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李云龙之抗美援朝 > 第134章 骨肉同胞盼归途 厉兵秣马防暗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4章 骨肉同胞盼归途 厉兵秣马防暗箭

一九五三年四月十二日,板门店协议签署后的第一天。

五圣山南麓的晨雾比往常散得要早一些。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那些被炮火翻耕过无数遍的焦土上,竟然泛起了一层暖意。

第24军军部指挥所里,李云龙正戴着那副金丝边眼镜,坐在一张铺着白布的弹药箱前。他手里拿着一支刚蘸饱墨汁的毛笔,在一张红纸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字。那字迹虽然还有些那股子如刀似剑的锋利劲儿,但结构已经稳当多了,透着一股沉稳的儒将之风。

军长皮定均背着手走进来,看了一眼红纸上的字:欢迎战友回家。老李,这字写得有进步啊,看来你是真打算转行当秀才了。

李云龙放下笔,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神色严肃:老皮,这字我是用心写的。咱们那些被俘的兄弟,在战俘营里受了多少罪,遭了多少洋罪,咱们心里要有数。这次小交换,咱们24军负责其中一段转运路线的安全,这是天大的责任。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里的毛笔还没放下,墨汁差点滴在地图上。他赶紧用手接住,毫不在意地抹在自己的大衣上。

你看这里。李云龙指着地图上的开城至汶山公路段,这是咱们划定的安全走廊。协定是签了,泰勒那个老小子表面上也答应停火。但是,李承晚那个老狗坐不住。情报显示,韩军第2师的一部正在向这一侧运动,企图制造摩擦,破坏交换。

皮定均眉头一皱:这帮伪军,真是记吃不记打。

李云龙冷笑一声:他们是怕和平。和平了,他们就没饭吃了。传我命令,74师前沿各团,把所有的轻重机枪都给我架起来,枪口要把那条公路给我封死了。咱们不先开第一枪,但只要有一颗子弹从韩军那边飞向公路,我就要让他们整个连队陪葬。

四月十三日,后勤筹备。

为了迎接即将归来的伤病战俘,李云龙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后勤保障上。他变得比婆婆妈妈的管家还要细致。

他来到了刚刚搭建好的临时接收站。这里原本是一个被炸毁的村庄,现在清理出了一片空地,搭起了几十顶帐篷。

李云龙走进一顶帐篷,伸手摸了摸行军床上的被褥。

太薄了。李云龙皱着眉头对后勤部长说,现在的晚上,气温还在零度左右。那些回来的战友身体虚,经不起冻。再去加一床草垫子,上面铺上咱们缴获的美军毛毯。

后勤部长一脸难色:首长,毛毯库存不够了。

不够就去扒!李云龙瞪着眼,把咱们机关干部的,还有我那屋的,都扒下来。咱们是好人好马,冻一宿没事。伤员不行。

他走出帐篷,看到炊事班正在试做病号饭。

那是白粥?李云龙走过去,用勺子搅了搅,太稀了。这能顶什么事?

炊事班长解释道:首长,卫生队的医生说,刚回来的人肠胃弱,不能吃太油腻的,得先喝稀的养养。

李云龙想了想,从口袋里掏出那个笔记本,记下了一行字:医生说得对,我有欠考虑。

他转头对炊事班长说:那就熬得再烂一点。另外,去把咱们存的那几罐奶粉都拿出来,兑在粥里。还有,鸡蛋羹要蒸得嫩一点。告诉医生,我李云龙不懂医术,但我懂人心。让战士们喝上一口带着奶香味的热粥,那就是告诉他们,到家了。

四月十四日,暗流涌动。

前线并非风平浪静。美军虽然没有大动作,但韩军的小股骚扰却像苍蝇一样烦人。

70师前沿报告,一支韩军侦察队试图渗透到安全走廊附近埋设地雷。

李云龙正在吃饭,听完报告,啪地一声把筷子拍在桌子上。

给脸不要脸。李云龙摘下眼镜,一边擦一边说,老皮,看来咱们得给李承晚上一课。

他拿起电话,接通了炮兵团长:我是李云龙。给我盯着那个韩军侦察队的退路。别打他们的人,给我打他们的必经之路。用咱们新到的火箭炮,给我在他们屁股后面犁一遍地。我要让他们知道,那条路是通往地狱的。

几分钟后,一阵密集的火箭弹呼啸而出。韩军侦察队还没来得及埋雷,就被身后的火海吓破了胆,连滚带爬地逃了回去。

李云龙听着远处的爆炸声,重新戴上眼镜,端起饭碗:吃饭。这回锅肉凉了就不好吃了。

四月十五日,彩门高悬。

为了营造回家的氛围,李云龙下令在转运站的入口处,搭起了一座彩门。

这彩门是用松树枝扎成的,上面挂着红布条和彩纸做的灯笼。虽然简陋,但在满目疮痍的战场上,却显得格外喜庆。

李云龙站在彩门下,抬头看着上面写着的四个大字:祖国怀抱。

这字谁写的?李云龙问。

是宣传科的小赵。

李云龙点点头:写得好。但这还不够。

他指着彩门两边的立柱:这里,还有这里,太空了。去,把咱们文工团的女兵都叫来。让她们采点野花,编成花环挂上去。战士们这几年见惯了硝烟和死尸,得让他们第一眼就看到鲜花,看到颜色。

正说着,一辆吉普车开了过来。是志司的慰问团到了。

慰问团团长是个戴眼镜的女干部,看到李云龙这身打扮,愣了一下:李军长,您这眼镜......

