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醉剑江湖 > 第316章 火眼观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雪压城三日,天地间唯余一片苍茫。

开封南门积雪盈尺,枯枝在檐角低垂,几欲折断。

风卷着碎雪拍打城墙,如刀削骨,寒气渗入砖石缝隙,冻结成冰棱垂落如剑。

帅帐深处,火盆微红,炭烬将熄。

辛弃疾独坐案前,披甲未卸,眉宇凝霜。

他闭目调息,心神却如丝线般延展而出,顺着袖中那方“心布”的纹路,探向北风深处。

那布本是无名织物,由十七面义军信旗熔经炼纬而成,如今竟成了他金手指“心渊照影”的延伸——能感万民共志,亦可察杀机潜行。

此刻,纹动微滞。

非大军压境之震,亦非骑兵奔袭之躁,而是一缕极细、极冷的杀意,贴地而进,如蛇游雪隙,无声无息。

百人上下,潜踪匿形,直扑南门而来。

辛弃疾眸未睁,唇微启:“阿犬。”

帐帘掀开一道缝,寒风裹雪灌入。

一名瘦削士卒跪地叩首,双目赤红却清明如泉——正是守瞳卒阿犬。

他自幼习察夜影,能辨火光中敌我瞳孔缩张之变,曾于雁门雪战中凭一瞬瞳颤识破伏兵,救下整队斥候。

“你目力最锐。”辛弃疾语速沉缓,字字如钉,“登城楼,观火光中敌影。但见左翼三卒以上瞳孔骤缩如针,即报——统帅不点将,火自为号。”

阿犬重重叩首,转身出帐,身影没入风雪。

与此同时,范如玉已立于南门城楼之下。

她本在后营巡视伤员,忽闻风中有异响:不是寻常雪落之声,也不是巡哨踏雪的脚步,而是某种极轻的摩擦声,仿佛冰面被利刃缓缓刮过。

她素来心思缜密,又知丈夫近日心神不宁,当即召集随军妇人,携灯提药,亲赴前线。

城头之上,新募民夫瑟缩成团,手握矛柄不住发抖。

火把在风中摇曳,映得人脸忽明忽暗,恐惧写满眼底。

有人低声啜泣,有人咬牙强撑,却无人敢言退。

范如玉抬头望了一眼高悬城楼的残烛——那是战前最后一支备用灯芯,早已半融欲灭。

她默默解下发簪,任青丝倾泻如瀑。

指尖一挽,截下一束乌亮长发,缠绕于烛芯之上,以火点燃。

火焰腾起刹那,黑发焦灼,香气混着烟雾升腾,在雪夜里划出一道幽蓝轨迹。

火光映雪,竟如星子落地,不灭不熄。

她立于火前,声音不高,却穿透风雪,清晰传入每一个士卒耳中:

“此灯不灭,城不破!辛公未动,我先燃灯!”

那一刻,风似止,雪似迟。

士卒们怔然望着那燃烧的青丝,望着夫人清瘦却挺直的身影,心头如遭雷击。

有人悄然挺直脊背,有人紧握长矛,指节发白。

默然之中,阵列竟自行重整,刀锋齐指城外黑暗。

城上灯火微明,倒映在护城河冰面,宛如星河坠地。

百丈之外,冰原深处,完颜突合伏身雪中,目光如狼。

他乃金国死士统领,奉命率百精锐,趁大雪掩踪,潜渡护城河,以油浸麻布裹体避寒隐迹,口衔短刃,攀云梯焚楼,一举毁其指挥中枢。

此策极险,却也极准——只要南门火起,全城必乱。

他们已近城根,距云梯不足二十步。

冰面覆雪,足音全消,连呼吸都用布巾捂住。

只待一声令下,便如恶鬼登城。

突然抬手,正欲示意攀爬,忽然——

城头火光一晃。

那火并不猛烈,甚至微弱,却偏偏刺目。

更诡异的是,火光映照之下,守军瞳孔竟有变化:左侧三人,原本涣散的眼神陡然收缩,如针尖聚光,分明是察觉近敌的本能反应!

