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醉剑江湖 > 第337章 土里长出的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春耕后月余,蔡州大地久未落雨。

天如铜锅倒扣,烈日灼烤着龟裂的田土,一道道缝隙如兽口般张开,吞噬着尚存一丝绿意的秧苗。

溪流干涸,塘底生尘,连最耐旱的狗尾草也垂下了焦黄的穗子。

百姓日日仰头望天,却只见万里无云,湛蓝得近乎冷酷。

老农师许耕石拄杖立于田头,颤巍巍焚香三炷,烟缕升腾未及半尺便被热风撕碎。

他闭目祷告良久,终是长叹一声:“三月不雨,秧必枯;秧枯则夏无所收,秋粮断绝……此乃大荒之兆啊。”话音落地,四下寂然,唯有风吹裂土的“噼啪”声应和。

刘石柱率屯民昼夜挑水救苗,肩上磨破结痂再破,血痕染红麻绳。

几十人轮番担水,自晨至夜,所润不过数亩薄田。

有人跪地叩首,哭喊苍天无情;有妇人抱婴绕井三圈,祈求龙神垂怜。

然而井水一日低过一寸,辘轳绞动时已带沙响——水源将竭。

夜半,万籁俱寂,唯虫鸣亦因暑热而喑哑。

辛弃疾独坐田埂,布衣沾泥,发带散乱,眉宇间凝着沉郁之色。

他掌心那道自“田心碑”滴血认契后留下的细纹,此刻正隐隐发烫,随地温升高而加剧,竟如烙铁贴肉。

他猛然睁眼,双耳微动——地下深处,似有“汩汩”轻响传来。

非雨落,非泉涌,而是水脉在高温下受迫奔流之声!

他闭目凝神,心渊照影缓缓展开。

刹那间,一幅幽深地底图景浮现:岩层之下,暗河蜿蜒,东南三里处,一股清流正由多支细脉汇聚而成,水势渐涨,几欲破土!

此乃地气蒸腾引动水行之象,寻常人不可察,唯“地脉通心”圆满者方能感知。

“原来如此。”他喃喃,“天不下雨,地却藏泽。百姓以为绝境,实则生机潜伏。”

他霍然起身,提灯直奔县衙,击鼓聚众。

军士与屯民陆续赶来,个个面带倦色,眼中尽是绝望。

“即刻掘井!”辛弃疾立于高台,声若洪钟,“东南三里,槐岭坡下,深不过十丈,必有甘泉!”

人群哗然。

钱算盘挤上前,声音压得极低:“辛公……此地向来无井,先父曾为水利胥吏,踏勘十年,记《蔡州水志》三卷,明言‘槐岭土厚石坚,百步以下无水脉’。今若劳民伤财,徒耗气力,恐失民心。”

辛弃疾不语,只取铁锹一把,大步走向槐岭。

众人迟疑跟随。

至坡中段,他环视四方,以锹顿地:“此处地温最低,草根湿润,且土质松软,正是水气上浮之征。”又命军士围成圆阵,以土堆垒成漏斗状,中心凹陷,谓之“聚泉引”。

孙铁角牵一头老牛缓步而来。

那牛通畜语,性灵异常,绕圈三匝,鼻翼忽张,低头用角轻刨地面,不肯离去。

“就这里!”辛弃疾断喝,“深挖!三日之内,不得停歇!”

百姓将信将疑,然见其亲执工具、身先士卒,遂咬牙跟进。

铁器凿石,汗血洒土,昼夜轮作。

第三日午时,忽闻地下轰然一声闷响,如雷走渊,紧接着泥石迸裂,一道清泉自坑底喷涌而出,冲起丈高水柱,晶莹如练,映着烈日竟生出虹彩!

全场死寂,旋即爆发出震天欢呼。

老许耕石跌跪于地,老泪纵横:“活了……田活了!”刘石柱仰天怒吼,声震四野。

孩子们赤脚跳入溅起的水洼,尖叫嬉闹,仿佛重生。

范如玉闻讯赶来,见泉水清澈不浊,尝之甘冽沁脾,当即下令以陶瓮储水,掺入艾叶薄荷,分灌各田。

秧苗得润,萎黄转青,竟在酷旱之中重焕生机。

此井十日不涸,奇的是,别处水位日降,它反而上涨三尺。

乡民私语渐起:“辛公掌心血契,能通地龙!”“莫非他是土地化身?”更有孩童编出歌谣:“辛使君,呼泉神,一锹破土万民春。”

刘石柱率众携石匠前来,请立“神井碑”,上书“感天动地辛公井”。

辛弃疾严词拒之,立于井台之上,朗声道:“此非神力,乃地有脉,人知察。昔者愚昧,不知水藏何处,妄称‘天赐’;今日我等识脉循理,掘之即得,何神之有?”

