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 > 第303章 日晷初现:时间的刻度之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03章 日晷初现:时间的刻度之谜

指尖触到那点凸起的瞬间,罗令呼吸微滞。残玉贴着胸口发烫,不像以往那种温热的提醒,这次是急促的灼感,像有人在他意识深处敲了一下铜钟。他没缩手,反而将指腹压得更实,顺着那凸起的边缘描了一圈——不是天然石瘤,是人工打磨的柱基,表面有细微的螺旋纹路,和梦里某段石阶底部的刻槽完全一致。

他退后半步,抬头再看那三道弧线。阳光从通道顶部的缝隙斜切进来,正好落在中央凸点上,投影是一道极细的黑线,边缘锐利得不像石头能投出的影。赵晓曼已经打开笔记本,正对照之前的符号记录,眉头微皱。

“这弧线走向……和小学密道里的‘北斗引位’图是同一套体系。”她低声说,“但位置偏了十五度左右。”

罗令没接话,从背包里取出放大镜,蹲下身对准投影。镜片聚焦后,那道影子的末端显出细微分叉,像是被什么切割过。他屏住呼吸,慢慢移动镜片,直到影尖落在墙角一道不起眼的刻痕上——那是一道短横线,旁边还有一点凿痕,像是标记。

“不是偏。”他说,“是被人动过。”

赵晓曼合上本子,走到他身边蹲下。她伸手摸了摸那道横线,指尖能感觉到石面的打磨痕迹比周围新得多。“有人改过它的指向?”

“不止改。”罗令收起放大镜,转而取出绳规。他将青铜尺平放在地面,麻绳垂在尺中央,轻轻敲击尺身。声音传入墙体,回响空荡,像是后面连着一间密室。

“这墙能动。”他说,“而且动过不止一次。”

两人对视一眼,站起身。罗令沿着刻痕边缘用手慢慢摸索,指尖突然陷进一道极细的凹槽——是滑轨,藏在石面接缝里,若不贴紧几乎察觉不到。他用指甲抠住槽边,试着往右推。石墙纹丝不动。

“合力。”赵晓曼说。

她站到左侧,双手抵住墙面。罗令深吸一口气,也贴上去。两人同时发力,起初有阻力,像是卡着铁栓,但随着一声低沉的“咔”响,墙体开始缓缓后移。灰尘簌簌落下,一股陈年空气涌出,带着石粉和干枯苔藓的味道。

墙后是穹顶石室,比通道宽出三倍。中央立着一座完整的日晷,底座为青灰石台,刻着“子午归心”四个古篆,笔划深峻,像是用硬石一点一点凿出来的。晷针是黑曜石材质,通体乌亮,顶端磨成锥形,正对着穹顶一处圆形天窗。

阳光从天窗斜射而下,照在晷针上,影子落在底座刻度盘上。罗令快步走近,掏出放大镜再次聚焦。影线边缘依旧锐利,像刀切出来的一样。他低头看表——十一点五十二分。

“正午前能对准。”他说。

赵晓曼已经打开记录本,开始测绘刻度盘上的符号。她一边画一边念:“外圈是十二时辰,内圈是节气标记……但这节气顺序不对,立春不在正东,而是偏南十五度。”

罗令没应声。他正蹲在日晷西侧,手指抚过底座边缘的一道凿痕。那痕迹太新,和周围风化的石面格格不入,像是最近才被人用工具强行撬动过。他顺着痕迹往北侧摸,发现底座与石台的接缝处有铜粉残留。

“这东西被挪过。”他说,“整座日晷,被人从原位移开过。”

赵晓曼停下笔:“挪来干什么?”

“不知道。”他站起身,目光扫过穹顶天窗,“但没改完。他们想调整指向,但没完成。”

他走到日晷正前方,盯着晷针投影。影子正一寸寸向东南方向移动。他掏出手机,打开指南针,又调出地图。东南方——正是古村小学操场的中心点。

“它指着学校。”他说。

赵晓曼走过来,看了一眼地图,眉头皱紧:“小学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的,这日晷至少明代就有了。它不可能指向一个还没出现的地方。”

“除非……”罗令声音低下来,“它本来就不指向学校。”

“那指向什么?”

