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之铁血护国公 > 第61章 晋爵提督掌五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腊月二十八,年关已近,开封城却无半分喜庆。目光所及,唯有断壁残垣,焦土瓦砾,以及空气中无论如何也驱不散的、混合着血腥、尸臭与硝烟的死亡气息。积雪覆盖了部分惨状,却更添几分苍凉。

一队代表着天子恩荣的宣旨仪仗,就在这片巨大的废墟中,艰难地、几乎是蹒跚地前行。绣着鸾凤的旌旗、华贵的伞盖,与周遭的破败形成了刺眼的对比。抬着御赐匾额和赏赐的力夫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冻硬的泥泞和碎砖上,不时被隐藏的障碍绊倒,引得队伍一阵混乱。那为首的宣旨太监,穿着簇新的蟒袍,脸上却毫无血色,紧紧捂着口鼻,也抵挡不住那无孔不入的污浊气味,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

仪仗的目的地,是城中一片相对“完整”的空地——那里原本是繁华的街市,如今被简单清理出来,搭起了一座巨大的芦棚,权充作临时帅府和接旨之所。

香案终于在一片狼藉中被匆匆设好,上面摆放的瓜果贡品,在这修罗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突兀和讽刺。以张世杰为首,李定国、刘文秀、赵铁柱等将领,以及部分伤势稍轻的军官,皆甲胄在身,肃立于芦棚之前。他们身上大多带着伤,衣甲破损,面容疲惫,但眼神却锐利如初,静静地注视着那宣旨太监,仿佛一群从地狱归来的修罗,在审视着来自人间的使者。

那太监强忍着不适,展开手中明黄的圣旨,清了清嗓子,用他那特有的、尖细而拖长的声调开始宣读。圣旨用的是骈四俪六的华丽辞藻,极力颂扬开封大捷的功绩,称其为“中兴第一功”, “社稷柱石”。

然而,细心的张世杰却注意到,那圣旨的绢帛上,竟有一处不甚明显的、暗红色的朱砂滴落痕迹,仿佛拟旨之人当时心绪激荡,难以自持。

当太监念到对张世杰的具体封赏时,芦棚内外,一片死寂,连寒风似乎都停滞了片刻。

“……咨尔都督同知张世杰,忠勇性成,韬略世出……今特晋为右都督(注:明代五军都督府高级武职,正一品),提督河南、陕西、湖广、四川、山西五省军务,挂平贼将军印,便宜行事……另,特加兵部右侍郎衔,以示隆眷……”

“右都督”!“提督五省军务”!还加了“兵部侍郎”的京堂衔!

这一连串的封赏,分量之重,权限之广,在大明中后期几乎前所未有!尤其是“提督五省军务”,这意味着从中原腹地到西北边陲,再到湖广四川,几乎大半个北中国的军事指挥权,名义上都归于了张世杰一人之手!其权势之煊赫,一时间无人能及!

那太监念到“加兵部侍郎衔”时,声音不受控制地陡然发颤,尾音甚至带上了一丝破音,仿佛连他自己都被这前所未有的恩赏震惊了。

棚外肃立的将士中,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倒吸冷气之声!

然而,就在这本该是荣宠至极、欢声雷动的时刻——

“哐当!哗啦——!”

一阵刺耳的碗碟碎裂声,猛地打破了这诡异的寂静!

只见赵铁柱一脚踢翻了旁边案几上摆放的、准备用来劳军的几坛御酒,酒坛碎裂,浑浊的酒液混合着陶片溅了一地!他虎目圆睁,脸上非但没有喜色,反而充满了惊怒和不解,声音如同炸雷般吼道:

“五省?!湖广、四川也归咱们了?!那……那他娘左良玉的地盘,现在也归大帅管了?!这……这……”

他话没说完,但意思所有人都明白了。左良玉盘踞湖广,拥兵数十万(虽多不堪用),向来听调不听宣,是朝廷都头疼的藩镇。如今圣旨将湖广、四川的军务也划归张世杰提督,这无异于将一块烫手山芋,连同无尽的麻烦和猜忌,一起塞了过来!

