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 > 第63章 密室揭秘,古物震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3章 密室揭秘,古物震撼

手机屏幕暗下去的瞬间,罗令把它翻了个面扣在石台上。支架还没拆,镜头还对着密室中央的陶器群,直播信号没断,但弹幕已经安静了几秒。刚才那条威胁短信他没回,也没删,只截图存进了文件夹编号“七”。

赵晓曼站在门口,没再往前走。她知道这个时候不能打断。

罗令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指甲缝里还沾着石门铜栓上的锈粉。他没擦,直接翻开古籍残页的第二页。纸张脆得像秋后的叶子,边角卷曲发黄,但墨迹清晰,一行小楷写着:“冬至观象,以壶承光,验岁之始。”

他把镜头慢慢推近,让观众看清那行字。

“这不是孤本。”他说,“村学先生每年记一笔,从嘉靖三十九年到万历初年,一共二十三年。他们用这个壶,记录日出方位的变化。”

弹幕开始滚动。

“这字迹是馆阁体,民间私塾不会写这么规整。”

“等等,他说的壶是哪个?”

罗令没急着回答。他伸手拿起那件星象陶壶,壶身粗粝,表面螺旋纹由细密刻线组成,像是某种坐标系统。他轻轻转动壶口,直到壶颈一道斜刻痕对准古籍插图中的标记线。

“看这里。”他把壶举到灯光下,“壶口朝东时,这道线会和后山祭坛的主石柱形成直角。阳光穿过壶颈,照在内壁的刻度上,能判断节气偏差。”

他顿了顿,把壶底翻过来,“底部有编号‘丙三’,和古籍里提到的‘南坛三器’对应。另外两件,一件在县志里记载失踪,另一件——”

他停住,没继续说。

弹幕有人追问:“另一件呢?”

赵晓曼这时走近一步,声音平稳:“另一件在2018年武夷山m7号墓出土,编号‘观象丙组二’,形制相似,但纹饰更简化。学界当时认为是明代晚期产物。”

她话音刚落,一条新弹幕跳出来:

“晓曼老师,我是当年m7号墓清理组的李工。您说的报告我参与过。青山村这个壶的刻线密度更高,工艺更原始,可能是源头。”

紧接着又一条:

“天文史陈博上线。壶身倾斜角经测算约15.3度,与当地北纬27度区明代冬至太阳仰角误差小于0.2度。这种精度,不可能是装饰。”

直播间人数在三分钟内涨了四万。

之前刷屏的“剧本”“摆拍”慢慢被新消息盖住。有人开始翻考古数据库,贴出闽北地区类似器物的分布图。一张对比图显示,青山村陶壶的符号系统比已知最早记录早了至少三十年。

罗令没看弹幕。他把壶放回原位,手指顺着石台边缘滑动,停在一块微微凸起的石砖上。他用力一按,石砖下沉半寸,墙壁传来轻微震动。

一道暗格从台底弹出,里面躺着一卷油布包着的东西。

他解开绳结,展开一层蜡纸,露出一本薄册子,封面用毛笔写着《青山观象录补遗》。

“这是嘉靖四十五年的补记。”他说,“里面提到,这套器物原本属于村中‘守星人’,每代传一人。最后一次记录是万历七年,写完这本的人说:‘天道渐隐,后人自寻。’”

他翻到最后一页,纸上只画了一幅简图:三座山围成环形,中间一点星芒,下方写着“地脉聚气,藏光于土”。

弹幕突然安静。

几秒后,有人发:“这图……和现代地质勘测的重力异常区位置几乎一致。”

另一个接道:“如果这是真的,那下面可能不止这些文物。”

罗令没接这话。他把册子放回暗格,重新合上石砖。然后拿起手机,镜头缓缓扫过整个密室——石壁上的凿痕、地面排水槽的走向、通风口的位置。

“这间屋子不是临时藏东西的仓库。”他说,“它是按古法建的恒温恒湿窖,墙体内层加了石灰与炭灰混合层,防潮防虫。三百年前的人,知道怎么保存重要物件。”

他走到门边,抬头看向石门上方一道不起眼的凹槽。

“上面这个槽,是用来插竹签的。每打开一次,就插一根。我数过,一共八十七根。最近一次,是光绪二十三年。”

他说完,关掉手电。黑暗一瞬间吞没镜头。

几秒后,光重新亮起,他已经站在密室外的庙堂里。阳光从瓦缝斜穿进来,照在门槛上。

直播还在继续。

赵晓曼走到他身边,低声问:“接下来怎么处理这些资料?”

