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璀璨星河唯你是光 > 第58章 荣耀回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米兰大教堂的钟声还在记忆里回响,苏晚星望着舷窗外逐渐清晰的苏州城轮廓,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登机前卢卡先生赠送的真丝面料样本——米白色的底料上,用细如发丝的银线绣着极小的米兰市花铃兰,是卢卡工坊特意为她定制的纪念款。身边的顾砚深正低头核对国内行程表,屏幕上“非遗保护协会接机”“时尚杂志专访”“高校座谈会”等行程被标注得清晰明了,沈玥则抱着装有意大利纺织协会奖杯和V&A博物馆展品证书的礼盒,眼睛亮晶晶地盯着窗外,嘴里不停念叨着“终于能喝到妈妈做的松鼠鳜鱼了”。

飞机平稳降落在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时,舷梯旁早已围满了人。最前排的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陈老穿着笔挺的中山装,手里举着“欢迎苏绣出海团队载誉归来”的红色横幅,身后跟着协会的工作人员和几家主流时尚媒体的记者;苏州工坊的王姐带着十多位绣娘站在一侧,绣娘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旗袍,衣襟上都绣着小巧的苏绣牡丹,见苏晚星一行人走出舱门,立刻整齐地挥起了手中绣着“匠心传情”的丝巾;人群中还能看到几位熟悉的高校老师,他们举着相机,想要记录下这个属于苏绣传承的重要时刻。

“晚星,砚深,你们可算回来了!”陈老快步迎上来,紧紧握住苏晚星的手,目光落在她身后的团队成员身上,语气里满是激动,“欧洲的好消息我们都听说了——Selfridges的订单、V&A博物馆的陈列邀请,还有意大利那个分量十足的工艺奖,你们可是为中国传统工艺长脸了!”

苏晚星笑着递上意大利纺织协会的奖杯,金属质地的奖杯上刻着“年度最佳工艺合作项目”的字样,侧面还镶嵌着一小块苏绣与卢卡工坊联名系列的面料样本:“陈老,这不是我们团队的功劳,是苏绣本身的魅力,也是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这次回来,我们还带了欧洲设计师团队的行程计划,下个月他们会来苏州工坊学习,到时候想请您帮忙协调高校,安排几场苏绣工艺的专题讲座。”

“没问题!”陈老接过奖杯,小心翼翼地交给身边的工作人员保管,“高校那边我已经打过招呼了,江南大学、苏州大学的设计学院都特别期待,还说要把这次交流做成‘非遗进校园’的标杆活动。对了,国内几家顶级时尚杂志的主编也在这儿,他们想第一时间跟你们聊聊苏绣出海的故事。”

话音刚落,《时尚芭莎》《Vogue服饰与美容》的主编就围了上来。《时尚芭莎》的李主编拿着笔记本,开门见山地问:“晚星,听说你们在米兰和brunello cucinelli合作了苏绣体验馆,能不能具体说说体验馆的设计思路?国内很多品牌都在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表达,你们的经验太值得借鉴了。”

苏晚星示意沈玥打开平板电脑,调出体验馆的效果图:“体验馆的核心是‘让工艺看得见’,我们设置了四个功能区——展示区用原木展架摆放苏绣单品,每件单品旁边都配有电子屏,播放绣娘制作过程的短视频;体验区有四个绣架,参观者可以在绣娘指导下绣简单的纹样;影音区循环播放苏绣从养蚕缫丝到成品的全流程纪录片;还有一个限定售卖区,只卖我们和brunello cucinelli联名的苏绣单品。这样设计,是想让消费者不仅能买到苏绣产品,还能真正理解苏绣背后的匠心。”

李主编边听边快速记录,不时点头:“这个思路特别好!现在很多消费者买传统工艺产品,不只是买一件商品,更是买一种文化认同。我们杂志想做一个‘非遗出海特刊’,把你们的案例放在封面故事,再邀请王姐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写一篇专访,你觉得怎么样?”