“指向那个位置。”他抬手指向地图上的坐标,“不管上面是什么,它要对准的是那个点。学校建在那里,是巧合,还是……有人知道?”

赵晓曼没接话。她低头看日晷底座的“子午归心”四字,手指轻轻抚过“心”字的最后一笔。那笔划末端有个微小的缺口,像是被硬物磕过。

“这字被人动过。”她说,“‘心’字原本该是闭口的,现在开了口。像是……改过。”

罗令蹲下身,从背包里取出软布和小刷子,开始清理底座周围的积尘。随着石面暴露,一圈刻痕显现出来——是同心圆,每一圈都标有数字,但数字不是阿拉伯也不是汉字,而是某种符号,像是星官记号的变体。

“这是校准刻度。”他低声说,“用来微调日晷指向。梦里见过类似的,在另一个遗址里。”

他话没说完,外面通道突然传来脚步声,沉重而急促,夹着金属工具碰撞的声响。赵晓曼立刻合上本子,抬头看向入口。

罗令迅速掏出手机,打开直播界面,镜头扫过整个石室——日晷、刻文、滑动石墙,最后停在“子午归心”四个字上。他声音平稳:“现在是北京时间十一点五十七分,青山村北纬二十八度十二分,我们发现了一座明代或更早的天文遗存,结构完整,功能可验。正午时分,晷针投影将指向古村小学操场中心点。请各位见证。”

直播画面刚推上去,三个人影已经走进石室。领头的是个穿唐装的男人,金丝眼镜,手里捏着一份文件。他脚步一停,目光扫过日晷,嘴角微微扬起。

“罗老师,赵老师,久违了。”赵崇俨慢条斯理地说,“没想到你们动作这么快。”

罗令没关手机,镜头依旧对着日晷。他站直身体,没说话。

赵崇俨往前走了两步,低头看了看晷针投影,又抬头看向天窗:“这东西确实少见。不过——”他扬了扬手里的文件,“卧龙山顶的土地使用权,我已经从县里合法购得,施工队马上进场,进行生态度假区前期勘探。请二位配合,立即撤离。”

赵晓曼站到日晷前一步,声音不急不缓:“根据《文物保护法》第十二条,未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发现地,自动进入七十二小时保护期。在此期间,任何施工行为都属违法。”

赵崇俨笑了:“法条我当然知道。但你们能证明这是文物吗?明代?汉代?还是村民垒的石头?”他转头看向施工队,“拍几张照片,写个说明,就说发现疑似古代石构,已上报县文保所。程序走到位,不影响开工。”

施工队里有人举起相机。

罗令把手机镜头转向赵崇俨:“你现在说的每一句话,都在直播。超过八万人正在看。你说这是石头,那请解释——为什么它的投影会在正午精确指向小学操场?为什么底座刻着‘子午归心’?为什么滑动石墙后才能进入?”

赵崇俨脸色微沉,但语气依旧平稳:“巧合罢了。山里石头多,影子偏一点很正常。至于墙能动——说不定是地震震松的。”

“那这个呢?”赵晓曼翻开笔记本,指着一页草图,“这是日晷内圈的节气标记,顺序错乱,但和小学密道发现的‘北斗引位’图完全对应。你敢说这也是巧合?”

赵崇俨目光扫过草图,眼神一闪,但很快压下:“你们记录的东西,不能作为法律证据。没有权威机构认定,它就是一块石头。”

他抬手,对施工队说:“开始勘探。先测岩层厚度,准备打桩点。”

施工队上前一步。

罗令没动,手机依旧举着。直播画面里,评论区已经炸开。他盯着赵崇俨:“正午还有三分钟。你敢现在动工,就敢保证你不会毁掉一件国家级文物?”

赵崇俨看着他,半晌,忽然笑了:“罗令,你还是老样子,总觉得自己守的是宝贝。可这年头,谁还信石头会说话?”

他话音未落,日晷的影子正好移动到刻度盘上一道深槽——正对东南方。罗令低头看表:十二点整。

阳光穿过天窗,落在黑曜石针尖,影子如刀锋般切在“午”字正中,延伸出去的线,笔直指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