李云龙嘿嘿一笑,推了推眼镜:怎么?不像个知识分子?我现在可是咱们24军的首席教书匠,专门教美国人怎么做人。

大家哄堂大笑。笑声中,那股战争的阴霾似乎淡去了不少。

四月十六日,清道夫。

距离正式交换的日子越来越近。为了确保道路的绝对安全,李云龙决定进行一次最后的大扫除。

他把工兵营和张桃芳的狙击班都派了出去。

工兵负责排雷,狙击手负责掩护。

李云龙对着工兵营长千叮咛万嘱咐:一寸一寸地探。哪怕是一个铁钉子,也别给我留在路上。咱们的车队要是扎了胎,耽误了伤员的治疗,我拿你是问。

他又对张桃芳说:桃芳,你的任务最重。你带着人,把公路两侧五百米范围内的制高点都给我占了。这几天,你们就是路标,就是守护神。

张桃芳敬了个礼:军长放心,一只鸟也别想飞进来。

李云龙看着张桃芳年轻而坚毅的脸,从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这支笔送你。等战友们回来了,你用这支笔,帮那些手断了的战友写家信。

张桃芳双手接过钢笔,眼圈红了:是,军长!

四月十七日,临战状态。

明天就是周六,后天就要休息备战,大后天就是正式交换的日子。

气氛变得异常紧张。

美军方面突然增加了侦察机的飞行架次。显然,泰勒也不放心,生怕志愿军搞什么埋伏。

李云龙站在指挥部里,看着雷达屏幕上的光点。

泰勒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李云龙冷哼一声,传令高炮团,把炮口都给我压低,雷达不开机。只要美军飞机不做出攻击动作,咱们就当没看见。别给他们制造借口。

老皮,你带人去检查一下转运站的发电机。李云龙转头对皮定均说,到时候要是停了电,那是大事故。

皮定均刚走,电话铃响了。是前沿74师师长张怀忠打来的。

军长,对面韩军阵地上有异动。他们好像把重机枪都搬出来了,枪口对着公路。

李云龙眼神一凛:看来他们还是贼心不死。

他沉思片刻,对着话筒说:老张,你把咱们的大喇叭推上去。对着韩军阵地喊话。

喊什么?

就喊:李承晚不想让你们回家,但你们的爹妈想。如果你们敢开枪,破坏了交换协议,你们以后就算伤了病了,也别想被换回去。就死在这荒山野岭吧。

这招攻心战术果然奏效。韩军士兵也是人,谁不想给自己留条后路?没过多久,韩军阵地上的重机枪又悄悄撤了下去。

四月十八日,最后的等待。

这是一周的最后一天。明天,一切准备工作就要结束,只待大幕拉开。

李云龙独自一人来到了五圣山的主峰。

夕阳西下,残阳如血。

他站在山顶,望着南方,那是战友们归来的方向;又望着北方,那是祖国的方向。

老赵啊。李云龙从怀里掏出一瓶酒,对着天空洒了一半,咱们这仗,打得不容易。从鸭绿江边打到这五圣山,多少兄弟倒下了。现在,终于有人能活着回去了。

他喝了一口酒,辛辣的液体顺着喉咙流下去,像是一团火。

他摘下眼镜,擦了擦眼角的湿润。

我是个粗人,不懂什么大道理。李云龙对着空旷的山谷大声说道,但我知道,咱们中国人,不惹事,也不怕事。谁要是对咱们好,咱们掏心掏肺;谁要是想骑在咱们头上拉屎,咱们就剁了他的爪子!

山风呼啸,仿佛在回应着他的誓言。

回到指挥部,李云龙恢复了往日的冷静。

他把那个笔记本翻开,在上面重重地写下了一行字:

一九五三年四月十八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愿我骨肉同胞,平安归来。

写完,他合上本子,看着皮定均:老皮,今晚咱们谁也别睡。把所有的岗哨都查一遍。这最后一哆嗦,千万不能掉链子。

皮定均点点头,递给他一块刚烤好的红薯:吃点吧,老李。这一周你都瘦了一圈了。

李云龙接过红薯,咬了一口,烫得直哈气:瘦点好,精神。等把战友们接回来了,我再好好补补。

夜深了。五圣山的坑道里,灯火通明。无数双眼睛注视着那条通往和平的公路。那里,承载着几万志愿军战士的期盼,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尊严。

李云龙坐在灯下,重新戴好眼镜,又拿起了那支毛笔。他在一张新的红纸上写下了两个大字:

凯旋。

虽然这次回来的只是伤病员,但在李云龙心里,每一个活着回来的人,都是凯旋的英雄。

窗外,春风正劲。一场载入史册的归途,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