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剑狱符途 > 第82章 (下)柔刷清淤取门齿,齿痕指引龙骨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2章 (下)柔刷清淤取门齿,齿痕指引龙骨坡

刘教授停下刷子,示意所有人保持安静:“门齿的齿冠已经露出来了,现在要用镊子把周围的植物根茎挑开,不能碰到齿面的磨痕,那是研究饮食习惯的关键。”

林晚蹲在一旁,聚灵玉佩贴着钙华层,灵气的震动随着清理动作变得柔和——她能清晰“感知”到门齿的每一处细节:铲形的齿冠边缘、齿面细密的磨痕、齿根与钙华粘连的细微之处。“左边有根细根茎缠在齿根上,挑的时候慢一点!”林晚轻声提醒,刘教授立刻调整镊子角度,小心地将根茎从齿根旁剥离,没有碰掉一丝钙华。

半小时后,中华建始人门齿化石终于从孔隙中取出——放在铺着保湿棉的玻璃皿里,铲形齿冠格外明显,齿面的磨痕呈横向排列,证明建始人常啃咬块状植物,齿根的粗壮程度比元谋人更原始,却已具备直立人特有的“承重结构”。

“太好了!这是目前完整度最高的中华建始人门齿!”刘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你看这铲形结构,和现代中国人的门齿特征几乎一致!这能证明中华建始人是蒙古人种的早期祖先,我们的人种起源,在215万年前就有了清晰的痕迹!”

小枫和爱好者们凑在一旁,看得眼睛发亮:“原来真化石这么精致,比复制品更有生命力!以后我们再也不乱挖了,就帮你们做志愿者,保护这些宝贝!”

林晚凑近玻璃皿,聚灵玉佩贴着皿壁,左眼泛起淡蓝光晕。她清晰看到,门齿的齿根缝隙里,藏着一道极细的“划痕”——不是自然磨痕,像是被尖锐的石英石划过,划痕组成的图案像是“龙骨”,旁边还刻着两个几乎与齿根融合的小字:“龙骨有骨”。

“刘教授,你看门齿的齿根!”林晚让刘教授用显微镜观察缝隙,“这是指向重庆巫山的‘龙骨坡早期层’吧?我记得那里比之前发现的巫山人遗址更早,距今约250万年,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直立人活动层,要是能找到那里的骨骼化石,就能把人类在长江流域的活动历史再往前推35万年!”

刘教授赶紧翻出龙骨坡早期层的资料,指着勘探照片:“对!龙骨坡早期层的沉积岩里,曾发现过疑似直立人的骨片,只是之前没找到完整化石!要是能在那里找到与这枚门齿相关的骨骼,就能证明长江流域是早期直立人‘连续演化’的核心区域,填补从建始人到巫山人的演化空白!”

就在这时,重庆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语气兴奋:“我们已经在龙骨坡早期层布了监测点,最新勘探发现了一处‘骨骼富集区’,灵气反应和你们说的建始人门齿很像!你们过来后,直接就能进入核心区发掘,不用等流程!”

林晚看着玻璃皿里的门齿化石,突然觉得这215万年前的“生命印记”变得格外厚重——它不仅是中华建始人的咀嚼工具,更是连接长江流域早期人类演化的“链条扣”,从250万年前的龙骨坡早期层,到215万年前的建始人,再到204万年前的巫山人,每一件化石都在诉说着“人类在长江流域扎根、演化”的漫长故事。

顾倾城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从西周的青铜宝鼎,追到250万年前的龙骨坡早期层,我们离‘长江流域早期人类起源’的核心越来越近了。这条寻珍路,每一步都在触摸我们人种最原始的根基。”

林晚点点头,指尖碰了碰聚灵玉佩,玉佩传来一阵与龙骨坡早期层相关的灵气——比建始人门齿更原始,却带着更强烈的“直立人气息”,像是远古人类在山坡上行走时,留在骨骼里的力量感:“其实这些化石,都是‘家园印记’的见证。从龙骨坡早期人类在山谷中求生,到建始人在溶洞里栖息,再到巫山人在江边繁衍,我们的祖先一直在这片土地上努力活着、演化着,这就是我们与这片土地最深的联结。”

当天下午,寻珍团队收拾好设备,准备前往重庆巫山龙骨坡早期层。刘教授把中华建始人门齿化石交给遗址博物馆时,特意在展柜上写了一行字:“这枚门齿,藏着215万年前蒙古人种的起源密码,是中华文明‘本土演化’的关键见证。”

车子驶离中华建始人遗址,喀斯特溶洞的轮廓在车窗外渐渐远去。林晚望着远处的长江支流,顾倾城递过来一瓶水:“你说龙骨坡早期层的骨骼化石,会不会能还原出250万年前直立人的‘行走姿态’?会不会能找到他们在山坡上活动的痕迹?”

林晚接过水,看着天边的流云:“不管能不能,我们都要去看看。每多靠近一步我们祖先的生活痕迹,就多一分对‘家园’的敬畏,多一分对‘血脉传承’的理解。”

车子朝着重庆巫山的方向疾驰,暮春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玻璃皿上,门齿化石泛着淡淡的乳白光。谁也不知道,龙骨坡早期层的地下,那250万年前的骨骼化石正等着他们,等着被唤醒,等着讲述那段关于“扎根长江”与“人种起源”的最远古故事。而林晚和顾倾城都清楚,他们的寻珍之路,会一直朝着长江流域早期人类的源头,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每一步,都是在追寻我们与这片土地最原始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