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之小片警的生活 > 第43章 歌声与命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58年2月下旬,区公安分局宣传科的气氛如同绷紧的弓弦。科长眉头紧锁,嘴角都起了个燎泡。距离上级下达“全力弘扬志愿军精神”的政治任务已经过去几天,科里准备的几版广播稿、板报方案和征集来的歌曲小样,都被局领导批为“缺乏感染力”、“不够震撼”,眼看兄弟单位捷报频传,科长心急如焚。

就在科长又一次焦躁地踱步时,简宁深吸一口气,拿着几张写满字的稿纸,走到了科长办公桌前。

“科长,”她的声音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认真和一丝忐忑,“这几天我一直在琢磨这个任务,反复学习了相关资料和英雄事迹,心里特别受触动……试着写了点东西,是关于志愿军精神的歌词草稿。这是我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想着交给科里,看能不能作为咱们科集体创作的素材基础,或者给大家提供点灵感?”

简宁的姿态放得很低,明确地将自己的作品定位为“科里集体创作”的“素材”或“灵感来源”。这既符合当时强调集体主义、反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氛围,也巧妙地避开了“个人冒尖”可能带来的非议,同时为宣传科提供了一个现成且极具价值的解决方案。

科长带着一丝“聊胜于无”的心态接过稿纸,目光扫过标题——《英雄赞歌》。开头两句“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立刻抓住了他!他越往下看,眼睛越亮,呼吸都不由自主地急促起来。那份磅礴的意象、深沉的情感和极具震撼力的结尾,瞬间击中了他多日苦寻而不得的目标核心!

“好!太好了!”科长激动地拍了下桌子,引得其他同事侧目。他看向简宁的眼神充满了惊喜和赞赏,“小简!你这想法……不不,你这素材提供的非常有价值!立意高远,情感真挚,切入点非常好!”他已经完全理解了简宁的潜台词,迅速地将这份歌词纳入了宣传科的集体成果框架。“这为咱们科完成任务提供了非常关键的思路和内容基础!快,大家快过来看看简宁同志提供的这份珍贵素材!”

稿纸在科里传阅,惊叹声四起。谁都看得出这份“素材”的分量,简宁的才华毋庸置疑。

科长当机立断:“这份素材质量非常高,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这样,我们立刻以此为基础,进行集体讨论、润色和完善,尽快形成一份代表我们分局宣传科水准的、正式的歌词作品,上报分局和市局!简宁同志提供了核心创意和初稿,功不可没!其他同志也要积极参与,群策群力!”科长的话语,既肯定了简宁的核心贡献,又强调了集体创作的过程和名义,操作得滴水不漏。

在随后简短的“集体讨论”中(主要是科长主导,大家附和赞叹),对歌词进行了几处文字微调(更多是象征性的),最终定稿。上报的稿件署名明确为:“区公安分局宣传科 集体创作(执笔:简宁)”或者更隐晦但普遍的做法,署名就是“区公安分局宣传科”,但在内部上报材料或口头汇报中,科长会特别强调“简宁同志提供了主要创意和初稿”。这既符合集体主义要求,又在领导层面清晰地标示出了简宁的核心作用。

分局政委和政治处主任拿到这份署名为“区公安分局宣传科”的歌词《英雄赞歌》,反复诵读,同样拍案叫绝!

政委感慨:“宣传科这次干得漂亮!这歌词写出了气势,写出了真情!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政治处主任敏锐依旧:“精品!绝对是精品!能唱响全国的潜力!这充分展现了我们分局宣传队伍的实力和水平!必须立刻上报市局!”

市局政治部的反应更加热烈。专业人士的研判结果一致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分局宣传科这次立了大功!这首《英雄赞歌》是当前弘扬志愿军精神最完美的载体!”市局领导高度赞扬。

署名是“区公安分局宣传科”,这份巨大的荣誉首先归属于集体,归属于分局。市局决定立即组织最强力量谱曲、演唱、推广。

当分局宣传科长(代表集体)和简宁(作为执笔人或核心贡献者)被邀请参加市局的会议时,市局领导首先肯定了分局宣传科的工作:

“分局宣传科有战斗力!能打硬仗!这首《英雄赞歌》就是明证!特别是能在关键时刻,发掘内部潜力(目光扫过简宁),调动集体智慧,拿出这样高质量的作品,值得表扬!”