“当然愿意!”王姐刚好走过来,听到这话立刻接过话茬,“之前总觉得苏绣只能在国内传,没想到现在能走到欧洲,还被那么多外国人喜欢。要是能通过杂志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苏绣,说不定以后会有更多孩子愿意学这门手艺。”

说话间,机场的广播里突然响起了一段熟悉的旋律——是苏晚星团队之前为苏绣制作的宣传曲,轻柔的古筝声里夹杂着丝线穿梭的细微声响。工作人员笑着解释:“这是机场特意为你们安排的,说要让每一位旅客都知道,咱们的苏绣在欧洲闯出了名堂!”

走出机场大厅时,苏晚星看到门口停着一辆装饰着苏绣元素的中巴车——车身两侧用金线绣着凤凰图案,车窗上贴着“苏绣回家”的红色贴纸,车头上还摆放着两盆新鲜的苏州茉莉。“这是市政府特意安排的接待车,”陈老笑着说,“一会儿先送你们回工作室休整,晚上市政府会举办欢迎晚宴,还有几位做传统工艺的企业家也会来,他们想跟你们聊聊‘非遗出海联盟’的事。”

中巴车行驶在苏州的街道上,窗外的景色既熟悉又陌生。曾经随处可见的苏绣小作坊,如今多了不少挂着“非遗体验店”招牌的店铺;街边的电子屏上,正播放着苏绣在米兰时装周的展示片段;甚至连公交车站的广告牌上,都印着“苏绣——中国传统工艺的世界名片”的宣传语。沈玥趴在车窗上,兴奋地指着一家店铺:“晚星姐,你看那家苏绣店!之前我们路过的时候还没人光顾,现在门口排着长队呢!”

苏晚星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店铺门口的顾客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拿着手机对着展柜里的苏绣单品拍照,还有人在咨询苏绣体验课程。“看来我们在欧洲的成绩,确实带动了国内的苏绣热度,”顾砚深轻声说,“刚才陈老说,最近苏州工坊收到的年轻人报名学习苏绣的申请,比去年多了三倍。”

回到工作室时,苏晚星惊喜地发现,原本略显简陋的小院子已经被重新装修过——院墙上爬满了紫藤花,藤蔓间挂着苏绣制作的风铃,微风一吹,风铃发出清脆的声响;院子中央的石桌上,摆放着一套苏绣茶具,茶杯上绣着淡雅的兰花纹路;室内的展架上,除了之前的苏绣样品,还多了不少欧洲订单的成品,旁边贴着消费者的反馈纸条,其中一张用英文写着“这是我收到过最特别的礼物,每一针都充满了温度”。

“这是我们趁你们在欧洲的时候重新布置的,”工坊的老绣娘张阿姨端着一杯茉莉花茶走过来,递给苏晚星,“之前总觉得工作室太朴素,配不上你们在欧洲取得的成绩。现在这样,以后欧洲设计师来参观,也能让他们看看我们苏州苏绣的底蕴。”

苏晚星接过茶杯,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她走到展架前,拿起一件为Le bon marché制作的紫藤花手包,想起在米兰办公室里,团队为了这个手包的配色熬夜讨论的场景;又看到一件Selfridges的高定礼服,银线凤凰的尾羽在灯光下闪烁着光泽,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飞翔。“这些作品,都是我们和绣娘们一起用心做出来的,”她轻声说,“现在能被国内外的消费者喜欢,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傍晚时分,苏晚星和顾砚深带着团队前往市政府参加欢迎晚宴。宴会厅的布置充满了苏绣元素——天花板上悬挂着巨大的苏绣宫灯,灯面上绣着“龙凤呈祥”的图案;餐桌上的桌布是用“虚实乱针绣”绣制的荷花纹样,餐具旁摆放着苏绣制作的餐垫;就连服务员的制服上,都绣着小巧的苏绣logo。

晚宴开始前,苏州市长亲自过来打招呼,他握着苏晚星的手说:“你们在欧洲的成就,不仅让苏绣走向了世界,也为苏州的传统工艺产业树立了榜样。市政府已经决定,将苏绣列为‘城市文化名片’,未来会加大对苏绣工坊的扶持力度,还会在苏州博物馆开设专门的苏绣展厅,让更多人了解苏绣文化。”

晚宴上,几位做传统工艺的企业家纷纷围过来,想要加入“非遗出海联盟”。做青瓷的刘总拿着自己的产品样本说:“我们的青瓷在国内很受欢迎,但一直没找到打开国际市场的方法。你们的苏绣能在欧洲成功,肯定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要是能加入联盟,跟着你们一起出海,那就太好了!”

