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416章 雨湿膏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暮春的雨下得绵密,葆仁堂的屋檐垂着水帘,把“葆仁堂”三个字浸得愈发深沉。陈砚之刚把最后一本医案码回书架,就听见门帘“哗啦”一响,带着股湿冷的风。

“陈大夫,林姑娘,救救我家老头子!”王婶扶着个老汉闯进来,老汉的裤腿卷着,右膝盖肿得像发面馒头,沾着泥的手死死攥着拐杖,脸憋得发紫。

林薇赶紧抽了两张干毛巾递过去:“王婶先擦擦,张大爷这是又犯老毛病了?”她扶着老汉坐下,手指轻轻按了按膝盖周围,“肿得发亮,是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吧?”

陈砚之已经摸出脉枕:“张大爷,伸胳膊。”三根手指搭上去,凝神片刻,眉头微蹙,“脉浮数,舌尖红,苔黄腻。这是湿热下注,夹着点外感风寒——您昨儿是不是淋了雨?”

张大爷疼得嘶嘶抽气,王婶在一旁急得直搓手:“可不是嘛!昨儿他非要去菜园摘黄瓜,说雨后的黄瓜嫩,结果淋了个透心凉,半夜就喊腿疼,今儿早上就肿成这样了!”

“别急,”陈砚之收回手,提笔在纸上写着,“林薇,先上外用药。张大爷这情况,得先用消肿散瘀的。”

林薇应声转身,从药柜下层拖出个陶瓮,揭开盖子,一股清凉的药香混着酒气飘出来。“这是上个月泡的消肿酒,用的是红花、当归、独活,加了高度米酒泡的。”她用棉签蘸了点,小心翼翼地抹在张大爷膝盖上,边抹边问,“大爷,这力度行不?疼得厉害您就说。”

“轻点……哎对,就这劲儿。”张大爷吸着气,“比去年用的膏药舒服,那膏药贴上去火辣辣的,这个凉丝丝的。”

“去年是寒湿型,今年不一样,”陈砚之放下笔,把药方递过去,“您看,舌苔黄腻,说明有热象,再用热性的膏药就火上浇油了。这方子是四妙丸加减,加了苍术、黄柏清湿热,牛膝引药下行,专门往膝盖上走,再加上秦艽祛风,您先抓三副,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王婶接过药方,又瞅着林薇手里的酒:“小林姑娘,这药酒能天天抹不?”

“前三天每天抹三次,”林薇拧上瓮盖,“等肿消点了,我再给您换膏药。”她转身从里屋抱出个砂质膏药盘,“陈哥,帮我把炭火挪近点?得把膏药烤软了用。”

陈砚之端起炭盆挪到桌边,火苗舔着盆底,把膏药烤得慢慢变软。林薇用竹刀挑起一块,在手里揉了揉:“这膏药是新配的,加了忍冬藤和络石藤,都是清热通络的,专门对付这种湿热肿疼。”她把膏药往张大爷膝盖上一贴,用掌心慢慢焐着,“您感受下,不烫吧?这膏药得贴牢了,药效才能渗进去。”

张大爷咂咂嘴:“嗯,不烫,有点温乎,舒坦多了。”

正说着,门帘又动了,进来个穿校服的半大孩子,抱着脚踝一瘸一拐的:“陈大夫,我体育课崴脚了,能走但不敢使劲。”

陈砚之上前扶了一把,让他坐在张大爷旁边的凳子上,脱掉鞋一看,脚踝外侧肿得老高,青紫色的瘀斑顺着脚面往下蔓延。“什么时候崴的?”

“刚才体育课,跳立定跳远落地没站稳。”孩子疼得眼圈发红,“老师让我来这儿看看,说您这儿治跌打损伤最灵。”

林薇凑过来看了看:“是韧带拉伤了,没伤到骨头吧?”

“我看看。”陈砚之捏着孩子的脚腕轻轻活动了一下,“骨头没事,就是韧带有点撕裂。林薇,拿活血膏,再加片麝香壮骨膏。”他转向孩子,“别怕,先抹点红花油揉开,再贴膏药。这几天别跑跳,最好找个护踝戴上。”

“我这就去拿。”林薇快步走到药柜前,很快拿着药膏回来,蹲下身帮孩子揉脚腕,“有点疼,忍忍啊。这红花油是爷爷配的,加了薄荷脑,揉开了就不那么胀了。”

孩子咬着牙点头,忽然瞥见张大爷膝盖上的膏药:“爷爷,您这膏药黑乎乎的,跟我奶奶贴的不一样。”

张大爷笑了:“这是人家小陈大夫自己熬的,管用着呢!去年我贴了三贴就好了。”

陈砚之正在写第二张药方,闻言抬头笑了笑:“每种病得用不同的膏药,就像你崴脚不能用治风湿的药一样。你这是急性扭伤,得用活血消肿快的,张大爷那是老毛病,得慢慢调理。”

林薇已经把膏药贴好了,用纱布轻轻缠上:“每天换一次,三天后要是还肿,再来看看。记得别沾凉水。”

孩子刚一瘸一拐地走,王婶拿着药方回来了,手里还拎着个布包:“小陈大夫,药抓回来了。对了,我家老头子这药,忌口不?”

“忌辛辣,别吃牛羊肉,”陈砚之叮嘱,“还有,这几天别下地,躺着的时候把腿垫高些,有助于消肿。”他看了眼窗外,雨还在下,“林薇,把那把旧伞给王婶带上,别又淋着了。”

林薇赶紧从门后翻出伞,王婶接过,扶着张大爷慢慢往外挪:“真是谢谢你们俩,比大医院的大夫还细心!”

雨帘里传来张大爷的声音:“下回来,我给你们带新摘的黄瓜!”

林薇笑着应了,转身见陈砚之正在收拾药盘,便道:“陈哥,刚才那孩子的韧带拉伤,要不要加味口服药?”

“不用,”陈砚之摇摇头,把药酒放回瓮里,“年轻人恢复快,外用药就够了。倒是张大爷那方子,我得再想想,他那风湿老毛病,秋后怕是还得犯,回头得熬点膏方给他冬病夏治。”

“那我明天把去年的膏方底子找出来?”林薇擦着桌子,“爷爷去年说过,风湿痹症得趁伏天补阳气。”

陈砚之点头,望向窗外的雨:“嗯,伏天快到了。对了,刚才烤膏药的时候,我闻着那批忍冬藤有点潮,回头得再晒晒,不然熬出来的膏药容易坏。”

“知道啦,”林薇应着,忽然笑了,“陈哥,你看这雨,跟咱们刚来时一样大。”

陈砚之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屋檐的水帘砸在青石板上,溅起一圈圈水花。葆仁堂里,药香混着雨声,把“辨证施治”四个字,泡得愈发醇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