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路边的小摊是不要粮票的,一碗大骨头汤面才3毛钱。

面条是用白面手工擀的,面汤是乳白色的,一碗一点添加剂都不放的大骨汤面,文敏吃的忘乎所以,太好吃了!面香、肉香,面汤也鲜亮,路边摊手艺比不上前世的大饭店,但是用的是真材实料,还是无污染的食材,比21世纪一口咬下去全是添加剂和香料的食物口感强多了。

崔文敏大口吃着碗里的面,她本身性格就开朗,在没有人认识的县城更不拘小节了,再加上她确实饿了,从二舅走后,家里开始吃地瓜糊涂粥了,这两天农忙,张芳可算做了锅干的,一家人吃上了窝窝头。

这也不怪张芳,老宅只分给他们家5袋麦子2袋土豆和1袋子地瓜干,要不是二舅又来送了一趟粮食,张芳都预备今年地里不种白菜和萝卜了,除了晒点园子里的菜干,一冬天打算天天干啃了。这个崔文敏也能理解,肚子都吃不饱了,地里不都种上粮食还种什么,哪有闲地种菜啊。

崔文敏吃面不拘小节,但是女孩子出门在外该有的戒备她还是有的,不止一个人偷偷的打量她了,也是了,她长的不丑,还挺好看的,要不然也不会去县城几次就让顾大勇一见倾心了。她在安全度极高的21世纪生活习惯了,那里长相即便再好,夏天穿着再清凉,犯罪率却是极低的,可是现在是80年代,法制还不健全,道上混的,拦路抢劫的屡见不鲜,刚才她就琢磨着给自行车买把锁,万一她停车办业务的时候,回来发现车不见了,不得懊恨死啊。看来不光要买把锁了,还得买把防身的刀,这个时代刀还没有成为管制工具,是很容易就能买到,坐车也没有安检,是可以随身携带的。

偷偷打量她的不一定是坏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看美好的事物。

崔文敏不动声色的将3毛钱一大海碗的骨汤面吃的一点都不剩,面汤也被她全部喝光了。

这个时候人们肚子里是没有油水的,敞开了肚皮吃,一个女人一顿吃两斤馒头都轻松的,这个时代也没有减肥一说,满大街她没见到一个胖子,她喝下一大碗面条在这个时代太正常了,这还只是吃了个七八分饱呢。

离开了面摊,她就去买刀了。一把不锈钢的折叠刀,刀面上打着生产厂家,是沪市生产的,一把就要6块钱,崔文敏一听价格,扭头就走了。东西是好东西,但是也太贵了,虽然张家给了她500块钱,算上大舅给的零用钱,总共550元,但是这也不经花啊,她还找到来钱的路子呢,更应该节省的花了。

刀子太贵,剪刀也行,这个时代衣裳口袋都做的大,装把剪刀没问题。

崔文敏知道发家的第一步不好走,不过张家提供了500元的本金已经让她领先这个时代的人很大一步了。就崔家村的人来说,甚至都找不出一户拥有这么多存款的人家来,否则当时张芳不至于大惊失色,要过来抢钱还给张台军了。

揣着剪刀,崔文敏踏上去省城的路。

去省城的路她大概知道,又有地标,一路找过去不难,现在的海东跟后世的很不一样,到处都是低矮的楼房和浓重的烟火气息,跟现代化大都市很不一样。

城市里工人上班用的最多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这个时候还没有公交车,道路上倒是有小轿车了。

崔文敏骑着二八大杠穿行于海东的大街小巷,她不能一直漫无目的的穿行啊,想了想,便换了个方向,去了农贸市场。

现在虽然实行包产到户了,农民的日子比七六十年代强了,但是日子也只能算是勉强可以过,离着小康生活还有不少的距离。特别是孙河县的乡下,这边没有地理优势,不靠近河川海洋,也不种经济作物,农民们睁开眼不是种庄稼,就是种蔬菜的,都是种一些能够果腹的作物。也是了孙河县经济落后,整个县城就一个工厂,经济几乎是停滞不发展的。

骑车来海东花了2个多小时,崔文敏却一点都不觉着累,前世身经职场的她早就知道了,干工作就没有不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亲身来看看,光靠她脑子里假大空的思想,靠着拍脑门闭眼就是干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也不可能发家致富。

如何才能赚取第一桶金呢?80年代的农村购买力太低了,除了酱油盐这些生活必需品,其他的农民是不买的,钱难挣,农民也舍不得花,一年只吃一副板油,甚至一些条件不好的,天天清水煮着菜,连油都不放的,要不是不吃盐容易得大脖子病还没力气,他们恨不能连盐和酱油的钱都省了。

赚农民的钱太难了。

可是她生活在农村,接触的最多是农民,哎!

21世纪是互联网的天下,某音和某书上天天搞营销,卖给女人美妆产品,这个利润高的吓人,但是这个时代,农村女人们是不打扮的,她们挣点钱都贴补家用了,哪有余钱啊。

崔文敏推车逛了一圈下来依旧没有头绪。这个农贸市场是海东最大的农贸市场,卖的最好的是生活必须品,其次是些稀奇少见的东西,文敏家里有的土豆、小青菜啥的,可拿到这里卖,没啥竞争力。海东附近有乡下,崔文敏从家带这些东西来卖,费时费力不说,耗损也大,赚不了几个钱。

抬头看了看太阳,时间不早了,一块手表百货商店里卖的便宜的也得上百了,文敏舍不得。这个时代没有手机,人们看时间的工具不是家里的钟就是手腕上的表,农民是不带表的,一是他们没有那个闲钱,二是干活不得劲,容易将表给磕坏碰坏了。他们有看时间的办法,抬头看看天上日头的位置,就大约能估算出时间来,这个本事文敏也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