做剪纸的陈女士也激动地说:“之前我带着剪纸去欧洲参加展会,很多外国人都觉得新鲜,但不知道怎么把剪纸融入日常生活。你们把苏绣和时尚结合的思路,给了我很大启发,我想和你们合作,推出苏绣与剪纸联名的产品,说不定能打开新的市场。”

苏晚星认真地听着他们的想法,不时记录下关键信息:“‘非遗出海联盟’的初衷,就是想让更多中国传统工艺一起走向世界。我们可以共享欧洲的渠道资源,一起制定国际市场的推广策略,还能联合举办非遗展,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下个月伦敦手工时尚周,我们就可以先尝试联合参展,展示苏绣、青瓷、剪纸等多种非遗产品。”

晚宴进行到一半时,舞台上突然响起了音乐。只见一群穿着苏绣服饰的孩子走上台,表演了一段融合了苏绣元素的舞蹈——孩子们的裙摆上绣着不同的苏绣纹样,随着舞蹈动作展开,仿佛一幅流动的苏绣画卷。舞蹈结束后,一个小女孩拿着一幅苏绣作品走到苏晚星面前,仰着小脸说:“姐姐,这是我跟着王奶奶学绣的荷花,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把苏绣带到全世界!”

苏晚星接过作品,只见白色的底料上,粉色的荷花栩栩如生,虽然针法还略显稚嫩,但能看出孩子的用心。“你绣得真好,”她蹲下来,温柔地说,“只要你坚持下去,以后一定能成为优秀的苏绣传承人,把苏绣带到更多地方。”

晚宴结束后,苏晚星和顾砚深沿着护城河边散步。河边的灯光映在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远处传来悠扬的评弹声,熟悉的旋律让人心安。“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这条河边散步时,你说想让苏绣走出国门,”顾砚深握住苏晚星的手,轻声说,“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接下来我们还要走更远的路。”

苏晚星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苏州塔:“之前在米兰的时候,我就想,苏绣不仅要走进欧洲的百货和博物馆,还要走进更多普通人的生活。现在国内的热度起来了,我们可以在苏州开设更多苏绣体验店,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苏绣;还可以和国内的时尚品牌合作,推出更多适合日常穿着的苏绣单品,让苏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还有高校合作,”顾砚深补充道,“江南大学的设计学院已经跟我们联系,想开设苏绣设计专业,培养既懂传统工艺又懂现代设计的人才。下个月欧洲设计师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安排他们和高校学生一起做设计项目,促进中外设计理念的交流。”

正说着,苏晚星的手机响了,是V&A博物馆的策展人艾米丽打来的。“晚星,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艾米丽的声音带着兴奋,“你们提供的苏绣作品在‘全球手工工艺展’上特别受欢迎,很多观众都在询问哪里可以买到苏绣产品。博物馆想和你们长期合作,在馆内开设一个苏绣常设展厅,还想邀请王姐每年来伦敦举办一次苏绣 workshops,你觉得怎么样?”

苏晚星立刻答应:“当然愿意!这对苏绣的国际传播太重要了。我们会尽快安排王姐的行程,还会准备更多不同风格的苏绣作品,丰富展厅的内容。”

挂了电话,苏晚星忍不住和顾砚深分享这个好消息,顾砚深笑着说:“看来苏绣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大。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些机会,让苏绣这门千年工艺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星团队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他们先是接受了《时尚芭莎》《Vogue服饰与美容》等杂志的专访,详细分享了苏绣出海的经历和未来的规划;然后又前往江南大学、苏州大学举办座谈会,和学生们交流苏绣设计与传承的话题;还接待了来自国内各地的传统工艺从业者,共同商讨“非遗出海联盟”的具体运作方案。