他转身召来钱算盘:“你精通文书,又熟本地水文,将这‘聚泉引’法绘成图册,详述选址、堆土、观草、听地诸诀,共三十六式,刻于井台石壁,题曰《引泉三十六诀》。今后每村皆可依图自掘,何愁无水?”

钱算盘执刀刻石,指尖微颤。

当他一笔笔描摹那“观根测湿”“牛鼻辨气”之法时,脑中忽然闪过父亲遗稿中的残章——《蔡州水志·卷二》中赫然记载:“槐岭虽表干,实下藏伏流,遇暑则动,宜引而不宜塞。”两相对照,竟惊人吻合!

他怔住,刀锋悬空,心头翻江倒海:难道当年父亲所见,正是此法?

若如此,为何从未示人?

是惧权贵垄断水源?

还是……早已预见今日之变?

风拂过新凿的石壁,带着井口升腾的凉意。

远处,范如玉站在田垄边,目光掠过那些头顶麻布、弯腰护苗的妇人,眉头轻轻一动,似有所思。

她伸手抚过一匹晾晒的粗麻布,又抬头看了看毒辣的日头,唇角忽现一丝微光。

而在城南暗室,赵守田盯着探子送来的《引泉三十六诀》拓片,脸色由青转白,再转紫。

他猛地砸碎茶盏,嘶声低吼:“他不止夺了我的田,还要断我世代控水之权……此人不死,蔡州岂是我赵家之州?”第338章 天命刻石

蔡州大地虽仍赤旱未解,然“共济井”一出,人心已如春冰初裂,悄然回暖。

田畴间不再是死寂的焦土与哀叹,取而代之的是汲水声、笑语声,还有孩童奔走传唱的歌谣。

范如玉立于村口老槐下,目光掠过田垄间劳作的身影,忽被一处细节攫住心神——几名妇人头顶麻布,汗湿重叠,脸上晒得通红脱皮,却仍不肯歇息。

她凝眸良久,心中忽如电光火石一闪:麻可织衣,何不改其性?

若能轻薄透气,兼有避暑驱虫之效,岂非胜过草笠?

归家即召村中织女十余人,取出窖藏野艾,揉碎浸入清水,再将麻线反复浸泡其中。

她亲执纺车,试以细捻疏织之法,三日而成一匹新布。

展开时薄如蝉翼,迎风微扬,竟带一股清苦幽香。

试披于身,烈日之下顿觉凉意渗肤,蚊蝇远避。

“此布可名‘艾阴’。”范如玉抚布而笑,“一可护人,二可兴业。”

遂令广为传授,每户织成十尺,便可至“共济仓”换半升麦穗或一把野菜。

消息传出,村妇争相传习,机杼之声彻夜不绝。

连城中贫户亦闻风而来,携针线求教。

更有孩童自发拾穗采荠,积少成多,换取布片为家人遮阳。

短短数日,田头戴艾阴布者已十之七八,绿野之间,素白轻纱随风飘舞,宛如春云再生。

刘石柱巡田归来,见此情景,忍不住拍腿大笑:“从前南官来,带的是税单;如今辛公来,带的是活路——夫人更妙,送的是命!”

话音未落,身旁老兵亦点头叹道:“我家婆娘今早还说,这布轻巧不说,夜里盖着竟不做噩梦了,怕是艾草镇了邪祟。”

笑声中,范如玉却默然伫立井台一侧。

她望着那《引泉三十六诀》刻石,指尖轻抚碑文,低语:“物可济一时,法能传千古。夫君掘的是井,我织的是布,可真正要破的……是这千年来的穷根。”

夜深,万籁渐息。

辛弃疾独步至井台,月色洒落清泉之上,波光潋滟如银鳞浮动。

他俯身掬水,寒冽沁手,忽觉掌心血契微微温润,不似往日灼热预警时的刺痛,反倒如初春溪流般柔和流淌。

他怔然凝视水中倒影——那一张风尘满面的脸,竟在水波荡漾间,与许耕石的苍老、孙铁角的坚毅、春禾少女含泪的笑容层层重叠,仿佛千民之愿俱映其中。

“我不是神……”他喃喃,声音几近耳语,“我只是先听见了地的声音。”

风起,吹动石壁上新刻的字迹,“观根测湿”“牛鼻辨气”诸诀在月下清晰可见,如同镌入时光之骨。

而此时,城南幽室烛火摇曳。

赵守田摊开自暗探手中夺得的《引泉三十六诀》拓图,一眼扫过井台全貌,目光骤然钉在那密密麻麻的刻文之上。

他浑身一震,猛地站起,手中图纸簌簌发抖。

“他要把天命……”牙齿咬得咯咯作响,眼中怒火几欲喷出,“刻进石头里!”