赵铁柱这莽撞的举动和直言不讳的质疑,让那宣旨太监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身体都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

而此刻,正按照礼仪,俯身叩首,准备谢恩的张世杰,那原本应该弯下的脊背,在听到赵铁柱的吼声和那圣旨中刻意强调的“五省”时,几不可察地微微僵直了一瞬。

他低着头,无人能看清他脸上的表情。

但他听懂了。

听懂了这浩荡皇恩之下,那淬着剧毒的甜香。

右都督,位极人臣,看似尊荣,却是个虚衔,并无直接统兵之权。

提督五省军务,权柄滔天,但河南新定,百废待兴;陕西直面残虏(指溃散的闯军和可能的清军);山西、湖广、四川更是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尤其是左良玉,岂会甘心受他一个“黄口小儿”节制?这分明是驱虎吞狼,将他架在火上烤!

加兵部侍郎衔,更是意味深长。既是文职,以示恩宠,又何尝不是一种暗示和束缚?将他与纯粹的武人区分开来,也将他纳入了文官系统的“关照”之下。

这份圣旨,与其说是封赏,不如说是一纸将他推向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的檄文!是崇祯皇帝在狂喜与猜忌交织下,做出的一个极其凶险的政治安排——既要借他之力平定四方,又要用这看似无边的权柄,为他引来无数的明枪暗箭!

“臣,张世杰,叩谢陛下天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世杰的声音平静无波,甚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感激,完美地完成了谢恩的礼仪。他缓缓抬起头,脸上是一片符合期待的、沉稳而恭谨的神色。

唯有一直紧盯着他的李定国和刘文秀,捕捉到了他抬头瞬间,眼底那一闪而逝的、冰冷如刀的锐芒。

宣旨太监如蒙大赦,几乎是逃也似的完成了后续的流程,将圣旨、印信等物交割清楚,便带着仪仗匆匆离去,仿佛多待一刻都会被这废墟和这群煞气未消的将领吞噬。

芦棚内外,一时陷入了某种奇异的沉默。巨大的荣耀与巨大的危机感,同时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赵铁柱似乎也意识到自己闯了祸,挠着头,讪讪地不敢看张世杰。

张世杰却没有责怪他,只是默默走到那摊碎裂的酒坛和流淌的酒液前,蹲下身,捡起一块较大的陶片,在手中掂了掂。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将领的脸,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圣恩浩荡,世杰愧领。然,五省之地,百废待兴,虏在侧,寇在心(指内部隐患)。”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转厉,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即日起,整军,经武,抚民,肃奸!”

“我要在这中原废墟之上——”

他猛地将手中那块陶片狠狠摔在地上,发出清脆的破裂声!

“重铸一支真正的无敌铁军!打造一个真正的朗朗乾坤!”

“凡阻我者,无论是流寇残虏,还是骄兵悍将,抑或是……”

他的目光似乎无意间扫过北方京师的方向,语气森然:

“……其他什么魑魅魍魉,皆以此坛为例!”

一股凛冽的杀伐之气,随着他的话语,瞬间弥漫开来,冲散了方才那片刻的疑虑与沉寂。

然而,就在众将心神激荡,准备躬身领命之际,一名亲兵快步走入芦棚,来到张世杰身边,低声禀报了几句,并递上了一封没有署名的密信。

张世杰展开密信,快速浏览了一遍,脸上那刚刚浮现的厉色瞬间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凝重。

他将密信随手递给身旁的刘文秀,目光再次投向北方,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

“动作……还真快啊。”

刘文秀看完密信,脸色也是微微一变。信上只有寥寥数语,却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朝中已有御史,在得知张世杰晋封提督五省的消息后,连夜草拟弹章,准备参劾其“年少位尊,恐非国家之福”,并重提其“擅纳降将(李定国)、私募兵甲(振武营)”等旧事。

这封圣旨带来的,除了荣耀和权柄,还有立刻随之而来的、更加汹涌的暗流与攻击。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