在江南大学的座谈会上,一位设计专业的学生提问:“晚星姐,我们在设计苏绣产品时,总担心传统纹样会显得老气,不知道怎么才能让苏绣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苏晚星拿出平板电脑,调出几款在欧洲受欢迎的苏绣单品:“其实传统纹样也可以很时尚,关键是找到与现代设计的结合点。比如这款紫藤花手包,我们保留了紫藤花的传统形态,但用了更清新的配色和简约的包型,就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欢;还有这款衬衫,我们在领口和袖口绣了小型的缠枝纹,既体现了苏绣的特色,又不会显得夸张。另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将苏绣与其他材质结合,比如和牛仔布、皮革搭配,碰撞出不一样的风格。”

学生们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记录,还有人拿出自己的设计草图,向苏晚星请教修改意见。座谈会结束后,不少学生围着苏晚星,想要加入她的团队,或者参与苏绣设计项目。“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对苏绣感兴趣,我特别开心,”苏晚星对顾砚深说,“这说明苏绣的传承有了希望,未来会有更多人接过我们的接力棒。”

一周后,欧洲设计师团队如期抵达苏州。苏晚星和顾砚深亲自到机场接机,设计师们刚走出舱门,就被苏州的美景吸引——远处的虎丘塔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近处的护城河边杨柳依依,空气中弥漫着茉莉花的清香。“这里太美了,”Ami paris的设计师露西忍不住感叹,“难怪能孕育出苏绣这样精致的工艺,这里的每一处景色,都像是一幅水墨画。”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设计师们深入苏州工坊,近距离感受苏绣的制作过程。他们跟着绣娘们学习养蚕缫丝,看着洁白的蚕茧变成柔软的丝线;跟着王姐学习基础针法,尝试绣简单的纹样;还参观了苏州博物馆、拙政园等文化景点,从苏州的园林建筑、传统绘画中寻找设计灵感。

在一次针法学习课上,露西拿着绣针,小心翼翼地绣着一朵兰花,却总也掌握不好针法的力度。王姐耐心地指导她:“绣兰花的时候,针脚要轻,走线要匀,就像画画时用毛笔勾勒线条一样,要带着感情去绣,这样绣出来的花才会有灵气。”

露西按照王姐的指导,重新拿起绣针,慢慢调整针法的力度。当一朵栩栩如生的兰花出现在底料上时,她兴奋地跳了起来:“太神奇了!这比我设计衣服有趣多了,每一针都像是在创造一件艺术品。”

在苏州的最后一天,设计师们和苏晚星团队一起举办了一场小型的设计成果展。展台上摆放着他们半个月来的设计作品——Ami paris的设计师将苏绣与法式衬衫结合,在衬衫的衣襟上绣着淡雅的兰花纹路;Le bon marché的买手团队设计了一系列苏绣家居单品,包括靠垫、桌旗、窗帘等,将苏绣融入日常生活;还有几位设计师将苏州园林的元素融入苏绣设计,绣出了“拙政园一角”“留园冠云峰”等作品,充满了东方韵味。

“这次苏州之行,让我们对苏绣有了全新的认识,”露西在成果展上说,“之前我们只是把苏绣当作一种装饰元素,现在才明白,苏绣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匠心精神。未来我们会将这次的学习成果融入设计中,推出更多优秀的苏绣联名产品,让更多欧洲消费者喜欢上苏绣。”

送走欧洲设计师团队后,苏晚星和顾砚深又投入到“非遗出海联盟”的筹备工作中。他们联合国内十多家非遗企业,制定了联盟的章程和发展规划,确定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出海”的宗旨。联盟成立仪式上,陈老作为特邀嘉宾致辞:“‘非遗出海联盟’的成立,是中国传统工艺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多中国传统工艺像苏绣一样,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成立仪式结束后,苏晚星收到了母亲发来的视频电话。视频里,母亲正在厨房做饭,身后的墙上挂着苏晚星团队在米兰的合影。“晚星,你们在国内的新闻我都看了,”母亲笑着说,“现在街坊邻居都知道,我女儿把苏绣带到了全世界,都特别为你骄傲。对了,你王阿姨家的孙女,现在也跟着王姐学苏绣了,说以后要像你一样有出息。”

苏晚星看着母亲欣慰的笑容,眼眶有些发热:“妈,谢谢您一直支持我。现在苏绣的传承有了希望,以后我会继续努力,让苏绣走得更远。”

