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剑狱符途 > 第92章 (下)固土撑架取兽骨,骨痕指引澄江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2章 (下)固土撑架取兽骨,骨痕指引澄江湖

队员们换成细如发丝的竹针,方教授趴在探方旁,用放大镜盯着头骨吻部:“慢一点,砂粒还没完全凝结,别硬挑,用竹针把周围的小砂粒一颗颗拨出来,每动一下都要观察头骨有没有偏移——之前水枪冲击已经让骨架松动了。”

林晚蹲在一旁,聚灵玉佩贴着固化后的黏土层,灵气的震动随着清理进度越来越强——她能清晰“感知”到骨架的每一处细节:头骨的吻部弧度、躯干骨的肋骨排列、四肢骨的掌骨抓握痕,甚至能感觉到骨骼里藏着的“草原生存记忆”,像是能看到镇雄古兽在古草原上啃食草本植物、躲避天敌的场景。“左边5厘米处有根细砂柱压在肋骨上,得先把它拨走,别压断肋骨!”林晚突然提醒,队员赶紧用竹针小心拨开砂柱,果然在下方露出完整的肋骨,没有一丝裂痕。

五个小时后,砂质黏土层的松散区域被彻底清理,镇雄古兽完整骨架的全貌终于显露:头骨吻部较短,眼眶呈圆形,躯干骨的肋骨弧度适合胸腔扩张(适应陆地呼吸),四肢骨的掌骨末端有微弱的“抓握凸起”(区别于纯粹的奔跑型哺乳动物),尾椎骨的划痕已被小心清理,骨骼表面还沾着细小的古草原植物种子化石,证明它生前以古草原的草本植物为主要食物。

“太震撼了!这是全球目前发现最完整的古新世灵长类近祖骨架!”方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用铺着无菌绒布的特制托盘将骨架托起,“你看这掌骨的抓握凸起——虽然微弱,却证明它已经能短暂抓握低矮灌木的枝条,不再是纯粹的地面奔跑哺乳动物;再看这吻部的缩短趋势,为后续灵长类‘面部扁平’特征打下了基础!这具骨架,填补了‘原始哺乳动物到灵长类近祖’的演化空白,让5800万年前的演化链条第一次变得完整!”

林晚凑近托盘,聚灵玉佩贴着骨架的头骨,左眼泛起淡蓝光晕。她清晰看到,头骨的眼眶内侧,藏着一道极细的“刻痕”——不是自然磨损形成的,像是被尖锐的古草原植物茎秆划过,刻痕组成的图案像是“湖泊”,旁边还刻着两个几乎与骨面融合的小字:“澄江有湖”。

“方教授,你看头骨的眼眶内侧!”林晚让方教授用显微镜观察刻痕,“这是指向云南澄江的‘澄江古湖遗址’吧?我记得那里是距今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遗址,比镇雄古兽早了整整5亿多年,出土过‘澄江生物群’的软躯体化石,要是能找到与脊椎动物起源相关的化石,就能把人类祖先的演化历史从‘哺乳动物阶段’再往前推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甚至能填补‘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过渡’的最早期空白!”

方教授赶紧翻出澄江古湖遗址的资料,指着澄江生物群的化石照片:“对!澄江生物群里的‘云南虫’,被认为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祖先,它的‘脊索结构’是脊椎的雏形!要是能在澄江古湖找到更完整的云南虫化石,就能证明脊椎动物的起源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从寒武纪的软躯体生物逐步演化而来的,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人类’的完整演化链条,从5.3亿年前开始衔接!”

就在这时,云南省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语气振奋:“我们已经协调好了澄江古湖遗址的考古队,他们最新勘探的‘帽天山片区’发现了疑似云南虫的富集层,灵气反应和你们的镇雄古兽骨架有‘原始生命关联’!你们不用等审批,直接过去就能进入核心发掘区,还能使用他们的‘软躯体化石无损提取设备’!”

林晚看着托盘里的镇雄古兽骨架,突然觉得这5800万年前的骨骼变得格外厚重——它不仅是镇雄古兽的“生存印记”,更是连接哺乳动物与更早期脊椎动物的“演化桥梁”,从5.3亿年前的澄江古湖云南虫,到5800万年前的镇雄古兽,再到6000万年前的昭通古灵长类,每一件化石都在诉说着“生命从简单到复杂、从无脊椎到脊椎、从原始到智慧”的宏大史诗。

顾倾城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从西周的青铜宝鼎,追到5.3亿年前的寒武纪澄江古湖,我们终于触碰到了‘人类演化的脊椎动物源头’。这条寻珍路,每一步都在触摸‘生命最初如何孕育脊椎、走向复杂’的真相。”

林晚点点头,指尖碰了碰聚灵玉佩,玉佩传来一阵与澄江古湖相关的灵气——比镇雄古兽骨架更原始,带着寒武纪软躯体生物的轻盈感,像是远古云南虫在古湖水中游动时,留下的微弱生命波动:“其实这些化石,都是‘生命向复杂攀登’的见证。从云南虫在古湖水中演化出脊索,到镇雄古兽在草原上长出抓握掌骨,再到昭通古灵长类在河湖旁发展出杂食齿列,我们的祖先每一次演化,都是在突破生命的简单形态,朝着更复杂、更能适应环境的方向前进,这就是我们血脉里最深刻的生命密码。”

当天下午,寻珍团队收拾好设备,准备前往云南澄江古湖遗址。方教授把镇雄古兽骨架交给遗址博物馆时,特意在展柜上写了一行字:“这具骨架,藏着5800万年前原始哺乳动物向灵长类近祖过渡的密码,是中华文明‘脊椎动物演化’的关键见证。”

车子驶离镇雄古兽遗址,古草原的薄雪在车窗外渐渐远去。林晚望着远处覆雪的乌蒙山主峰,顾倾城递过来一杯热可可:“你说澄江古湖的云南虫化石,会不会能找到脊椎动物起源的‘关键脊索结构’?会不会能证明我们的祖先在5.3亿年前,就已经踏上了向复杂生命演化的道路?”

林晚接过热可可,看着天边渐亮的晨光:“不管能不能,我们都要去看看。每多靠近一步寒武纪生命的源头,就多一分对‘生命起源’的敬畏,多一分对‘我们为何成为拥有脊椎的智慧生命’的理解。”

车子朝着云南澄江的方向疾驰,深冬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托盘里的骨架上,骨骼泛着淡淡的乳白色光。谁也不知道,澄江古湖遗址的地下,那5.3亿年前的云南虫化石正等着他们,等着被唤醒,等着讲述那段关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与“脊椎动物起源”的最远古故事。而林晚和顾倾城都清楚,他们的寻珍之路,会一直朝着人类演化的脊椎动物源头,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每一步,都是在追寻生命从混沌初开到复杂智慧的、最珍贵的演化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