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 > 第220章 暗流涌动护宝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磁感仪的蜂鸣声还在罗令耳边回荡,他站在校舍门口,盯着那台未关的设备。屏幕上的曲线又跳了一下,幅度比刚才更大。他没动,只是把残玉从衣袋里拿出来,贴在掌心。凉的,但不是死物,像是沉睡的脉搏。

赵晓曼从文化站走出来,手里拿着刚充好电的无人机遥控器。她没说话,把设备递过去。他知道她信了。

“先看海。”她说。

罗令点头,接过遥控器,手指在屏幕上划了几下,调出昨晚记录的磁扰区域坐标。那是他根据梦境里船阵的位置和海流方向推算出来的,和《海事辑要》里提到的“外洋失向”地带基本重合。他把坐标导入无人机航线,设定为夜间巡航模式。

“要是没人呢?”赵晓曼问。

“那就当是巡一遍。”他说,“但那台仪器不会无缘无故响。”

天黑得很快。村里早早安静下来,连狗都懒得叫。王二狗蹲在自家屋檐下抽烟,看见罗令背着无人机包往海边走,喊了一嗓子:“又搞什么名堂?”

“看看海。”罗令没停。

“半夜看海?你当你是海龙王?”王二狗嘟囔着,但还是站起身,跟了上去。

三人到了礁石滩。罗令打开无人机,旋翼启动的声音在夜里格外清晰。赵晓曼盯着平板屏幕,等信号稳定。红外成像开启后,海面一片暗蓝,只有零星的光点在移动。

“那是渔船?”王二狗凑过来。

“太小。”赵晓曼摇头,“渔船不会只亮一盏灯,也不会停在这么远的水深区。”

罗令盯着屏幕,手指悬在回放键上。他忽然想起梦里那个画面——老槐树下的残玉第一次发烫,梦中浮现出一艘沉船,船尾有几个人影在水下活动,手里拿着金属探测器,动作很轻,像怕惊动什么。他们怕光,怕声音,尤其是铃声。

“启动铜铃阵。”他说。

“现在?”赵晓曼抬头。

“试试。”他声音不高,“先祖用铃声定航,我们用它探路。”

王二狗皱眉:“你真觉得那玩意儿能管用?”

“你不信,可以回去。”罗令说,“但仪器在响,海里有灯,这不是巧合。”

王二狗没再说话,转身往村里走。几分钟后,文化站外的铜铃响了。低沉的嗡鸣顺着山势传向海面,像从地底爬出来的声音。

无人机画面里,那几盏微弱的灯光突然晃动起来。其中一个迅速上浮,另一个原地停留了几秒,也跟着上升。红外图像显示,水下温度出现短暂波动,像是有大量生物在快速移动。

“鱼群。”赵晓曼指着屏幕,“东南方向,一大片。”

罗令放大画面。银白色的鱼群从海底涌出,密密麻麻,像被什么驱赶着,朝着那几处灯光围过去。潜水员的身影在红外中变得模糊,接着彻底消失。

“他们上来了。”赵晓曼说。

“不是上来。”罗令盯着时间戳,“是被逼走的。”

鱼群没有散开,反而在原地盘旋,形成一个动态的环形屏障。水面上,那几盏灯再没亮起。无人机绕了一圈,确认区域已空。

赵晓曼截下视频,选了几个关键帧:铜铃启动时间、鱼群涌出时间、潜水员撤离轨迹。她把文件传到直播平台,配文只有一句:“今晚,青山村的铜铃响了。”

弹幕很快炸开。

“又是罗老师搞玄学?”

“鱼群自己游的吧,哪能听铃声?”

“等等,时间对得上吗?”

赵晓曼把三张图拼在一起,标注出铜铃启动与鱼群反应的时间差——十七秒。她又贴出水流速度测算:该海域平均流速每秒0.3米,鱼群从海底到水面至少需要四十五秒。十七秒内形成包围,不可能靠自然游动。

“除非它们是冲着声音去的。”她在评论区回复。

“卧槽,真不是巧合?”

“这铃声有频率讲究?”

罗令没看手机,他盯着海面。风不大,但海浪的节奏变了,像是被什么牵引着。他把残玉贴在耳边,闭眼。梦境没来,但他记得那个频率——三短一长,间隔两拍,和昨晚画在沙地上的阵型节奏一致。

“他们还会来。”他说。

“谁?”赵晓曼问。

“想拿东西的人。”他睁开眼,“那艘船底下有他们想要的。”

“你怎么知道?”

“梦里见过。”他没多解释,“不是一次,是好几次。有人在水下找东西,不敢用强光,不敢用机器,怕惊动什么。”

“怕什么?”

“怕这里的海。”他说,“也怕这村子。”

赵晓曼没再问。她把视频重新剪辑,加上时间轴和坐标标记,发到几个考古论坛。不到半小时,转发量破万。有海洋生物研究者留言:“某些鱼类对特定声波有趋避反应,但形成群体屏障极罕见。”也有人质疑:“声波能传这么远?还能指挥鱼?”

罗令没回应。他收起无人机,往村里走。路过文化站时,铜铃还在微微震颤。他伸手碰了下铃身,凉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

王二狗在门口等着,手里拎着一串新做的铜铃。“我翻了祖宗留下的账本,”他说,“咱们家祖上是守夜的,专门管这套铃阵。说是‘夜盗畏声,铃动则退’。”

“你信了?”赵晓曼问。

“我不信也得信。”王二狗苦笑,“刚才我哥在码头值夜,说海面那圈鱼到现在没散。他扔了块石头下去,鱼群立马围过去,跟护宝似的。”

罗令接过铜铃,看了看纹路。和残玉上的裂痕走向一致。

“明天起,每晚定时响铃。”他说,“两小时一次。”

“你真打算靠这个护海?”王二狗瞪眼。

“不是靠铃。”罗令说,“是靠这海自己护自己。”

赵晓曼看着他,忽然明白过来。他不是在用古法对抗现代盗掘,他是在唤醒某种被遗忘的秩序——声音、水流、鱼群、地脉,全都连着一根线,而那根线,埋在四百年前的航路里。

直播间的热度还在涨。“海神部队”这个词被人刷了出来,接着变成表情包,有人p图把王二狗画成手持铜铃的将军,底下配字:“一铃退敌,护宝千钧。”

罗令没看这些。他回到校舍,把残玉放在桌上。窗外,海风卷着湿气吹进来,带着咸腥味。他闭眼,再次凝神。

梦境还是没来,但耳边有声音——很轻,像是从海底传上来的铃响,三短一长,间隔两拍。

他睁开眼,拿起手机,给省里的监测站发了条消息:“请继续记录地磁数据,我们这边有新情况。”

放下手机,他走到窗边。远处海面漆黑一片,但那一圈银光还在,像一道活的界线。

赵晓曼走进来,手里拿着打印的视频分析报告。“网友算出来了,”她说,“如果按水流速度推演,鱼群响应时间最多差三秒。他们说……这不是巧合,是控制。”

罗令没说话,只是把残玉重新挂回脖子。

他摸了摸玉面,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