挂了电话,顾砚深从身后轻轻抱住苏晚星:“别太累了,我们已经走了很远的路,接下来可以慢慢来。”

苏晚星靠在顾砚深的怀里,看着窗外的夕阳。夕阳的余晖洒在工作室的展架上,为那些苏绣作品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Selfridges高定礼服的银线凤凰在光晕里似要振翅,紫藤花手包的花瓣边缘泛着柔和的粉紫,连最朴素的白坯布绣样,都因这光线多了几分温润。她想起在米兰的那些日夜,想起团队成员围在会议桌前,借着办公室的台灯核对订单明细,沈玥总把咖啡冲得太浓,却能精准记住每个客户的特殊要求;想起第一次和Le bon marché的买手谈判,顾砚深在会议室门外悄悄塞给她一块苏州产的薄荷糖,说“别慌,我们的苏绣值得最好的合作”;想起王姐带着绣娘们在卢卡工坊赶工,手指被银针戳出细小的伤口,却笑着说“这点疼算什么,让外国人看看咱们苏绣的厉害才重要”。

那些日子里,有过订单谈崩时的沮丧,有过原材料供应不上的焦虑,有过深夜在米兰街头为找一家能打印文件的便利店奔波的疲惫,但更多的是并肩作战的暖意——是沈玥抱着刚收到的样品,在办公室里蹦着喊“晚星姐你看,这面料比我们预期的还好”;是顾砚深在她熬夜改设计图时,默默端来一碗热汤;是绣娘们把亲手绣的小荷包塞进她手里,说“带着这个,在国外就像带着家”。

如今再看眼前的景象,工作室里新挂起的“非遗出海联盟”牌匾亮得晃眼,展架上多了青瓷、剪纸与苏绣联名的样品,墙角的快递箱里装着刚从伦敦寄来的V&A博物馆展厅设计图,连窗外的老槐树上,都系着几个绣娘亲手做的苏绣风铃,风一吹,细碎的银铃声和远处的评弹声缠在一起,温柔得让人想笑。

“在想什么?”顾砚深的下巴轻轻抵在她的发顶,声音带着暖意。

苏晚星转过身,指尖轻轻划过他袖口上那枚小小的苏绣纹样——那是她在米兰的某个深夜,借着酒店的床头灯绣的,淡蓝色的兰草,针脚还有些笨拙,却是她当时能想到的,最安心的陪伴。“在想,我们好像真的做到了,”她笑着,眼底有光,“之前总怕苏绣走不出国门,怕传统工艺没人懂,可现在你看,不仅欧洲人喜欢,国内的年轻人也愿意学,连青瓷、剪纸的朋友都愿意和我们一起干。”

顾砚深握住她的手,指腹摩挲着她掌心因常年握绣针留下的薄茧:“不是好像,是我们真的做到了。但这只是开始,以后我们还要把苏绣带进更多国家的博物馆,让更多孩子愿意拿起绣针,让中国传统工艺能在全世界的日常生活里扎根。”

正说着,沈玥抱着一摞文件跑进来,脸上满是兴奋:“晚星姐!顾总!刚收到纽约高端百货的邮件,他们想引进我们的苏绣家居系列,还说要邀请我们去纽约时装周做专场展示!还有,江南大学那边传来消息,报名苏绣设计专业的学生已经超过预期了,好多学生还提交了特别棒的设计初稿!”

苏晚星接过文件,指尖触到纸张上滚烫的字迹,抬头看向窗外——夕阳正慢慢沉下去,把天空染成一片温柔的橘粉色,远处的苏州塔在暮色里勾勒出淡淡的轮廓,像一幅晕染开的水墨画。她忽然想起母亲说过的话,“苏绣是活的,只要你们用心,它就会一直发光”。

是啊,苏绣的光,从来不是孤孤单单的一束。它是绣娘们指尖的银针流转,是团队成员并肩的脚步不停,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是东方美学走向世界的坚定身影。而这束光,还会继续亮下去,亮过米兰的晨光,亮过苏州的暮色,亮在更多人的心尖上,亮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