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 > 第240章 净水活源启新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罗令把残玉从贴身的衣袋里取出来,放在掌心看了几秒。那道裂纹还在,颜色比前几日浅了些,像是被什么浸润过。他没多想,将玉收回脖子底下,转身推开文化站的后窗。

外面刚下过一场雨,土路泥泞,但空气清亮。几只鸡在屋檐下踱步,王二狗蹲在台阶上啃烧饼,见他出来,含糊喊了声“罗老师”。

“检测报告下来了?”

“刚到。”王二狗咽下嘴里的东西,从裤兜掏出一张纸,“县疾控的章,偏硅酸四十八,锶三点二,锂也有。说是可以做饮用天然水。”

罗令接过纸,扫了一眼数据,没说话,径直走进屋。赵晓曼已经在桌前等他,平板上开着气象局的历史降水记录。

“台风洗山三日,地层里的矿物质被冲到了浅层泉眼。”她说,“这不是偶然,是循环。”

罗令点头:“我昨晚试了梦。”

赵晓曼抬眼。

“先民用草木灰滤水,再埋陶罐在老树根下,养气三天。我不是瞎说。”

“那就按这个来。”赵晓曼合上平板,“直播送检,公开流程。标题我都想好了——《我们村的水,凭什么卖?》”

王二狗探头:“真要卖?”

“不卖。”罗令说,“是让水说话。人不信梦,总信检测报告。”

当天下午,直播架在文化站门口。罗令当着镜头,把三瓶水分别标号:一号送检,二号留存,三号带回。他没提残玉,只说“古法有记载”,然后展示了《山海候气录》里一页关于“地脉清流”的条目。

弹幕飘着“又是祖传秘方?”“检测机构正规吗?”。

赵晓曼接过话筒:“县疾控中心cmA认证,报告编号可查。我们不收一分钱,只求一个透明。”

她把报告逐项解读,偏硅酸对骨骼有益,锶能调节心血管,锂微量存在反而稳定情绪。说到最后,她抬头:“这水不是我们造的,是山养的。我们只是把它还给需要的人。”

直播结束两小时,后台收到三百多条私信,有经销商,有媒体,也有质疑帖。

第二天一早,赵晓曼在村论坛刷到一篇长文,标题是《“古法净水”是伪科学还是文化复兴?》,署名“文化观察者”。文章不提名字,但句句指向罗令,说“以梦境指导生产,荒诞不经”。

她没转发,只截图发给罗令。

罗令看了眼,放下手机:“让他们说。”

“你不解释?”

“解释多了,就成了吵架。”他拎起工具包,“走,去北坡。”

北坡半山腰有处废弃井,早年村民取水用的,后来泉眼干了,就被杂草盖住。罗令记得梦里有画面——卵石层叠,水流穿过,井壁刻字。

他带着王二狗和两个年轻村民,用锄头清开藤蔓。两小时后,青石井沿露出来,内壁果然有刻痕。

“活源。”王二狗念出那两个字,声音有点抖,“这字……怎么看着像会动?”

罗令没答,伸手抚过石面。指尖触到“源”字右下角时,残玉突然发烫。

他闭眼。

梦来了。

不是完整的图景,是一段片段:几个人影弯腰搬运卵石,一层沙、一层石、一层炭,最后引山涧水流入井中。水清得能照见人脸。有个孩子蹲在边上,用小树枝在泥地上画符号——和竹包装上试验的纹路一模一样。

他睁眼,呼吸沉了一瞬。

“这井没废。”他说,“下面还有水脉连着。”

当晚,他画出过滤层结构图,交给村里的老石匠。第三天,井底清出淤泥,果然渗出清水。取样再检,矿物质含量比地表泉更稳定。

品牌名定了:“古村泉·活源系列”。

包装却卡住了。

塑料瓶轻便但俗气,玻璃瓶结实却难运输。有人提议用陶罐,可成本太高。

王二狗蹲在院子里削竹片,突然抬头:“咱祖上不是用竹筒存茶?赵老师家谱里写的。”

赵晓曼翻出族谱,在附录一页找到记录:赵氏先祖曾为贡茶制“竹 sealed 茶”,以蜂蜡封口,三年不潮。

“可以试。”她说。

她找来食品级蜂蜡,把竹节两端封死,中间打孔插入吸管,外壁刻上古越符号。每支竹筒贴二维码,扫码能看到取水时间、检测数据、甚至当天巡山队员的名字。

第一批试做十支。

取水仪式定在老槐树下。

那天清晨,全村人都来了。孩子们穿上了节庆的衣服,李国栋拄着拐站在最前排。

罗令捧着陶瓢,从修复后的“活源井”中取水。水清如镜,照得出人脸。他一步步走回槐树,将水倒入七只陶瓮。

“七日养气,取其静。”他说。

赵晓曼站到石台上,手里拿着一支竹筒。

“一脉青山,千年未断;一滴入心,万源归清。”她声音不高,但每个人都听清了。

镜头对着竹筒缓缓推进。阳光穿过竹节,照见水中的微光。弹幕开始刷屏:“这水,喝的是根。”“青山村出品,信得过。”“求链接!”

王二狗举着手机绕场一周,拍下每个人的笑脸。最后镜头停在罗令身上。

他正把一支竹筒递给李国栋。

老人没接,只看着他:“这水,是你爸当年想做的事。”

罗令低头。

“他那年就想建水站,把山泉引到家家户户,再卖出去。可没人信,说‘空气能卖钱?’”

罗令轻轻把竹筒放进老人手里:“现在能了。”

仪式结束,太阳偏西。第一批竹筒水装进背篓,准备试送邻村。王二狗数着数量,突然喊:“少一支!”

赵晓曼回头:“刚拍完特写的那支呢?”

没人记得。

罗令站在井边,手搭在石沿上。残玉贴着胸口,微微发温。

他没说话,转身走进文化站。

桌上,一支竹筒静静立着,封口完好,二维码标签朝上。旁边放着一张纸,上面没有字,只有一道水痕,弯弯曲曲,像一条小河。

罗令拿起竹筒,对着光看了看。

水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