他心头一凛,尚未下令撤退,却听城内某处,似有低语传来。

帅帐之中,辛弃疾依旧闭目端坐,面容沉静如古井。

但他心湖已起波澜。

“心渊照影”借火光反照,洞悉万象——敌已至,且藏于死角盲区,非寻常了望可察。

他未睁眼,只将右手轻按案侧一面铜鼓之上。

鼓无皮,非战具,乃特制讯器,专应“灯在即战”之约。

低语出口,如风穿林:

“周哑子,鼓三通,左翼伏火。”大雪未歇,杀机却已破空而来。

周哑子踞于城楼暗角,身形如石雕般静默。

他双耳微动,捕捉着帅帐中那一声几不可闻的低语——“灯在即战”。

这四字非传令兵所知,唯有他与辛弃疾、阿犬三人共守之约。

他不言不语,却早已将性命系于鼓槌之间。

此刻闻令,双臂猛然一振,手中铁槌狠狠砸向那面无皮铜鼓。

咚!咚!咚!

三响沉闷如雷,自城垣深处滚出,不似战鼓喧天,反若地脉震动,短促而凝重。

埋伏在南门左翼雪坑中的火铳手倏然掀开覆雪草毡,三十支火绳齐燃,火星连成一片赤蛇,在风雪中蜿蜒跳跃。

他们皆是辛弃疾亲训的隐锋营,专习夜战火器,平日藏形匿迹,只待此一刻雷霆骤发。

金军前锋尚在云梯之下,正欲攀援,忽见火光暴起,未及反应,轰然巨响撕裂长空。

铅弹裹着烈焰横扫雪原,七名死士当场炸毙,肢体焦黑,残躯抛飞如絮。

油布麻衣遇火即燃,顷刻间化作数堆人形烈炬,在雪地中凄厉燃烧,映出扭曲鬼影。

完颜突合瞳孔骤缩,猛然后退,却被同伴尸首绊倒。

他尚未起身,便听头顶传来一声怒吼:“灶火不熄,宋军不退!”

老灶从热灶口跃出,满面烟灰,赤膊持铲,宛如火神降世。

一名金兵已攀至半墙,正欲翻越,老灶竟以铁铲为刀,凌空劈下,铲刃贯颅而入,鲜血喷溅灶灰,混作猩红泥浆。

他一脚踹尸坠城,提铲环视四周,声震寒霄:“谁敢踏我灶台一步?!”

余敌胆寒,仓皇后撤,雪地上留下九具尸体,或焚或斩,无一全形。

溃退之际,有人回首望城,只见那残烛依旧高悬,火焰虽小,却稳如磐石,仿佛有灵,照彻生死界限。

帅帐之内,辛弃疾仍未睁眼。

心湖之中,“心渊照影”如镜开光,千百士卒的瞳影在他识海流转。

火光照面,情志自显——惧者瞳散,勇者瞳聚,忠者光正,奸者色浊。

忽而,他察觉右翼第三排一卒,执矛立阵,看似镇定,然其瞳底泛青,非畏战之色,而是旧恨纠缠之象。

他轻启唇齿,唤道:“阿犬。”

阿犬已在城头,闻声即动,攀上了望塔尖,眯目细察。

风雪迷蒙中,那人袖口微露一道暗纹,盘鹰展翅,深嵌皮肉——正是金军奴籍烙印。

他曾是北地汉奴,被迫为役,后归降南朝,却从未坦白过往。

辛弃疾眸光不动,心中已有决断:此人未叛,但心未归。

杀之,则寒众心;纵之,则留隐患。

唯有以情破防,以德化戾。

“范如玉。”他低声再唤。

范如玉立于伤员棚前,闻言不惊,只轻轻点头。

她转身取来一碗温汤,以红绸覆碗,命随军妇人悄然送至那卒手中。

“此乃‘归家汤’,饮之可暖骨,亦可安心。”

那卒颤抖接碗,热气熏面,泪如泉涌。

他盯着碗中浮沉的红枣与姜片,仿佛看见幼时母亲灶前的身影。

终于,扑通跪地,泣不成声:“我非奸细……只是不敢认……我本兖州张氏子,父兄皆死于燕京马蹄之下……”

范如玉缓步上前,抚其肩背,声音柔和却坚定:“今你已认,便是宋人。”

话音落处,风雪似为之轻。

远处屋脊之上,一只灰羽信鸽悄然展翅,衔一竹筒腾空而去,筒上墨迹未干:火眼初成。

而此时,城外冰原深处,一双冷眼正穿透风雪,盯住那支摇曳不灭的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