“上传。”他说,“原始影像、测量数据、文献扫描件,全部公开。谁想查,自己去看。”

她点头,打开平板开始整理文件。

罗令看了眼后台,举报数从高峰回落,留存观众稳定在六万以上。评论区不再是对骂,而是讨论陶壶的工艺来源、古籍的书法特征、甚至有人开始比对地方志里的零星记载。

就在这时,一条新弹幕闪过:

“刚才那个‘探秘老K’的Ip,和半个月前另一个拆台账号‘真相君’是同一个路由出口。”

罗令盯着那条消息,没说话。

他知道是谁在背后。

城中某间出租屋内,赵崇俨坐在电脑前,屏幕上分屏显示着直播画面和后台数据。他手指敲着桌面,节奏越来越快。突然,他伸手关掉直播窗口,又点开另一个加密文档,快速翻到一页,上面贴着青山村地形图,几个红圈标在庙宇、老槐树和村东水井的位置。

他盯着“庙宇”那个圈,良久,低声骂了一句。

“早该一把火烧了。”

他抓起手机,拨通一个号码,刚开口,又停下。屏幕显示直播仍在进行,最新画面是赵晓曼正在拍摄古籍封面的特写。

他把手机重重摔在桌上。

直播间里,罗令正把最后一张照片导入云端。上传进度条走到98%,卡了一下,然后跳到100%。

“资料都放网盘了。”他说,“密码是‘根在青山’。”

弹幕刷出一片“收到”“已存”“感谢分享”。

有人问:“这些东西,为什么不交给博物馆?”

罗令看了眼问题,摇头。

“它们没离开过村子。三百年前有人守,现在也有人守。交给谁,都不如让知道它们来历的人自己管。”

他顿了顿,补充一句:“而且,它们还没讲完故事。”

赵晓曼合上平板,抬头看他。

“还有东西没拿出来?”她问。

罗令没答。他低头看了看脖子上的残玉,指尖轻轻擦过玉面。那块玉贴着皮肤,温着。

他转身走向庙后小径,脚步没停。

赵晓曼跟上去。

两人一前一后穿过竹林,脚踩在落叶上发出细碎声响。走到老槐树下,罗令停下,抬头看树干上那道深深的裂痕——去年雷劈的,现在边缘已长出新皮。

他伸手摸了摸树皮,忽然蹲下,拨开树根处的腐叶。

泥土松动,露出一角青石。

他没挖,只是用手指沿着石边划了一圈,然后站起身。

“明天叫王二狗带人来。”他说,“把这片围起来,别让人靠近。”

赵晓曼看着那块石头,没问为什么。

她知道,有些事,他不说,是因为还没到说的时候。

罗令掏出手机,直播还没关。镜头对着地面,只拍到一片落叶和半块青石。

弹幕有人问:“这是什么?”

没人回答。

罗令把手机装回兜里,转身往村口走。风从山脊吹下来,卷起几片枯叶,打在庙墙上。

赵晓曼快走两步跟上。

他们并肩走过晒谷场,巡逻队员正在检查竹阵的绳索。王二狗看见他们,抬手打了声招呼。

罗令点头,脚步没停。

走到校舍门口,他停下,从兜里掏出钥匙开门。铁锁咔哒一声弹开。

他推门进去,顺手把手机放在讲台上。屏幕还亮着,直播结束提示浮在中央。

他没看。

转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在空白处写下四个字:

“地脉藏光”

粉笔灰落在讲台边缘,混进一道旧划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