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摆烂嫡女,被迫点满基建技能 > 第149章 京师波澜 暗流渐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南疆的风,裹挟着血腥、阴谋与死亡的气息,终究是越过了千山万水,吹到了帝国的心脏——京师。

当八百里加急的军报与平南王府的密信几乎同时抵达,将“倭寇大举入侵羊城”、“镇国郡主被诬通敌”、“世子率新军初战告捷”、“潘家通敌叛国覆灭”以及最令人震惊的“郑侧妃(郑诗雨)废黜自尽”这一连串惊雷般的消息在朝堂上炸开时,整个金銮殿陷入了短暂的死寂,旋即爆发出难以抑制的轩然大波。

文官武将,勋贵宗亲,无不被这密集而骇人的信息冲击得心神摇曳。

南疆,那个看似遥远却与帝国息息相关的地方,竟在短短数日内,经历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剧变!

反应最快的,当属承恩侯郑铎。郑诗雨是他的亲姐姐,如今犯下通敌、构陷郡主这等十恶不赦的大罪,更是以如此不体面的方式了结,这对于依靠着太后荫庇、在京师努力经营门楣的郑家而言,不啻于一记沉重的闷棍。

几乎是在消息确认的次日,郑铎便身着素服,跪倒在宫门外,双手呈上了一道言辞恳切、引咎自责的请罪奏折。

奏折中,他痛心疾首地陈述自己管教不严,以致出嫁多年的姐姐犯下如此滔天大罪,有负皇恩,恳请陛下责罚,并一再强调,自己与远在南疆的姐姐往来甚少,对其所作所为确不知情。

御座之上,皇帝司徒星竹面容沉静,看不出喜怒。他细细阅罢郑铎的请罪折子,并未当即表态,只是轻轻合上,置于龙案一角,淡淡地说了句:“留中不发。”

这“留中不发”四字,意味深长。既未追究郑家的连带责任,也未明确表示宽宥,更像是一种冷眼旁观的暂缓处置。

朝臣们心下明了,陛下这是看在太后的面子上,暂时按下了此事,但郑家经此一遭,圣心之中的地位必然大打折扣,日后能否恢复恩宠,尚在未定之天。

私下里,皇帝对近侍感叹了一句:“郑诗雨出嫁二十余载,南疆山长水远,她犯下的过错,确实不该让她弟弟郑铎一力承担。只是……郑家的家教,终究是让人失望了。”

消息传入慈宁宫,郑太后的反应则更为复杂。

初闻南疆打仗,老人家第一时间惊得险些晕厥,手中的佛珠都掉在了地上,满心满眼都是小儿子司徒星河的安危。

她连连催促宫人去打探确切消息,直到得知平南王平安无事,入侵内河的倭寇更是被孙子清羽率领的新式舰队打得落花流水、初战告捷后,她那颗悬到嗓子眼的心才终于落回实处,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由衷的、带着骄傲的笑容,连连对着佛像叩拜:

“阿弥陀佛,祖宗保佑!星河无事便好,清羽这孩子,真是长大了,有出息了!比他爹当年也不差!”

然而,喜悦之后,便是无法回避的噩耗——亲侄女郑诗雨的死讯。

听闻郑诗雨被废黜侧妃之位,贬为庶人,并已在冷院中自尽身亡,郑太后沉默了许久。

她挥退了左右,独自一人坐在窗边,望着庭院中凋零的枯枝,浑浊的老眼里滚下泪来。

诗雨是她看着长大的亲侄女,当年也是她一手安排送入平南王府,指望她能帮扶小儿子,光耀郑家门楣。

谁能想到,昔日那个娇俏明媚的少女,最终会走到这般不堪的境地?

她伤怀,她心痛,那毕竟是血脉相连的亲人。

但这份伤怀,并未转化为对皇帝或平南王的质问与怨怼。

她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后,虽谈不上有多少高深的政见,但最基本的道理是懂的。

郑诗雨勾结外人来攻打自己的国家,构陷嫡出的郡主,这任何一条,都是动摇国本、祸乱家族的死罪!

儿子司徒星河没有因此迁怒郑家全族,已是看在母子情分上格外开恩了。

侄女是亲的,可儿子、孙子更是亲的,是整个司徒皇族和南疆的支柱!

