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 > 第102章 暗流涌动,调包疑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2章 暗流涌动,调包疑云

罗令的手指还贴在石碑中央的凹槽边缘,那点铜绿像一根刺扎进他的意识。月光彻底偏移后,银线熄灭得干脆,人群散去时脚步拖沓,带着未散的紧张和疲惫。他没动,蹲下身,从背包里摸出放大镜,一寸一寸扫过碑座与地基的接缝。泥土松动了,不是风蚀或雨水冲刷的痕迹,是人为撬动后又匆忙回填的——边缘有刮擦的斜角,新土颜色偏浅,还沾着一点红褐色的碎屑。

他没声张,只把放大镜收进包里,顺手拧紧水壶盖。

“今晚加两个人,轮班。”他低声对王二狗说,“从碑台往东,一直到老松林口。”

王二狗皱眉:“赵崇俨的人刚走,还来?”

“不是他们。”罗令站起身,拍了拍裤腿,“是里面的人动了。”

夜里十一点,他坐在屋内,灯关了,窗外只有山风掠过竹梢的声响。他闭眼,手按在胸口残玉上。玉温热起来,不是灼烧,是缓慢的、像泉水渗入石缝般的暖意。梦来了。

画面断续,却比以往清晰。他“看”见祭坛石碑底部裂开一道暗缝,石板移开三寸,露出一个方槽。一只戴着粗布手套的手伸进去,动作急,指尖碰到了槽底某物,发出极轻的“咔”一声。影子回头张望了一下,随即把石板推回原位。

他睁眼,额头微汗。

第二天一早,赵晓曼拎着笔记本进了校舍办公室。她把手机放在桌上,屏幕亮着,是昨晚直播的回放。时间跳到凌晨一点零七分,镜头轻微晃了一下,像是被什么东西碰到了支架。

“我反复看了三遍。”她把画面暂停,放大碑后树影交界处,“这里,有一只鞋。”

画面模糊,但鞋底轮廓清晰。纹路是横竖交错的方格,边缘有一道斜裂,像是被石头划过。她调出另一张照片——是巡逻记录本上按的手印旁摆着一双劳保鞋,鞋底沾着泥。

“刘三娃的。”她说,“他上周借过本子,还顺手按了个印。”

罗令盯着屏幕,没说话。刘三娃是村长刘德福的侄子,平日游手好闲,常在村口小卖部打牌。上个月还因偷摘药材被王二狗抓过,罚了两天巡山。

“他没资格碰这个。”罗令把手机推回去,“但有人让他碰。”

赵晓曼点头:“你打算怎么办?”

“让他自己伸手。”

中午,罗令打开直播。背景还是那块石碑,只是角度拉远了些,能看见整个祭坛平台。他站在碑前,语气平静:“昨晚专家走了,但留下一句话——这块碑底下有暗格,可能是机关锁,也可能是藏物处。我们打算明天请李老支书主持,正式申报保护性勘探。”

弹幕立刻滚动起来。

“真的假的?”

“罗老师要挖了?”

“刘三娃刚在小卖部打电话,脸都白了。”

他没看评论,关了直播,只把录屏存进手机。

夜里九点,他藏在碑台东侧的老松后。树干粗,遮得住人。他没开灯,也没带手电,只把残玉贴在皮肤上,随时准备感应。风从山脊吹下来,带着湿气。他靠在树干上,呼吸放慢。

残玉忽然微热。

他睁眼。

十分钟后,一个黑影从东侧缓坡摸上来,猫着腰,动作很轻。那人穿深色外套,裤脚卷到小腿,脚上是双劳保鞋。他停在碑座前,左右张望,从怀里掏出一把短铲,贴着石板边缘轻轻撬。

罗令没动。

那人撬了两下,石板没松。他蹲下,伸手去掏裤兜,拿出一只粗布手套戴上,又继续撬。这次用了力,石板发出轻微的“吱”声。他从兜里摸出一个小布包,打开,里面是几块碎石和红土——和昨夜碑座边缘的土一样。

罗令这才从树后走出来,打开强光手电。

光柱直直打在那人脸上。

“三娃。”他说,“你叔让你来的?”