随后,领导也单独询问了简宁关于创作的想法(相当于变相确认其核心作用),简宁的回答依旧谦逊得体:

“感谢领导肯定!这次任务很重,是科长带领我们全科同志一起学习、讨论、碰撞的结果。我个人只是根据大家的启发和集体讨论的方向,把想法整理记录下来。能对任务有点帮助,能为集体贡献一份力量,我就很满足了。一切服从组织安排。”

这番表态,再次凸显了集体力量和她的服从性,让市局领导非常满意,觉得这个年轻人不仅有才,思想觉悟也高。虽然署名是集体,但高层领导(市局和分局)都已心知肚明,这首歌词的灵魂人物是简宁。这份“心知肚明”至关重要,它是后续运作的基础。

轰动效应如期而至!各大报刊刊登的歌词,署名清一色是:“区公安分局宣传科”。

“烽烟滚滚唱英雄……” 署名单位的光环与作品的震撼力相得益彰。

区公安分局名声大噪!宣传科更是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分局党委会议室里,政委和政治处主任看着报纸,喜笑颜开。

“宣传科这次为分局争了大光!集体荣誉,实至名归!”

“市局领导特别表扬了我们分局宣传队伍的建设,尤其提到了‘能够发掘和用好内部人才’。”政治处主任意味深长地补充了一句,目光与政委交汇。

整个分局沉浸在集体荣誉的喜悦中。而这份集体荣誉的最主要缔造者——简宁,虽然名字没有出现在报纸上,但在分局核心领导层心中,她的价值和功劳是实实在在、甚至被放大了的(因为她“不计个人名利”)。宣传科长对简宁更是器重有加,视作科室的“秘密武器”和福星。

李成钢深知,时机已然成熟!集体荣誉是虚的(虽然重要),但简宁个人的“转正”是实的。领导们正处在因集体荣誉(其核心源于简宁)而备受上级嘉奖的喜悦和满足中,对简宁的欣赏和好感达到顶峰,此时运作,阻力最小,效果最好。

他再次找到表姑张科长:

“姑,分局这次露了大脸,宣传科集体立功,这根基在哪儿?领导心里都清楚!现在领导高兴,又觉得欠着小简一份‘个人名分’,正是解决她编制的最佳时机!上次说的‘心意’,您看?”

张科长深以为然:“成钢,你看得透!集体荣誉有了,该给功臣落实个人待遇了。这份‘心意’现在送过去,领导收得心安理得,是奖励功臣,不是开后门。我这就去办。”

李成钢为了简宁顺利转正,这次用金手指从某音商城买来高质量三十双珍贵的尼龙袜,通过张科长,以“简宁感谢领导对宣传科的重视和对她个人的培养”的名义,分别送到了政委和政治处主任家中。领导们欣然笑纳。这份“心意”,此刻在他们眼中,是懂事、有功的下属表达谢意的恰当方式,是对他们“慧眼识珠”、“关心人才”的一种正向反馈。

几天后,分局党委会讨论人事。

政委首先定调:“这次宣传科为分局争得了重大集体荣誉,市局领导高度肯定。这充分说明我们分局的队伍是有战斗力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是有效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简宁同志在这次集体创作中,发挥了核心骨干作用,展现了极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这里明确点出贡献)。这样的好同志,长期占用辅助岗位,不利于发挥其才干,也不利于体现我们分局对有功人才的关怀。我建议,响应上级关于关心青年干部成长的号召,特事特办,给简宁同志解决正式编制。老张(政治处主任),你们处里的机动指标……”

政治处主任立即接话:“政委的指示非常及时!简宁同志的表现和能力,尤其是在这次重大集体创作中的突出贡献,完全符合破格转正的条件。机动指标用在这样的优秀年轻同志身上,是激励先进、促进工作的最好体现。我完全同意!”

决议顺利通过。

当人事科张科长将喜讯告知简宁时,那份如释重负的狂喜与酸楚没有改变。她紧握的拳头里,是对未来的期盼和对李成钢深沉谋划的感激。

几天后,一份正式的人事文件下发至宣传科:

“经分局党委研究决定:

……

二、 鉴于简宁同志在宣传工作中,特别是在弘扬志愿军精神(此处暗指《英雄赞歌》创作)等重大任务中表现突出,展现出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文字工作能力,经报市局政治部备案同意,决定将简宁同志由临时性工作人员转为国家行政人员,级别8级办事员,待遇26级。编制落在分局政治处宣传科。……”(简宁高中毕业正常入职是27级因为特殊贡献26级)

这份批文措辞严谨,强调了其在“重大任务”(不言自明的《英雄赞歌》)中的“突出表现”,既符合集体主义语境下的表彰逻辑,又清晰无误地指向了简宁个人的特殊贡献,成为她转正的最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