她不能,也绝不会为了一个犯下如此大罪的侄女,去责怪保护了家国平安的儿子和孙子。

想通了这一点,郑太后擦干了眼泪,恢复了一宫太后的雍容与冷静。

她只是在一次皇帝例行请安时,拉着儿子的手,略带哽咽地提了一句:

“皇帝,哀家知道诗雨罪有应得,怨不得旁人。只是……清妍那孩子,终究是无辜的。她年纪尚小,还未出嫁便没了亲娘,她娘又是这么个……不光彩的死法,这孩子日后议亲,怕是艰难了。”

她顿了顿,看着皇帝的眼睛,语气带着一丝恳求:“大人的过错与孩子们是无关的。若是不影响大局的话……皇帝,清妍那孩子的封号……你看能否………或者,日后酌情再给个恩典?女孩子家,若有个爵位在身,哪怕只是个县主,日后议亲,总归是多一份底气,不至于让人看轻了去。”

皇帝司徒星竹见母亲如此通情达理,没有因为郑家之事胡搅蛮缠,反而处处以皇家和大局为重,心中也是感慨且欣慰。

他本就对那几个侄女并无恶感,此刻自然无有不应的道理,温言安抚道:

“母后放心,儿臣心中有数。清妍是司徒家的血脉,她的封号不会因此事受影响。待南疆局势稳定,儿臣会让礼部酌情办理,必不让她受了委屈。”

郑太后这才真正放下心来,拍了拍皇帝的手,不再多言。

安抚了太后,皇帝的心思便全落在了南疆局势上。

他立刻去信平南王,信中一方面严词责令弟弟务必尽快肃清入侵倭寇,稳定海疆。

另一方面,则特意强调,要“保护好清漓的新城成果”,明确指出“此新城关系南疆未来财赋与民心,不容有失”。这其中的维护与看重,不言而喻。

同时,皇帝在信中正式告知平南王,此前议定的、由京师派往南疆的“商业交流团”,不日即将启程。

而此次使团的规格,远超先前预料——将由三皇子司徒清扬与四皇子司徒清岚共同领队!更引人注目的是,信中还明确提及,平南王府三位郡主(主要指清漓,也包括清妍、清黛)的“召婿大会”,也将由三皇子、四皇子“协作”平南王府一同办理!

这道旨意,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暗流涌动的湖面,在京师各大世家、勋贵、清流圈层中,激起了更大的波澜。

最初,当南疆遇袭、倭寇兵锋直指内河的消息刚传回时,京中那些有意角逐郡马之位,家中已有子侄踏上或正准备踏上前往南疆旅程的家族,无不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广信王城会不会被波及?自家的麒麟儿会不会身陷险地,甚至……客死异乡?

各种可怕的猜测弥漫在府邸之中,一些尚未出发的家族更是紧急叫停了行程,陷入观望和犹豫。

然而,这种恐慌和犹豫,并未持续太久。

当世子司徒清羽亲率舰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在几个时辰内便全歼突入内河的倭寇先锋,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的消息被官方确认后,所有的担忧瞬间烟消云散。

“哈哈,我早就说过,南疆军威赫赫,区区倭寇,何足挂齿!”

“没想到清羽世子离京数年,竟有如此脱胎换骨的变化!真是虎父无犬子!”

“连清羽世子都能如此轻松取胜,看来这倭寇也不过是虚张声势,比以前传闻的容易对付多了!”

一时间,京中舆论风向大变。担忧变成了庆幸,犹豫变成了急切。

那些尚未出发的“郡马候选人”,顿时成了家中的重点催促对象,日日被长辈耳提面命:

“还磨蹭什么?赶紧收拾行装,即刻出发!”

“没听说三殿下、四殿下都要亲自南巡了吗?这是多大的机遇!去晚了,别说郡主,怕是连汤都喝不上了!”

“清羽世子当年在京时何等体弱?如今都能建功立业,可见南疆确是历练人的好地方!你去那里,即便婚事不成,跟着历练一番也是好的!”

