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摆烂嫡女,被迫点满基建技能 > 第109章 落子无声 图穷匕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夜色如墨,梧桐苑内的书房内只点了一盏孤灯,将清漓的身影拉得细长,投在冰冷的砖石地面上。

黎川如同融入夜色的影子,静立在书案前,无声无息。

“苏家那边,首尾都扫干净了?”清漓的声音在寂静中响起,平淡无波,听不出任何情绪。

黎川立刻躬身,声音低沉而肯定:“回郡主,一切妥当。挑唆苏家族老,散布血脉谣言之人,是王府十余年前便奉命打入潘家的暗桩。此人身份隐秘,与王府明面上的任何势力都无直接关联。无论潘家或是其他任何人去查,最终线索都只会指向潘家内部某些人因觊觎西场而动的龌龊手脚,绝不会暴露王府,更不可能牵连到郡主半分。”

清漓微微颔首,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布局,自然要用最稳妥的棋子。

她端起手边的温茶,轻轻吹了吹浮沫,又吩咐道:“这几日,你多分些心思,盯紧珠江南岸的水泥生产线。那东西,日后有大用,不容有失。”

“是,属下明白。”黎川应声,见清漓再无其他吩咐,便如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融入外面的黑暗中。

书房内重归寂静,清漓放下茶杯,指尖轻轻敲击着光滑的桌面,眼中闪过一丝冰冷的算计。

是的,苏家姐弟被族老逼迫、陷入绝境这出“恰到好处”的戏码,从头到尾,都是她司徒清漓自导自演的一步棋。

世上哪有那么多巧合?为何苏家积攒多年的内部矛盾,偏偏在她清漓需要寻找盐改试点突破口的时候骤然爆发?

因为这根本就是她授意黎川,利用早已埋下的暗线,精准地提前引爆了这个火药桶!

她早就选定了西场作为技术革新的试验田,东场潘家势力盘根错节,摆明车马要跟她硬碰硬,初期不宜正面冲突;崖州盐场远水解不了近渴,不利于她亲自掌控和快速做出示范效应。

唯有西场,体量适中,背景相对简单,苏家姐弟年轻势弱,是最理想的突破口。

但西场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苏家姐弟与族老之间的矛盾,就是最大的隐患。

不清除这个隐患,她即便强行推动改革,也会被内部掣肘,甚至可能被苏家族老联合外部势力从中破坏。

所以,在选定西场后,她的第一步,不是技术,不是制度,而是清场。

她先是让黎川派人暗中煽风点火,加速苏家内部矛盾的激化,将苏婉清和苏宁逼到悬崖边上。

然后,再巧妙地让自己那个“纨绔”弟弟司徒清淮,出现在走投无路的苏家姐弟视线之内。

她太了解人性了,人在绝望中,会本能地抓住任何一根可能救命的稻草。

如果苏家姐弟够聪明,够果断,自然会想方设法攀上清淮,进而找到她这条真正的大船。

当然,她不可能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自然也是做了备选方案的。

如果苏家姐弟愚不可及,或者优柔寡断,没能抓住这个机会。那么,苏家族老们那边,预备推上位的那个傀儡继承人,其实也是王府早年埋下的另一颗钉子。只是如此一来,吃相便稍显难看了一些,所以清漓是倾向第一个方案的,她不习惯欺负孤寡。

当然,如果事与愿违,那么,届时失去产业的苏家姐弟,清漓自然也会安排人手去接济,不至于让他们流落街头。

这倒不是她心狠,而是苏家内部矛盾本就存在,即便没有她插手,以苏家族老们的贪婪程度,对苏家姐弟出手也是迟早的事。现在,她不过是加速了这个过程,并让结果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罢了。

如今,结果比她预想的还要好,苏家姐弟的果断投诚,让她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西场,还收获了两个熟悉西场事务,对自己感恩戴德的“自己人”。现在终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这不,这股东风,很快便在唐婉茹精准测算出的连续晴好日子里,吹到了西场。

由清漓花费重金从北方聘请来的经验丰富的晒盐工匠和技术人员,带着改进过的晒盐场图纸和工具,正式进驻西场。

在一片复杂的目光注视下,西场盐业,这个延续了不知多少代的淋卤煎盐时代,宣告终结,正式迈入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晒卤晒盐新时代。

---

处理完西场技术人员进驻的初期事宜,确保一切按计划推进后,清漓终于得以暂时从纷繁复杂的公务中抽身,偷得半日浮生。

她溜溜哒哒,信步来到了林王妃所居的正院。

在孝顺父母这一点上,清漓和哥哥清羽一向做得无可指摘。

只要人在王府,若无特殊事务缠身,兄妹二人早中晚三餐必定会到林王妃院中陪伴她用膳。

这一点,连平南王司徒星河都不得不私下承认,这对子女孝心可嘉。

只是这孝心展现的对象,似乎没有他这个父王而已,所以每次看到他们母子(女)三人其乐融融地用膳,他这个父王心里总会泛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溜溜之感。

