚要拿温经膏,闻言赶紧停手:“那得换凉血膏?加青黛和紫草?”

“换!”陈砚之转身抓药,“再加石膏粉,这孩子舌红苔黄,是热邪盛,石膏能清热泻火,比单用冷敷强,不伤骨头。”他转头对壮汉说,“您家孩子是不是总爱吃零食?尤其辣条、薯片这些?”

壮汉挠挠头:“是啊,管不住嘴,天天缠着要。这跟腿疼有关系?”

“关系大了,”陈砚之拿起笔,“这些零食湿热重,孩子脾胃弱,运化不了,湿热就往关节里钻。这内服的方子,用了白虎汤加桂枝,白虎汤清阳明热,桂枝通经络,既能退烧,又能止痛。熬药时少放糖,免得助湿。”

林薇已经把凉血膏烤软,用竹刀摊开:“叔叔您看,这膏药是青灰色的,加了薄荷脑,贴上去凉丝丝的,孩子能接受。”她把膏药往孩子膝盖上贴时,动作轻得像拈羽毛,“我给您备了瓶炉甘石洗剂,要是起疹子就擦擦,止痒。”

孩子贴上膏药,果然不哭了,只是小声抽噎:“凉凉的……不那么疼了……”

壮汉松了口气,又问:“大夫,这病能去根不?村里老人说,小孩腿疼长大了会落毛病。”

“能去根,但得忌口,”陈砚之把药方递过去,“零食别吃了,多喝小米粥、南瓜粥,养脾胃。等好了,我再给您开点调理脾胃的药,把底子补起来,就不容易复发了。”

王奶奶在一旁看着,忽然对孙子说:“你看这小弟弟多可怜,以后可别学他乱吃零食。”

送走两拨客人时,雪下得更大了。林薇把新熬的膏药收进陶瓮,陈砚之正在灶台前翻动药渣,准备熬熏洗用的汤药。爷爷坐在窗边,看着这一切,忽然开口:“腊八调膏,最讲‘辨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就像冬雪夏冰,各应其时,差一点都不行。”

陈砚之点头,往药渣里加了把艾叶:“您说得是。就像这熏洗液,王奶奶用加了花椒、生姜的,孩子用加了薄荷、金银花的,虽都是熏洗,药性却天差地别。”

林薇给炭盆添了块炭,看着窗外的雪,忽然笑了:“不管寒的热的,贴了咱们的膏药,都能舒服点。这葆仁堂的膏香,就是这大冷天里的暖气吧?”

陈砚之没说话,只是低头舀起一勺刚熬好的膏药,在阳光下看了看——膏体黑亮,像块浸了药香的墨玉,正随着他的动作,缓缓拉出银丝般的长丝,把屋里的暖与窗外的寒,轻轻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