不得不说,京中许多人对司徒清羽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他幼时体弱多病、需要妹妹清漓时时看顾的阶段。

这场速胜,虽然让他们放下了对南疆安全的顾虑,却也普遍低估了清羽如今真实的能力与手腕,更低估了南疆在清漓推动下所蕴藏的真正实力与凶险。

他们将这场胜利简单归因于“倭寇不强”或“世子运气好”,却未曾深思其背后代表的技术碾压与军事变革。

这股“南疆热”因一场胜仗而再度升温,几乎掩盖了另一场因南疆风波而引发的、发生在京师内部的细微震荡。

这场震荡,波及了承恩侯府郑家。

郑铎的嫡长女,年方及笄,容貌秀丽,原本已由家中精心安排,与一门当户对的勋贵世家子弟相看,双方家长都有了默契,只待正式过礼定亲。

然而,南疆郑侧妃通敌叛国、废黜自尽的消息如同瘟疫般传开后,那户勋贵人家几乎是连夜派人送来口信,言辞闪烁地表示“家中子弟顽劣,恐难匹配贵府千金”,之前所有的默契瞬间化为乌有,再也绝口不提亲事。

承恩候夫人气得在房中垂泪,却又无可奈何,世态炎凉,便是如此。

女儿家的名声最是紧要,摊上这样一个姑姑,即便贵为侯府嫡女,议亲之路也平添了无数荆棘。

郑铎心中亦是憋闷,但他到底沉得住气些,本打算暂且按捺,等过些时日,风波渐渐平息,众人淡忘了此事,再为女儿另择良婿。

他相信,凭借郑家的门第和太后的余荫,总不至于让嫡长女嫁不出去。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个素来被称赞“聪慧懂事”的嫡长女,在此事上竟“聪明”过了头!

许是亲眼见了议亲受挫,生怕日后因姑母之事再也寻不到像样的人家,前程尽毁,这位郑大小姐竟做出了一个大胆乃至鲁莽的决定——她不知通过何种途径,竟设法向二皇子司徒清宇鸿了话,隐晦地表示,自己愿意屈就,入二皇子府为侧妃!

二皇子乃承恩侯亲姐郑贵妃贵妃所出,是皇帝实际上的长子,(皇长子已夭折)一向是太子之位的有力竞争者。

若能攀上二皇子,即便是侧妃,那也是天家富贵,足以抵消姑母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能为郑家带来新的倚靠——这恐怕就是郑大小姐心中打的算盘。

可她这一举动,却将郑铎架在了火上烤!

这个举动无疑会被外界解读为承恩侯已经完全站队二皇子阵营,对于他平日里苦心经营的中立形象,无疑是毁灭性打击。

更何况,以嫡女之身去做皇子侧妃,虽非没有先例,但也终究是委屈了,会让人看轻了郑家。

郑铎闻讯,当场气得摔了最喜欢的官窑茶盏,指着女儿你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恨不得立刻将女儿禁足,严加管教。

但事已至此,消息恐怕已然走漏。若他此刻强硬拒绝,岂不是明着打二皇子和郑贵妃的脸?

左思右想,权衡利弊,郑铎最终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强压下满腔的怒火与憋屈,捏着鼻子,默认了这门极不情愿的婚事。

他甚至还得主动寻个由头,将这场“私相授受”粉饰成一场“佳偶天成”的政治联姻。

郑大小姐自以为找到了出路,却不知是将自己和家族都卷入了一场更深的旋涡之中。

南疆的一场风暴,其涟漪已远远扩散至京师,搅动了皇族、后族、世家、勋贵、清流之间本就微妙的平衡。

皇帝派出的两位皇子,即将带着使命与野心南下;京中渴望攀附权贵或寻找机遇的年轻子弟们,正蜂拥赶往那片看似充满机遇的土地;而失意的郑家,内部也因此产生了新的裂痕与转向。

所有的目光,似乎都聚焦在了南疆,聚焦在了那座日新月异的新城,以及那位身处风暴中心,却始终冷静掌控着局面的镇国郡主——司徒清漓身上。

南疆的天空下,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风云,一场更大的风雨,正在酝酿之中。

而平南王府内,刚刚经历丧母之痛的清玉兄妹,在得知京师传来的种种消息,尤其是两位皇子即将南下的确切信息后,那被强行压抑下去的怨恨与野心,是否会被这新的变局再次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