如今清羽远在京师筹备婚事,清漓前段时日又常驻珠江南岸搞她的“水泥实验”,多日不曾归家。

林王妃虽嘴上不说,心里定然是记挂的。如今清漓得了空,自然首先要来陪伴母亲。

晚膳的气氛温馨而宁静,林王妃并未过多询问盐改的具体事务,只是细心地为女儿布菜,问些日常起居的琐事。

直到用完膳,侍女撤下残席,奉上清口的香茗,母女二人在暖阁中相对而坐时,林王妃才端起茶杯,似是不经意地开口,声音温和却直指核心:

“听说,你打算拓展海外贸易去置换那些盐商手里即将失去的盐业之利?”

清漓正捧着茶杯暖手,闻言动作微微一顿,抬起眼,有些讶异地看着母亲:“母妃,我这个想法,可从未对外人明确说过呀?您是怎么猜到的?”

林王妃微微一笑,眼角的细纹里蕴藏着洞悉世事的智慧:“你之前不是在人前说过,你是个‘厚道’的人,砸了别人的饭碗,自然要给人更换一碗更香甜的饭?虽你没明说换的是哪一碗,但咱们南疆,最赚钱的营生,除了盐,无非就是茶、陶瓷、香料、造船,还有这海外贸易了。再加上你前些日子,频频召见市舶司的官员,又让筱梦回去提醒韦氏土司磨砺狼兵,说是要‘活动筋骨’、‘发点小财’。这几件事联系起来,明眼人稍加琢磨,不难看出你打的是什么主意了。”

清漓摸了摸鼻子,有些讪讪地笑了:“这么明显吗?我还以为自己做得挺隐秘呢。”

“在母妃面前还装呢?你若是真不想让人知道,就不会如此大张旗鼓地召见市舶司的人了。”

林王妃轻轻摇头,语气带上了一丝提醒,“漓儿,开拓外贸,想法是好的。但十三行的人,可不好相与。他们在南洋经营多年,树大根深,与朝中、地方势力关系盘根错节,垄断了绝大部分的官方贸易渠道。你想从他们嘴里分一杯羹,甚至另起炉灶,恐怕不易,需得悠着点。”

清漓放下茶杯,正色道:“母妃,我可从未想过去要抢十三行现成的生意呀。”

清漓无奈地一摊手,“海外市场广阔无比,绝非一个十三行就能完全吞下的。引入新的商家参与竞争,将市场的饼做大,这是迟早的事情,也是利于南疆长远发展的好事。”

林王妃看着女儿,眼中忧虑未减:“即便你有此雄心,但你父王和你皇伯父,对开海禁一事,态度向来谨慎,甚至可说是反对居多。朝廷海禁政策时紧时松,他们不会轻易同意你大规模开拓海外贸易的。此其一。”

她顿了顿,继续剖析其中的难关:“其二,即便你能说服你父王和皇伯父,这出海本身也是个大问题。十三行为何能一枝独秀,垄断多年?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拿到了官府的许可,更重要的是,他们手里掌握着积累了数代人的,最详尽的航海线路和海图!那是用无数鲜血和财富换来的无价之宝。你想拿到他们手里的海图,或者自行探索新的安全航线,需要付出的代价,恐怕不会比你现在的盐改小,甚至更为凶险,并不划算。”

“其三,”林王妃的声音愈发凝重,“如今海上海盗猖獗,势力错综复杂。没有强大的海军护航,商船出海无异于羊入虎口。可我们南疆的海军,数量有限,各有防区,肩负着漫长的海岸线巡防重任,上哪里再抽调出足够的力量,来为你计划中的商队保驾护航?扩军吗?且不说你父王是否同意,你皇伯父在京师,第一个就会跳出来反对!军队,尤其是水师,历来是朝廷最为敏感的神经。”

她最后总结道,目光中充满了母亲的担忧:“清漓,母妃知道你想用外贸的利润来平衡盐改的阻力,安抚那些失势的盐商。这个想法本身或许没错,但这条路,荆棘密布,难关重重。现阶段看来,用外贸来置换盐课利益,恐怕……并非一个好主意呀。”

清漓安静地听完母亲条理清晰,切中要害的分析,脸上并没有出现被泼冷水的沮丧,反而露出一丝了然于胸的微笑。

她点了点头,语气平和而坚定:“母妃,您说的这些,女儿都明白,也都考虑过了。所以,请您放心,短时间内,我并不会真的去强行推动开海禁,那确实阻力太大,得不偿失。所谓的‘开海禁’,不过是我放出去迷惑潘家那些人的迷魂阵罢了。”

她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图穷匕见:“在好高骛远地去啃海外贸易那块硬骨头之前,我打算,先踏踏实实,把我们南疆自己的内需,彻底拉起来!把我们自己家里的‘饼’,先做大、做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