刘三娃猛地跳起来,短铲掉在地上。他后退两步,手忙脚乱去扯手套,可指尖已经沾了红土。布包没来得及收,半截露在裤兜外。

“我……我没……”他声音发抖,“我就看看……”

“看看?”罗令走近,捡起短铲,“撬石头叫看看?你用的土,是从碑座底下挖走的。现在又想把它填回去?”

刘三娃低头,不说话。

“谁让你来的?”罗令问。

“没人……我自己……”

“你鞋底的泥,和上周巡逻记录本上的印子对得上。”罗令把手机拿出来,调出赵晓曼发的截图,“你昨晚一点零七分碰过直播支架,怕我们看不见你来过?还是想确认有没有人守着?”

刘三娃脸色变了。

“你填的土,颜色比原来的浅,还掺了碎石。”罗令蹲下,从布包里捏出一点红土,“这是后山断崖下的黏土,只有碑座底下才有。你从哪儿挖的,心里清楚。”

刘三娃咬着嘴唇,终于开口:“是……是村长说,这碑要是真有暗格,得先知道里面是什么……不然……不然外人来了,好处全被拿走……”

罗令站起身,没再问。

他把短铲、手套、布包都收进背包,拉着刘三娃往村口走。路上遇到巡山的村民,王二狗听见动静,提着灯跑过来。

“怎么回事?”

“他想挖碑。”罗令说,“带回去,交给李老支书。”

李国栋正在祠堂前坐着,手里捏着烟斗。见两人进来,他没说话,只把烟斗在石台上磕了磕。

罗令把东西摊开:短铲、手套、布包,还有手机里的截图。

“刘三娃,”李国栋开口,声音低但清楚,“你爹是你叔的亲兄弟。你爷那辈,守的是村东药田,不准外人动一株草。你现在,要给罗家祖宗的碑动土?”

刘三娃低头,手指抠着裤缝。

“这碑不是罗令一个人的,也不是赵崇俨的。”李国栋站起身,拄着拐杖,“是青山村八百年的根。谁想偷偷摸摸拿走一块,就是想断这根。”

他看向罗令:“你打算怎么处理?”

“交给你。”罗令说,“他是村里人,错在村里认,罚在村里定。但得让所有人都知道——手伸错了地方,土填不回去。”

李国栋点头,把拐杖往地上一顿:“明早,全村大会。他当着众人面,把带回来的东西,一样样放回原处。然后,去祠堂跪一个时辰,给祖宗认错。”

刘三娃嘴唇抖了抖,没反抗。

第二天清晨,太阳刚出山,村民陆续聚到祠堂前。刘三娃站在石台下,手里捧着那包红土,当着所有人面,把土倒回碑座边缘的缝隙里。短铲和手套也交给了王二狗。

“我错了。”他低头,“我不该听人挑唆,动祖宗的东西。”

没人喊叫,也没人哄笑。大家静静看着,像在看一场仪式。

罗令站在人群后,手插在裤兜里,指尖摸到残玉的边角。玉温的,不烫。

赵晓曼走过来,站他旁边:“昨晚你没睡?”

“睡了。”他说,“梦里看见了暗格的位置。”

“你还打算开吗?”

“不急。”他看着碑台,“现在谁都知道下面有东西。真要动,得全村点头。”

她没再问。

中午,王二狗来找他:“村长刚才在小卖部骂人,说你故意让他侄子难堪。”

“他要是有意见,可以来祠堂说。”罗令说,“但别让手底下的人半夜摸碑。”

王二狗咧嘴一笑:“你还真等着他再派人?”

“不是派人。”罗令从包里拿出一张草图,是昨晚梦里记下的,“是等他自己沉不住气。”

他把图摊开,是祭坛碑座的底部结构,中间画了个方槽,槽底有个小孔,连着一道斜向下的细线。

“这暗格,不是藏东西的。”他说,“是钥匙。”

王二狗瞪眼:“钥匙?开哪儿的?”

罗令没答。

他抬头看了眼山脊。

风从高处吹下来,扫过碑台,卷起一缕浮土,落在石碑基座的裂缝上,像一道无声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